深耕光电,布局激光和超导。公司作为光电行业老牌企业,具有军工厂基础,业务包括背光源、线缆、智能控制器、激光和超导。目前公司有序剥离亏损资产,未来聚焦智能控制器、激光、超导业务三大业务板块。受益于产品和客户结构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77亿元,同比减少8.88%;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7.51%。 智能控制器:赋能传统业务新动能,聚焦高端。智能控制器作为电子设备“中枢控制”的核心,未来向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受益于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下游需求驱动,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Frost&Sullivan预测2024年国内智能控制器市场将达3.8万亿元,2021-2024年CAGR为12.74%。在智能控制业务上,公司聚焦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产品,已积累了包括伊莱克斯、Arcelik A.S.、A.O. Smith、格力、美的、江森自控、林德叉车、宏发、开利等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家电、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工业控制服务的全球优质客户,其中,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 激光:核心零部件和整机全布局。激光器应用广泛,泵浦源为激光器核心部件,从激光器下游应用来看,特殊应用领域用激光器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95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2.05亿美元,2016-2020年CAGR为25.28%。公司掌握泵浦源核心技术,主要产品为泵浦源及激光器,相关产品已通过验收。公司激光业务从核心零部件扩展至整机系统,无人机拦截领域应用广阔。 超导:实现0-1突破,有望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相较于传统的工频炉加热,高温超导感应熔炼炉的优势在于节能减耗、加热均匀、升温迅速、温控精准等。 公司是国内首家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的生产单位,拥有世界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公司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已在多家客户验收完成并实现交付。公司超导设备二期产线扩充已完成,未来将逐步完善超导系列产品,有望打开公司未来发展新空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9/4.43/5.9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66/0.97/1.3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估值分别为49/33/25X。考虑到公司主业智能控制器产品客户结构调整,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激光、超导等业务构筑公司新的增长曲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背光源板块剥离进展不达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超导业务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 投资聚焦 关键假设 智能控制器:公司产品立足家电领域,赋能传统业务新动能,聚焦高端市场和产品,持续向汽车电子和工控等应用拓展,通过多年积累,目前已切入多家行业龙头厂商的供应链。2021年智能控制器收入19.96亿元,同比上升20.45%。公司产品高端化转型顺利,2021年高速光耦订单超2亿元,出货量全国领先。随着客户订单持续增加和公司产能释放,22-24年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营业收入预计为22.36、27.95和34.10亿元,增速分别为12%/25%/22%。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升级,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预测22/23/24年智能控制器业务毛利率为14%/17%/17%。 激光:主要产品为泵浦源和激光器。第一代激光产品已完成其改进设计、研制工作且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评审,第二代激光产品也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公司激光业务从核心零部件扩展至整机,市场应用广阔。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策略。激光板块2021Q4开始确认收入1.23亿。我们预计22/23/24年该板块收入分别为2.21、3.97和6.95亿元,增速分别为80%/80%/75%,22/23/24年该板块毛利率均为40.00%。 超导:公司是国内首家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的生产单位,拥有世界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公司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已在多家客户验收完成,设备产能未来预计达200台,目前已在多家客户实现交付。公司超导设备二期产线扩充已完成,未来将逐步完善超导系列产品。因公司超导业务暂未并表,出于审慎性考虑,暂不考虑超导业务并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认为公司目前盈利能力较低,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能否提升存疑。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已剥离背光源中非品牌业务、电力缆业务等盈利能力较低的业务,智能控制器业务聚焦高端,并在激光、超导的研发、推广方向加大投入,一系列业务优化流程清晰明确,正在向“以智能控制产业为支柱,重点突出激光和超导两大产业”的业务结构有序推进,公司业务布局清晰,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市场认为公司的激光、超导业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将激光、超导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激光、超导市场潜力巨大,下游拓展顺利。目前公司激光产品满负荷生产,订单有序交付。产业低碳节能绿色要求的提出,使得高温超导炉需求增加,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超导业务有望贡献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股价上涨的催化因素 超导业务发展进度超预期;激光业务订单超预期;客户拓展超预期;光耦业务产品结构调整超预期。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9/4.43/5.9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8.90%/48.22%/33.22%,对应EPS分别为0.66/0.97/1.3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估值分别为49/33/25X。考虑到公司主业智能控制器产品客户结构调整,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激光、超导等业务构筑公司新的增长曲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公司概况:深耕光电,布局激光和超导 1.1、深耕光电,激光和超导重点布局 公司深耕光电子二十余年,重点布局激光和超导业务。联创光电成立于1999年,以老牌军工厂746厂和834厂为基础,于2001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3年公司超导业务项目启动,2019年设立中久激光,布局激光业务。目前,公司着力打造“以智能控制产业为支柱,重点突出激光和超导两大产业”的业务结构。2022年超导东轻设备验收完成,实际节能超50%;同时超导公司牵头制定国家超导直流感应透热装置国家标准。 图1:联创光电发展历程 公司传统主营业务以光电元器件为主,具体业务包括背光源、智能控制器、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有序剥离亏损资产,未来聚焦智能控制器、激光、超导业务三大业务板块。 背光源板块为企业传统产业,主要由控股孙公司联创致光具体实施,产品应用于手机、平板、工控、车载显示领域。随着LED行业进入成熟期,背光源业务板块利润空间收窄,公司对背光源板块进行调整,重点聚焦工控、车载等领域。2022年下半年与赛戈玛科技共同投资设立江西致玛科技有限公司,将背光源板块手机业务中的非品牌业务相关资产整体剥离。 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板块主要由子公司联创电缆具体实施,产品包括馈线、光缆、高温射频电缆等,主要聚焦发展军工、5G通信、工业装备、轨道交通、外贸五大领域,并已剥离电力缆等低毛利率产业。 智能控制器板块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华联电子具体实施,产品主要有智能马桶控制器、洗衣机FOC变频驱动器、按摩椅控制器等,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并进一步布局高端光耦,目前高端高阶光耦出货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激光板块主要由控股子公司中久光电具体实施,核心产品为泵浦源(器件)、激光器(集成)和激光系列产品(整机)。 超导板块主要由参股子公司联创超导具体实施,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产品包括单工位、双工位、四工位和八工位超导加热装置,目前主要应用于铜铝镁等非磁金属热处理工业领域,并持续以高温超导技术为依托,加快其他应用领域的研发,向磁拉单晶硅生长炉、金属熔炼、超导磁选、磁储能、可控核聚变等应用场景不断延伸。 图2:联创光电产品线 表1:公司各业务板块情况 1.2、优化业务布局,盈利能力提升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智能控制器贡献主要营收。2019-2021公司营收从43.55亿元降至35.86亿元,主要系公司业务转型、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所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9.77亿元,同比增长-8.88%。从营收构成来看,智能控制器贡献主要营收,2022H1公司智能控制器占比47.48%,背光源业务占比27.81%,线缆业务占比18.57%,激光业务占比6.14%。公司积极开拓智能控制器汽车电子、工控等下游应用领域,叠加盈利能力较强的激光业务并表,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改善,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1.95亿元增至2021年的2.32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7.51%。未来随着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剥离背光源相关资产以及新业务放量,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图3: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4: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5:不同产品线营收占比 图6:2022H1智能控制器贡献主要营收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受益于公司业务持续优化,公司毛利率从2019年的12.0%逐年提升至2021年的14.0%,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3.44%,主要系季节性波动影响 ; 公司净利率持续提升 ,2019-2021年净利率分别为5.1%/8.1%/7.9%,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达11.4%,业务转型成效显著。 费用率方面,公司销售和财务费用率整体呈降低趋势,研发费用率近年稳定在4%左右,2021年管理费用率提升主要系股权激励费用所致,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支付分摊费用为7586万元。 图7:公司毛利率情况 图8:公司净利率情况 2、智能控制器:市场广阔,公司聚焦高端产品 2.1、智能控制器24年国内或达3.8万亿元,市场广阔 智能控制器是智能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神经中枢”,主要行使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等功能,下游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动工具等领域,其中,汽车电子和家用电器是智能控制器最主要的下游应用。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下游集中汽车电子(~24%)、家用电器(~16%)、电动工具及设备(~13%)三大领域。 图9:2021年全球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分布 图10:2021年中国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分布 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内增速远高于全球。全球来看,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36万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72万亿美元,2017-2021年CAGR为6.05%,国内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62万亿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2.65万亿人民币,CAGR为13.09%,国内增速远高于全球。受益于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下游需求驱动,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Frost&Sullivan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或达2万亿美元,2021-2024年CAGR为5.16%,其中国内智能控制器市场将达3.8万亿元,2021-2024年CAGR为12.74%。 图11:全球智能控制器规模 图12:中国智能控制器规模 智能控制器产品由于定制化需求多、迭代快,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主要公司包括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华联电子等。拓邦股份聚焦家电、工具、锂电和工业控制,和而泰智能控制业务以家电和电动工具行业为主,朗科智能主要专注于家用电器、商用电器、电动工具和智能电源等领域。 2.2、华联电子聚焦高端,高速光耦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主要由华联电子经营。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华联电子经营,华联电子为国内光耦龙头厂商,目前为新三板上市公司,增长稳健,立足家电领域,持续向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等下游应用扩展。 智能控制器产品技术实力优异,已切入众多行业龙头客户供应链。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积淀深厚、产品技术实力优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客户目前主要包括家电、工控、汽车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