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CAYA]:20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基础化工2023-02-05CAYA野***
20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 CLIMATEACTIONYOUNGALLIANCE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2022.07 CARBONPEAKINGANDCARBONNEUTRALITYTALENTINSIGHTSREPORT CO2 1 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 C CAYA,全称ClimateActionYoungAlliance,气候行动青年联盟,是一家专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业人才搭建的平台,致力于通过凝聚和赋能可持续人才的方式,壮大社会各界可持续力量。2019年,CAYA由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业人才共同创建,关注同行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历程,帮助可持续人才实现自我价值。CAYA专注于从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帮助行业内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搭建两千余同行人社群,提供岗位内推、职业咨询、专业培训等优质的资源和服务。2022年7月,CAYA参与“创绿家计划”,成功获得华北区第一的好成绩。 人才发展洞察报告项目 为了弥补“双碳”人才需求与供给双方的信息差距,CAYA于2021年末发起了《“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项目,旨在通过描绘当前碳管理市场的现状,发现求职者知识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社会现存人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差距。《洞察报告》不仅可以启发求职者在“双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也能帮助用人单位精准掌握碳中和人才动态,助力碳中和相关方有针对性的完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洞察报告》系列项目为纯志愿行为,团队由CAYA职业中心行业调研组策划并执行,成员背景为在互联网企业、央企、研究智库等单位的碳相关从业者。碳主题为《洞察报告》系列首份报告1。 更多了解CAYA以及CAYA团队,欢迎扫描二维码 1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案头研究、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人物访谈四种调研方式(详见附录1调研方法),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受调研覆盖范围、自发性回应对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等客观因素,调研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鸣谢 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区域转型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创碳投为本项目提供的技术指导,感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将本项目纳入募资平台,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老师和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老师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CAYA诚挚感谢从项目启动立项到发布一路提供过各种支持的“咖友”们,包括智涵祯(现就职于互联网企业,担任碳中和、ESG管理工作)、方瑞新(现就职于咨询机构,任高级分析师)、李墨宇(现就职某国家级智库,担任助理研究员)、李源君(现就职于国企人力资源部门,担任低碳、能源类相关人才招聘工作)、赵昕月(现就职于头部快消企业,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张鼎钦(现就读格拉斯哥大学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硕士)几位主创;感谢李瑞阳、张舒漫、齐赫彬、臧嵩芮、李芷涵、林飞、吕雪纯、郝沛文、丁婧昕、陈彦菁、董震、李思晗等伙伴的贡献;感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生碳中和研究会蔡涵颖、曲欣玥、倪滨、关辽、董俊杰、庄巩发、陈思豪、代少义、魏成波、蔡方珩、聂新宇、胡靖、曹馨元、李晓杰、刘淞月、胡言午、肖亚男、冯华昊等在读研究生 名家推荐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通过大量调研和访谈,描绘了国内双碳人才需求和供给状况,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双碳人才的建议。报告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为CAYA点赞!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 碳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在国内大学还缺乏系统培养体系的专业,所以如何塑造碳专业人才是有一定难度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看到碳和政策非常相关,需要学习国际和国家政策;同时碳又非常定制,需要与各行各业结合,从能源、制造、供应链、消费到废弃,不是简单地卖个碳。 碳人才的稀缺,实质上是体现了现在社会产业的发展阶段,更多地需要跨行跨界的协作。碳是一个测量尺度和方式,围绕着它的各个环节,出现开发、核算、标准和认证、交易、金融等行业,还有减排和碳汇技术以及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碳交易本身的特点,我们还需知道如何去开发碳减排项目。所以碳人才需要全面有能力,可以是咨询,或许项目或者是企业。真正碳专业领域的人才是少数的,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需求才是碳人才出现的地方。所以越早介入这个行业越好,越多地学习越早成才。 现在的碳人才,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成为热门,《“双碳”人才洞察报告》是首个非常全面讲述和分析碳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背景,很高兴看到CAYA一群年轻人关注这一领域,并专注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得正在寻找机遇的年轻人和用人单位都能够非常系统性地了解、走进来。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 CAYA报告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碳圈的人才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加强“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 双碳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更多有专业能力、有Sharp的执行力、创新力、学习力的人才,共同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碳阻迹创始人&CEO晏路辉 准确描绘当前碳管理市场现状;深刻洞察碳圈人才和未来发展需求;有效纠正碳圈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信息错配;真实助力双碳行业人才发展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导,宏观经济学系主任,绿色经济 与区域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与中国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双碳人才发展是推动双碳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本报告对双碳人才主题的分析评估值得关注。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王军锋教授 国内第一份“双碳”专业人才洞察报告,多维度、结构化展示“双碳”人才现状与发展需求,深度思考分析提出建议,感谢CAYA团队的辛苦付出,对于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创碳投人事总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陈芳 目录 名家推荐04 执行摘要10 第一章行业蓝图:“双碳”驱动,业态繁荣12 碳行业历程14 行业发展历程14 碳人才发展16 行业全景概览17 碳管理17 碳排放核算19 碳市场交易21 碳中和技术24 碳中和+27 第二章从业情况:哑铃结构,断层显著30 从业人员画像32 从业能力要求36 岗位需求特点41 第三章供需分析:求贤若渴,求职无门46 人才供给现状48 求职者画像48 求职意向48 行业认知52 供需情况分析53 供需错配表现53 供需错配原因55 第四章发展建议:多方合力,齐头并进60 人才增长:迈向体系性规划62 政府端:加强人才规制与引导62 企业端:以碳赋能传统行业人才发展64 高校端:传递正确的人才价值观67 人才服务机构:全面链接人才服务版图69 人才交互:重视生态建设70 展望:洞察行业发展,见证时代变革73 政府端:“双碳”人才体系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74 企业端:面临互联网经济冲击,数字化的人才框架正在形成74 高校端:教育模式进一步转变75 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人才批量触达和匹配的能力75 附录1.调研方法76 附录2.高校碳中和相关学科/科研平台设置情况77 图表目录 图 1碳管理部分机构梳理 18 图 2碳排放核算领域部分机构梳理 20 图 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特点 21 图 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配与交易机制 21 图 5碳市场交易部分机构梳理 23 图 6低碳技术全景图 24 图 7零碳技术全景图 25 图 8负碳技术全景图 26 图 9“碳圈”从业者工作经验分布 33 图 10“碳圈”从业者专业背景 33 图 11“碳圈”从业者学历分布 33 图 12“碳圈”从业者所在领域类型分布 34 图 13“碳圈”从业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 34 图 14“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 34 图 15“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按职位等级分类) 34 图 16“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知识技能 35 图 17“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个人素养 35 图 18“碳圈”岗位学历要求 37 图 19各业务领域学历需求比例 37 图 20“碳圈”就业市场的专业要求 37 图 21各业务领域需求专业 38 图 22“碳圈”就业市场的经验类型要求 39 图 23最受欢迎的个人素养 39 图 24碳相关岗位最低经验要求 40 图 25各业务领域要求的平均工作经验时长 40 图 26“碳圈”各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占比 41 图 27碳相关岗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42 图 28一线城市的业务组成 42 图 29招聘市场单位类型占比 43 图 30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类型 43 图 31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规模 43 图 32不同工作年限的平均薪酬范围(千元/月) 44 图 33不同业务领域的平均薪酬(千元/月) 44 图 34不同业务领域薪酬随经验变化情况(千元/月) 44 图 35行业新人起薪随学历变化的情况(千元/月) 45 图 36求职者年龄分布 48 图 37求职者性别分布 48 图 38求职者身份特征分布 49 图 39求职者学历分布 49 图 40求职者所学专业分布 49 图 41求职者意向领域分布 50 图 42求职者意向单位类型分布 50 图 43求职者意向单位规模分布 51 图 44求职者找工作看重的因素 51 图 45求职者最低薪水要求分布 51 图 46求职者过往工作/实习时长 52 图 47求职者入行原因 52 图 48求职者行业认知程度分布 52 图 49“双碳”目标对工作量/工作内容的影响 54 图 50管理人员招聘困难 54 图 51求职过程中的挑战 55 图 52初级从业者学习方式 56 图 53求职者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 57 图 54管理人员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 57 图 55初级从业者离职可能原因 58 图 56通过弥合“四个差”,完善人才生态服务 71 图 57“双碳”人才发展路线图 73 执行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高质量增长与发展的基础,将引领我国未来数十年多目标协同发展的经济转型路径。从国际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和经验看,“双碳”目标将成为影响技术和产业发展标准的重要因素,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将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催生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大“双碳”领域的人才缺口,为各业务领域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时间内人才供需不平衡和错配的问题。 因此,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如何回应人类气候危机对“双碳”人才的重大时代要求,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最终将促进强劲的就业增长并达成普惠的经济繁荣。 基于对行业全景及趋势的研判,我们认为,“双碳”相关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四大特征: •碳管理方面,将进一步呈现复合化、专业化发展,由于行业发展的领先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 •碳排放核算方面,整个碳核算体系将在5-10年里基本实现“门类齐全、延链决策、标识普及”三位一体的发展,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全品种覆盖。 •碳市场交易方面,其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CCER项目认证和使用情况、配额分配与交易量、碳价三者合力。 •碳中和技术方面,工业、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碳中和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零碳技术将引领抑制排放增长的破局之道。 由于行业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各细分领域发展不均衡,“双碳”人才从业情况总体也呈现断层显著的“哑铃结构”:从业多年资深行业专家与初入行业的新人之间缺乏中等经验者的有效过渡。具体来看,表现为两大特征: •管理者招聘困难,咨询业务暴涨导致技术人才稀缺,而市场中应聘者普遍缺乏从业技能和从业经验; •求职者入行困难,职聘信息获取与理解困难、岗位地点与预期不符、能力与技能焦虑,相关问题反映为求职过程不畅、求职成功率较低。 就业市场的人才供需错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求职知识和技能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等三大原因造就了供需错配的人才结构,具体来看: •行业政策先行,人才培养滞后,现有中高级人才尚无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2高层次人才招引洞察报告

前程无忧&青塔人才2023-04-15
hot

中国大健康产业人才洞察报告

展动力人才研究院2023-07-15
hot

2023新消费行业研究及人才洞察报告

商贸零售
展动力人才研究院2023-04-15
hot

ESG人才吸引力洞察报告2023

信息技术
MSC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