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银行的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有望触底改善。1)我国消费内生增长中枢不低(2019年以前社消零售增速在7%以上),随着管控优化+扩大内需加码,未来有回升潜力;2)2022年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强,1-11月新增居民存款14.9万亿(同比多增6.9万亿)。未来居民消费信心恢复、场景重新打开,这些储蓄存款或逐步转化为消费动力;3)过去几年相关监管框架不断完善,且及时化解了一些潜在风险(如P2P风波、平台贷款过快扩张等),近3年全行业增速较为稳健(仅10%,没有野蛮扩张),总体环境较健康,为复苏打好了基础。 简单测算:2019、2021的两年我国新增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分别为1.8万亿、1.5万亿,占新投放贷款的10.6%、7.6%,而2020年、2022年1-9月新增仅1.3万亿、5019亿,占新投放贷款仅6.6%、2.8%。假设2023年全行业消费类信贷投放占比恢复至2021年的7.6%,测算新投放消费信贷达1.61万亿,同比多增1.02万亿,余额增速有望回升至14.1%。 若消费复苏,平安银行或弹性最大,招商银行增长最稳健,宁波、南京银行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静态看,2022H1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占总贷款的比重超过15%的上市银行一共有8家,分别为,平安、宁波、光大、招商、江苏、长沙、中信、南京银行,占比分别为33.4%、23.6%、18.7%、18.4%、18.0%、17.5%、15.1%、15.1%。此外,常熟、北京银行消费类信贷增长势头也较快(近3年平均占新增贷款的15%以上)。 再结合这10家代表性银行近3年表现来看: 1)招商银行:优质客群粘性好、优势明显,最为稳健,2023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过去3年其消费类信贷年均增速10%左右,不少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近3年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招商银行2021、2022H1分别达4.8万亿、2.4万亿,规模稳定行业最高同时,保持了年均4.7%的稳定增长,反映其客单价值、粘性均高,也带来了稳定中收(2022H1其银行卡收入同比增13%以上,明显高于同业)。2019-2022H1招商银行新增消费类贷款占全行比重分别为21.3%、15.2%、22.4%、11.7%,22Q3其单季度新增近500亿,占全行投放的78%,直接扭转了上半年趋势,22Q1-Q3累计新增消费类信贷920亿,占全行投放的22%。中性情况下,测算2023其消费类信贷或新增1471亿,同比多增356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0.6%,测算结构优化可提升息差2bps,提升营收0.6pc左右。(详细测算假设、过程见正文,后同) 2)平安银行:近3年波动较大,2023年测算潜力、弹性或最大。其信用卡业务走势与疫情节奏较为吻合,2019-2022前三季度分别新增671亿、-112亿、992亿、-265亿,在2021年信用卡贷款增速明显回升至17.4%。2022H1虽然规模净减少,但其客群优化+存量挖掘下,分期比例得到提升,分期平均余额实现同比20%以上的高增长,若2023年消费复苏,其信用卡贷款恢复的潜力或也较大。消费贷方面,平安银行在汽车金融业务方面优势突出,带动其消费贷(不含信用卡)年均增速、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都基本在10%以上,增长稳定。中性假设下测算其2023年消费类或新增1195亿,同比多增1064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3.1%,弹性最高。且平安银行汽车金融、新一贷产品收益率高(汽车金融ABS产品显示利率在15%左右,新一贷最低利率在8%以上),因此收入弹性也较大。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测算可提升息差8bps左右,提升营收约2.3pc。(注:平安银行的信贷投放波动影响因素较多,除了疫情节奏之外,还有其自身优化客户结构、调整风控、提升分期比例等多因素相关。) 3)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产品体系丰富,战略上正加大零售投放力度,2023有望保持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宁波、南京银行2021年消费类信贷增速均在20%以上,2022H1依旧保持较年初高增6.3%、8.8%。两家银行消费信贷以自营为主,且均在2022年获得了消金子公司的牌照,2023年将打开全国性扩张的空间。边际看,两家银行整体个人贷款Q3增长181亿、154亿,同比多增29亿、102亿,占新增贷款比重大幅提升至53.7%、65.2%,反弹也非常明显。中性情况下测算,宁波银行2023年测算可新增472亿,同比多增210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2.0%,可提升息差4bps,营收1.4pc左右;南京银行测算新增429亿,同比多增178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1.9%,可提升息差3bps,营收1pc。 4)其他银行:不少中小行前几年加大了互联网贷款的投放力度,消费类信贷增长很快,但2022H1在消费较弱+监管政策加速完善的环境下,增长有一定放缓,2023年的改善弹性需关注其业务优化是否完成,以及其客户需求恢复情况;其他股份行大多以信用卡为主,规模增长弹性主要与居民消费走势、自身客户优化的进度有关。 资产质量:Q3以来大多银行正企稳改善,招商银行表现更优。大多银行2022年以来消费类贷款不良率虽有上升,但没有超过2020H1时的不良峰值。高频跟踪消费贷ABS产品来看,不良生成压力或在缓解,如当期违约率2022年7月见顶后,11月末降至0.15%,较今年峰值下降接近一半,且11月逾期率升幅、逾期90天以内贷款占比均创全年新低。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同业,自2020H1高点以后,其信用卡不良率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9月末不良率1.67%,较年初仅上升2bps; 消费贷不良率到下降至0.95%,已低于2019年的水平。 投资建议:若消费及消费类信贷需求复苏,可重点关注三类银行: 1)安全、稳健复苏品种--客群优质、消费类信贷增长稳定、资产质量稳定较优的招商银行(2023PB为1.02x)有望稳定、较快增长; 2)弹性潜力品种-消费类信贷占比最高,且收益率水平也较高的平安银行(2023PB为0.67x)2023年有望展现其恢复弹性; 3)自营业务成熟产品丰富,且正处于零售战略扩张期的优质中小行—宁波银行与南京银行等(2023PB分别为1.23x、0.79x)基于各自优势产品体系,在消金公司全国性牌照的加持下,有望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风险提示:居民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疫情波动超预期,政策大幅转向,测算条件变化。 1.对比海外,消费复苏后,我国消费信贷有多少反弹空间? 从海外消费复苏的情况来看,美国、新加坡、日本等都在今年迎来了消费复苏,与此同时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增速均迎来触底回升,但恢复状况不一,或主要与消费信贷本身发展情况、消费复苏弹性有关。 1)美国:恢复情况较好。2021年6月左右居民消费快速复苏,全国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同比转正,到2022年5月提升到13%左右,此后基本稳定在11%-12%左右,高于2019年的5%左右的增速。从绝对金额的情况来看,到11月已升至1.8万亿美元以上,超过2019年之前的水平。 2)新加坡:反弹明显,但余额还没有恢复前期水平。2019年时新加坡消费信贷就处在见顶、开始环比负增长的阶段。2020年初,消费贷款降幅进一步扩大,到2021年底同比增速最低仅-13%。2022年3月消费触底复苏后,消费信贷环比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速快速回升,到10月同比增速恢复至5%左右,增速基本相当于2019年前的增速水平。 3)日本:略有恢复。2021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贷增速企稳回升,但到9月末只是环比基本企稳,但同比增速仍旧为-1.8%。一方面日本国内消费恢复效果不及新加坡、美国,另一方面2018年-2019年日本信用卡贷款就基本处于微弱负增长的状态(增速约-2%左右),2020年疫情以来增速更是迅速下降至-10%,受冲击也更大。 图表1:美国消费信贷走势 图表2:新加坡消费信贷走势 图表3:日本信用卡贷款走势 图表4:我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消费数据走势(%) 而从我国的消费信贷情况来看, 1)不同于新加坡、日本,我国自身经济增速中枢更高、内需消费的增长潜力也更大。 2019以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基本在7%以上,而日本新加坡基本增速基本在3%以下,且多段时间较为低迷,持续负增长。 过去3年虽然消费需求波动较大,消费信贷基本处在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平均增速在10%左右),到2022年9月末测算消费类信贷规模约17.1万亿,同比增速虽创历史新低,但仍有5.7%,且9月末相比6月末已企稳略有回升。 2)今年以来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强,累计新增居民存款14.9万亿(同比多增6.9万亿),仅11月单月即增加2.25万亿。随着未来疫情管控优化,居民消费信心与场景重新打开,这些储蓄存款或逐步转化为消费动力。 3)相比于海外不少国家信用卡、消费贷扩张过程中的无序竞争,我国监管层反应更迅速,及时化解了潜在风险,行业发展较为健康,未来消费复苏后,消费类信贷有望回归健康增长的态势。 我国监管层在2018年即开始整顿P2P、严查违规消费贷,到2020年11月P2P已基本全部整改完成。2020年开始,监管层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贷款密集出台,如《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小贷公司表内外合计杠杆率不得超过5倍)等,有效降低了平台类消费贷款过度扩张的风险。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整体较为稳健、健康,并没有出现“野蛮扩张”的局面。 从2019-2022Q3全行业消费信贷的投放情况来看,2019、2021的两年新增消费信贷分别为1.8万亿、1.5万亿,占新投放贷款的10.6%、7.6%,而2020年、2022年1-9月新增仅1.3万亿、5019亿,占新投放贷款仅6.6%、2.8%。假设2023年全行业新投放贷款规模与2022年基本差不多为21万亿左右,消费类信贷投放占比恢复至2021年7.6%的水平,测算新投放贷款规模可达1.61万亿,同比可多增1.02万亿,余额增速回升至14.1%,恢复弹性较大。 图表5:我国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及对应同比增速情况(增速为右轴,亿元) 图表6:银行业整体消费信贷2019-2022Q3净增情况(亿元) 2.若消费信贷复苏,哪些上市银行改善弹性更大? 2.1静态对比消费类信贷占比:平安、宁波超过20% 静态看,2022H1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占总贷款的比重超过15%的上市银行一共有8家,分别为,平安、宁波、光大、招商、江苏、长沙、中信、南京银行,占比分别为33.4%、23.6%、18.7%、18.4%、18.0%、17.5%、15.1%、15.1%。其中平安银行信用卡、其他消费贷占比均超过14%,招商、光大、中信银行三家股份行以信用卡为主,宁波、江苏、长沙、南京银行4家城商行以消费贷为主。此外,过去几年常熟银行、北京银行消费类信贷增长势头也较快(近3年平均占新增贷款的15%以上)。 总的来说,若未来消费类信贷复苏,这些银行或将充分受益(我们后文也将重点分析这10家银行未来消费信贷的复苏潜力)。 图表7:平安银行消费类信贷占总贷款比重最高、个贷收益率水平也最高(2022H1) 图表8:10家代表性银行消费类信贷的主要产品与特色(按2022H1消费类信贷占比排序) 2.2动态看近3年期间,招商银行增长最为稳定,优质中小行快速增长 2020-2022年3年期间,10家代表性上市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的表现来看: 1)宁波、招商、长沙、南京、常熟银行过去3年消费类信贷均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增长,且2022H1继续保持正增长的态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多在10%以上。 A、招商银行:优质客群优势明显,粘性较好。近3年其消费类信贷基本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增长,年均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在15%以上。 B、区域中小行(宁波、长沙、南京、常熟):大多将零售作为长期加大投入方向,其中:宁波银行过去3年消费类信贷保持稳定高增长,2020、2021年增速均在20%以上,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