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银行资产负债摆布需弹好“四重奏”。第一重奏: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市场化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情况下,银行应要积极高效对接央行政策,在争取更多优质项目和客户的同时,兼顾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结构性工具支持,以置换高成本负债。第二重奏:布局疫后复苏。对公贷款在一季度“开门红”时点,预计银行前置布局,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会适度发力。零售贷款二三季度需求可能会边际释放,预计给予更多额度分配。第三重奏:适应低利率环境。 2023年各项贷款利率反弹空间有限,信贷增速有进一步下行可能,而债券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抬升。第四重奏:前瞻性应对新巴III落地。预计在2023年二、三季度择机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银行在2023年资产负债规划中,将循序渐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更好地契合新巴III要求。 预计2023年“开门红”中规中矩,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22-23万亿,基建制造业发力、房地产边际改善,距离正常景气度差距仍大。(1)大盘子:202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2-23万亿,新增债券8万亿+,新增广义同业约5000亿。 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符合不低于2022年的要求,但幅度有所放缓,增速降至10.3%,较2022年下行约0.6-0.7个百分点。(2)“开门红”:预计Q1“开门红”或维持中规中矩表现,总量同比小幅多增。在节奏上,料1月份大概率同比少增,2月份边际恢复,3月份有望出现“信贷脉冲”。(3)行业投向:基建贷款仍面临“储备多、提款少”问题,2023年有望加速释放;制造业贷款增速仍将引领对公贷款,增速或达到20%,中长期贷款有望维持25%的高增;房地产贷款边际恢复,但较正常景气度可能仍有一定距离。普惠小微、绿色领域维持高增态势,医疗教育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2023年银行自营资金配债展望。(1)2022年债券利率与信贷利率背离运行趋势较为显著,2023年在贷款利率仍维持低位震荡环境下,预计部分银行在年度资负规划安排上,会边际侧重于债券资产,自营资金的债券投资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以上,贷债配比为37.3%,较2022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即银行配置需求的释放,会对债券利率形成“稳定器”效应。(2)银行自营资金承接理财子债券面临“关联交易、授信额度、估值考核”的三重约束,仅仅依靠银行自营资金去“救市”,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事实上,对于本轮债券市场调整、理财赎回引发的负反馈闭环,银行已通过承接部分债券、加大代销力度等方面助力理财负债端的稳定。 2023年同业存单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预计1Y同业存单利率中枢值为2.5%左右,较2022年中枢值提升约20bp。需求端:新巴III对于剩余期限在 3M 以上的同业资产,风险权重系数有所提升,导致银行自营资金配置长期限同业存单的资本占用成本加大。而广义基金在监管政策约束下,对于货币类产品资产端久期将系统性下降。供给端:(1)2023年2-3月份,同业存单量价将面临司库负债集中到期,以及夹心层银行存贷款头寸的双重挤压,若无外力介入,利率将再度面临上行压力。(2)NSFR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银行司库在设定2023年NSFR限额目标之时,难在2022年基础上加大安全边际。(3)预计全年1Y同业存单利率中枢维持在2.5%左右,较2022年调升约20bp,主力机构配置需求边际上转向 6M 以内。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俄乌冲突加剧,地缘政治风险扩散,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国内疫情感染出现反复,房地产恢复不及预期,内需依然较为疲软。 投资聚焦 2022年以来,因为疫情连续冲击,叠加房地产市场销售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导致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信贷高增背后也凸显出质量的颇多隐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经济稳定增长被置于首要位置,疫情防控措施也已优化,市场对于2023年经济回暖有一定预期。在此情况下,今年银行资产负债如何摆布,特别是信贷投放、债券投资、同业存单发行,是市场关心的重点。 创新之处 本篇报告创新之处有二: (1)基于预算模型推演了2023年银行资产结构的摆布,使得结论更“接地气”,贴近银行实际业务。 (2)分析了银行自营资金救助理财子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财回表后银行司库头寸运行的一般规律。 股价上涨的催化因素 下一阶段驱动银行股股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表现为: (1)宏观经济触底反弹,地产链趋稳,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推动基建“稳增长”,信贷社融景气度明显恢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于“宽信用”的持续性预期,助推银行业亲周期表现。 (2)受贷款重定价影响,Q1是全年银行业压力点,但随着经济逐步企稳恢复,以及后续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之后重定价红利逐步显现,料负债成本会趋于边际改善,有助于NIM的企稳。而部分有转股诉求的江浙地区地方法人银行仍会适度释放业绩,营收、盈利增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投资观点 下一阶段银行股的持续表现,应该是建立在持续“稳增长、宽信用”基础上,而2023年经济增速若要实现5%以上的目标,需要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和基建投资增加强度,现阶段宏观政策正在这两个领域发力,我们因此继续看好“顺周期”经营下的银行股表现。银行股行情可能伴随着整个“稳增长”进程,股价表现有望进一步延续。 2022年以来,因为疫情连续冲击,叠加房地产市场销售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有增无减,2022年信贷维持较高增长背后也凸显出质量的颇多隐忧。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经济稳定增长被置于首要位置,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市场对于今年经济回暖有所预期。在此情况下,2023年银行资产负债如何摆布,特别是信贷投放、债券投资、同业存单发行,是市场关心的重点。 1、银行资产负债摆布:弹好“四重奏” 岁末年初,是各家银行制定来年预算的关键时点,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家银行在预算规划上面临一定压力和挑战。因为: 1、尽管疫情防控已明显“松绑”,但需求疲软问题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善,市场信心仍显不足,三年疫情冲击下,以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居民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市场化投资和内生消费需求全面恢复速度偏慢。 2、在满足央行狭义信贷要求、MPA考核以及各类窗口指导前提下,增量资源如何在信贷、债券、同业之间进行安排,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特别中小银行参与发改委重大中长期项目的能力与意愿不足,该如何安排2023年的资产摆布? 3、存贷款利率非对称运动导致NIM持续承压,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究竟从何发力,边际增长点在哪? 结合市场形势,2023年银行资产负债需要弹好“四重奏”,即用好政策工具、布局疫后复苏、适应低利率环境,以及准备新巴III落地。 图1:2023年银行资产负债摆布需弹好“四重奏” 1.1、第一重奏: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当前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仍在延续,信贷投放仍需政策助力,通过外生力量驱动融资需求回暖,进而促进内生性融资需求的恢复。在这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持续发挥定向支持稳信贷、稳投资的作用。 表1:2021年四季度以来央行推出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亿元) 因此,2023年结构性工具仍将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将呈现“存量扩容、增量加码、普惠增强、定价优惠”特点。具体而言: 1、存量扩容。2023年预计要实现5%以上的GDP目标,政府部门加杠杆仍需发挥重要力量,但本轮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及其引致的行业“负循环”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地产销售持续深度负增长,房企缺乏新开工动力和能力,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改善预计较为曲折缓慢。这意味着2023年要维系地方政府加杠杆能力:一是预计赤字率可能会突破3%,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二是各类准政府工具需要持续加量,来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因此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会继续扩容,进而撬动更多配套融资,并辅之以PSL资金支持。 2、增量加码。在既定的工具体系下,未来结构性工具将继续重点聚焦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新市民、电子信息以及基础科研等领域。预计半导体、工业母机等涉及产业链安全领域将有定向支持政策。 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后的总量效果也将显现。 3、普惠增强。传统的再贷款工具,如支农支小,主要针对涉农类金融机构,例如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以及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县域乡镇的分支机构,普惠性有限。2021年四季度以来推出的各类结构性工具,操作对象涉及政策性银行以及21家全国性银行,普惠性得到增强。未来结构性工具将进一步提升普惠性,特别是对于夹心层银行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扩大覆盖面。 4、定价优惠。传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为2%,近年来推出的结构性工具,利率大部分为1.75%,与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持平,未来1.75%的再贷款利率有望呈现“新常态”。最新的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配套的再贷款利率低至零利率。 考虑到目前上市银行平均负债成本率约1.95%,再贷款利率存在20bp的优惠空间,有助于改善银行边际负债成本,更是比MLF利率有大幅度优惠。 因此,2023年结构性工具指引的信贷投向包括:制造业(教育、医疗、高科技)、绿色、安全、基建(能源、水利枢纽、农业农村)、小微等,这些都是国家希望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领域,未来资源投入也会相应加大。在市场化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情况下,银行应要积极高效对接央行政策,在争取更多优质项目和客户的同时,兼顾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结构性工具支持,以置换高成本负债。 1.2、第二重奏:积极布局疫后复苏稳增长 从疫情演化以及疫后复苏角度看,2022年12月份尽管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但由于初期感染率会大幅提升,需要“平稳过峰”。根据海外经济体的相关经验,疫情感染达到第一波峰值时间约1-3个月,在此期间,居民对于疫情感染会存在“再认识”过程,且感染之后的治疗也需要时间,这会导致短期内社会人流量偏少、物流运转受阻,以及企业经营受用工和供应链稳定冲击。从货币政策角度看,2023年货币政策总体思路预计如下: 1、总量方面,“新巴III”对于剩余期限在 3M 以上的同业资产,风险权重系数有所提升,导致银行配置长期限同业存单的资本占用成本加大,而货币类产品资产端久期将系统性下降,进而导致同业存单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在此情况下,2023年银行对于“长钱”的需求将更大,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下,需要央行适时降准,缓解银行“长钱”补充压力,避免长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上行过快,预计2023年降准两次,每次步长0.25个百分点。MLF工具性价比有所恢复,部分月份增量续作可能性加大。 2、结构方面,2023年结构性工具仍将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将呈现“存量扩容、增量加码、普惠增强、定价优惠”特点。 3、定价方面,当前正处于疫情感染逐步进入高峰期阶段,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份新一届政府履职期间,属于相关稳经济重大会议“空窗期”,为确保“开门红”时点平稳,需要在疫情第一波冲击结束后,加大需求端刺激性政策的接续和对冲。我们预测,2023年Q1降息或有望落地,届时政策利率、LPR报价均有望下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投放也需要根据疫后复苏节奏以及货币政策取向,前瞻性调整加以应对。对公贷款方面,短期内市场化信贷需求相对较弱,信贷投放仍将依赖政策工具驱动,在一季度“开门红”时点,预计银行前置布局,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会靠前发力。但零售贷款方面,随着疫情高峰期的消退,进入二三季度零售需求可能会边际释放,加之有“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的红利驱动,届时料零售贷款量价均将有所恢复,银行可在二三季度给予零售贷款更多额度分配。 1.3、第三重奏:适应低利率环境 2022年以来,信贷供需矛盾显著加大,LPR报价连续下调,加之监管推出了各类再贷款以及稳信贷工具,大部分银行已由总行司库通过FTP形式全额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