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首席圆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特色估值体系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首席圆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特色估值体系

2023-03-20未知机构梦***
首席圆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特色估值体系

主持:红衫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 嘉宾: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广州凯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锋 张岸元:大家好,今天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以特别有明确说法的话题,但是我们尝试着在4位首席的参与下,试图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见解。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说法,不管是理论界还是金融市场,都是高度关注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官方的说法,正式的文件表述,它是有一些基本的定义的,首先它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是最根本的。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我国方面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概括,应该是在政治学、经济学,包括社会学领域,它都有它不一样的深刻含义。 举一个例子,比如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应该表述的是这件事情非常难,全世界几分之一的人口迈入到中等发展国家门槛,这件事情是人类历史上、人类经济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字面上这样理解比较直观一些。换个维度,可能就有不一样的含义。比如说人口规模巨大,是不是意味着它有更大的规模经济的效应,尤其是在当前这种逆全球化的环境下,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关于所谓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的假设,它是不是会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现有的国际体系能不能接受这么大人口的经济体,一次性进入到现代化的门槛等等。 最后一条,所谓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条也是综合对过去人类经济史,包括近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全球范围之内,这种经济权力转移,包括政治权力转移发生的腥风血雨等等。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难以讨论的,不管如何,我们还是试图在现有的、规范的表述之外,看它能够在经济、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其他哪些方面的含义。 这个问题我想先问一下华兴资本的李宗光首席。 李宗光: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个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提这个?从政治上讲,我们要走一条和西方不同的路,四个自信:制度自信,制度上的自信首先是制度上的优越性,这个优越性体现在我们的现代化与西方不一样。 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这么大的人口,肯定难度很大。美国欧洲加起来也才8个亿,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四小龙、加拿大这些加起来也就十几个亿。如果我们实现了现代化,相当于我们成就是所有国家成就的总和,体量也好,难度也好,我们能做到,别的国家未必做得到。这一块来讲,它的意义是非凡的。包括从全人类的贡献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相当于全球的贫困人口和现代化人口的比例,相当于对全球的贡献。共同富裕,西方解决的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美国,美国强调效率,贫困问题解决的不是特别好。如果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实现了共同富裕,比如我们强调中国方案,跟美国竞争的时候也体现了我们的优势。所以说,共同富裕也是很重要的。 “两个文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的生活方式,拜金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我们是积极的。比如说全世界的人民去选择两个方式的时候,会不会选择中国,美国吸毒、青少年的各种问题。我们国家井然有序,人民精神昂扬向上,从政治上都是有意义的。 人与自然,细节走的是先破坏后发展,发展之后再治理的模式。 和平发展,刚才你也讲了。我们对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解,他通过治理别的国家,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儿,通过财富的积累实现了现代化。我们现在这个条件,第一,不可能;第二,从道德上我们也不会这么干。通过贸易,通过和平,我们实现了现代化。这对西方过去几百年的方式,当然他先进的地方我们要吸取,他们不足的地方,我们要比他做得更好,实际上是两种只读方式的竞争,要站在这个角度去考虑。为什么要提中国式?你如果完全走西方的道路,就算是实现了也没什么可说的。现在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张岸元:李首席主要从这五个方面去做的延伸和拓展。余首席,我想听听你的观点。 余向荣:谢谢张老师。当然官方总结的很好了,很全面。那我从对经济学的理解,我觉得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从发展模式上,最重要的一点,走国家资本主义。当然我们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我们强调市场经济重要角色的时候,我们也强调我们有一个有为的政府,政府的角色还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理解有为政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我们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有五年规划,有2035年愿景目标,制定各种产业政策的规划。这跟西方自下而上,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我觉得部分是可以解决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比如市场经济,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短期的商业利益,短期的商业利息和国家长期的战略利益就不一定是一致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芯片。在我们发展初期阶段,大家都觉得买是最经济的。你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在我们就面临“卡脖子”的问题。 第二,我们看新经济。从资本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利用垄断的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当然你这个回报是最高的。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来讲,比如平台经济监管框架的建立,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解决战略问题的突破,西方国家可能就没有所谓举国体制的模式,这个就是中国的特色。我想说有为政府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经济构成的部分中,除了有活跃的民营经济之外,其实我们还有非常强大的国有经济。我们走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没有走私有化的道路,现在来讲,我们还是要强调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国有经济在国计民生领域,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还扮演着非常重大的角色。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扮演这样一个重大的角色。 从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同时,从我们经济构成的角度来讲,既有活跃的民营企业,又有强大的国企。这是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模式上跟西方模式最大的不同吧。这是我的理解。 张岸元:你主要解释的还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对吧?,其他几条没有什么延伸。余向荣: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可以说是这样一个模式的结合。 张岸元:多问一句,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双循环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余向荣:双循环或者新的发展格局,是中国发展模式必然的要求。其实你一开始就讲到中国的发展,它是一个大国的崛起,大国的崛起和小国,在贸易里,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情况下,现在出现大国博弈的情况,夕卜循环对我们依然非常重要,从安全角度考虑,无论是从需求的安全,还是从产业链安全的考虑,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内功达到比较深厚的程度,才能保证你这个发展是可持续的,能够行稳致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当然是一脉相承的。谢谢岸元兄。 张岸元:刚刚你提了一些观点,我总体上是比较认可的。我想说这里面毕竟有一些基本的理念,包括治理模式,他的起源到底是哪里,其实是值得我们更多观察的。你刚刚说到垄断的问题,其实关于反垄断的治理,最早也是从西方过来的,所有的理论,包括他的实践,都是来自于西方,甚至包括绿色、低碳,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等等,这些说法也都来自于西方,这种相互借鉴是更加重要的。 苏锋:认同大家的观点,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个人的几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路上,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前面推进和拓展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另一个理解,我们是全面性,在全领域和全社会进步方面的现代化。刚才我们也 提到,在经济体系,把产业体系的重构,打造新的格局。我们也是在产业方面的投资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前面推进我们的科技进步,掀起科技创新的浪潮。在全世界里面,科技强国的地位,解决我们科技自立自强。 大家刚才提到了共同富裕,中国跟西方的现代化,最终还是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努力),我认为中国和西方还是有点不太一样,体现大家的方式方法有点不一样。在分配体制上,我们中国更多的是在分配体系上去体现更加合理化。西方对初次分配有差距,但是他通过税收和慈善缩小差距。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吧。 张岸元:陈首席。 陈雳:谢谢张总的介绍和主持。前面三位专家讲的都还蛮系统的,要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其实有两个非常核心,而且被点到的词:一是共同富裕;二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我刚才特别注意到张首席问双循环,包括未来重要领域的突破,其实都是比较相关的。现在海外的形势是比较复杂多变,这时候给我们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出了比较大的难度。 我们开玩笑做基金投资,一个基金经理管5个亿的资金,让他去获得10%的收入。另一个基金经理管1000亿的资金,让他获得10%的收入难度是不一样的。具体到国内,我们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包括农业人口,还有工业人口的比例构成,其实在中国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角度,给我们出的难题和任务也更重一些。 总结来看,从这几年的路径来看,包括我们现在提倡的对中国物质重新判断的角度,说白了,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要结合我们的体制,让整个经济发展的更有特色,更稳定一些。 张岸元: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到此结束,下面转向资本市场领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知不觉当中,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跨越,有一些很重要的事实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未必关注到。比如去年A股市场大幅超过美股,A股成为全球第一大IPO市场。今年1月份、2月份,A股上市的加速和融资的金额也是显著超过美股。我们那会儿在体制内做硏究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交易活跃度,上交所去年成交量17万亿美元,仅次于纳斯达克和港交所。规模上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关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概念,从去年年底开始,理论界有一些人讨论,现在大家说的越来越多。从我们观察上来看,应该说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同板块,他的估值逻辑、估值的倍数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某些市场里,我们国内有很多了,你及时不盈利也能上市。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下,又提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新概念,那么它究竟有哪些新的含义呢?它所指究竟是什么?是我们国内某些板块特别高的估值?还是说我们某些特殊类型的板块估值没有得到投资者的充分认可?我想先问一下余首席。 余向荣:谢谢岸元兄。各地的资本市场,它的特色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有的时候可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像台湾、韩国市场,很大时候就是科技板块的估值。很多新型市场,以出口为导向的,它可能就是商品估值的估值。 中国的资本市场,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特色,如果从投资者结构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可以说有三个特点,不一定是特色。 第一,特别是我们的交易,还是散户驱动为主。在这样一个市场里,容易受情绪激动,追涨杀跌,波动比较大,这个似乎是我们的第一个特点。这些年讲机构化转型,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果我们看基金市场,其实还是散户主导,理财净值化赎回之后,投资变得也很快,特别典型的是去年年底赎回的分成,实际上还是情绪主导的。 第二,我们资本市场还是缺乏长线的资金,养老险的路线还刚刚起步。我们机构化取得一些进展,但我们看基金经理的考核期还是很短的,这就导致我们市场上有一个非常特色的东西,就是找主题,主题式的投资特征,这个可能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海外市场对我们A股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权益市场还是低配的,尤其是相对于中国GDP的份额。这就导致我们的估值不一定是跟国际估值水平是对标的。我们看到A股、H股存在估值的差,这就是另一个特点。 如果我们未来的资本市场改革,会改变我们的投资者结构,可能也会带来估值特征的变化。岸元兄,我就从这个角度提供一个视角,谢谢!张岸元:我接着往下问一下,头两点主要说市场的波动性,说市场比较高的波动性,可能它和所谓的估值还离的有点远。你刚刚提的最后一点,你举的例子是A股和H股的价差问题。如果按照你的这个逻辑继续往下推的话,究竟是H股更符合它的价值本源呢,还是中国国内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呢? 余向荣:A股更加符合,港股更加符合国际估值标准。 李宗光:中国确实有中国的特色。我们是制造业,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工厂,制造业在中国股市里的比重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硬科技。我们最近刚实行注册制,在注册制之前是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