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银行业经营主线是疫后复苏。疫情反复、市场化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持续困扰2022年,信用投放放缓、资产定价下行,银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承压。展望2023年银行业经营,疫后经济复苏带动将是主线逻辑,由此带动银行整体经营出现“亲周期”反应。这同步表现在银行经营的“量”“价”“险”多重要素方面,从而使得银行业经营具有稳定基础,并不乏结构性亮点。 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22~23万亿,新增社融35万亿。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料全年降准两次,降息窗口期在年初。信用需求或因刺激性政策驱动而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体现精准性。预计202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2-23万亿,增速10.3~10.8%;2023年新增社融35万亿,增速10.3%。 结构:强基建、增制造、稳地产、扩小微、拓绿金。信贷投放聚焦:①强基建:2023年是重大基建项目的加速落地期,可以期待将形成较高的实物工作量,政策性工具或进一步扩容,配套PSL增量;②增制造:制造业贷款维持20%以上增速,高科技领域增长较快;③稳地产:伴随着更多需求侧刺激政策落地生效,按揭投放有望边际恢复,开发贷延续恢复性增长;④扩小微:普惠小微贷款呈现“量增、价稳”;⑤拓绿金:绿色贷款在政策驱动下有望延续高增。 NIM:年初集中重定价后,息差“前低后高”。年初按揭贷款集中重定价压制效力较强,对NIM形成拖累,净息差下半年或企稳小幅反弹,预计全年商业银行息差下行7bp至1.87%,低点或在二季度出现。①资产端:随着一系列稳经济举措逐步落地见效,有效信贷需求逐步修复,资产收益率或逐步筑底趋稳,小幅回升;②负债端:存款挂牌利率调整红利持续释放,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活化,也不排除再度管控高成本负债。 非息:多重因素提振非息触底反弹。疫后经济增长动能增强,资本市场景气度有望明显提升,非息收入增速或迎来修复。①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资本市场回暖预期+低基数效应,财富管理板块增长弹性大。疫后线下接触式经济发展,信用卡等业务有望录得更好表现;②净其他非息收入:预计2023年小幅回暖,但板块内部表现分化,国有行可能改善更为明显。 资产质量:劣化放缓、确认增加,信用成本稳定。疫后经济恢复情况是银行业资产质量未来变迁的核心变量,阶段性信用扩张有望推动风险逐渐缓释,不良率大体稳定。需关注的风险点在房地产、地方平台、普惠小微、长尾消费客群。 资本:新Basel III或将落地。“新巴III”重新校准银行体系各类业务的风险权重,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重点支持领域,将对银行不同业务形成显著差异化影响,预计政策将于2023年落地。同时,也需关注D-SIBs实施后部分资本承压银行的内在业绩释放动力。 投资建议:看好银行股“亲周期”表现,自身经营稳、股价催化足。展望2023年全年,上市银行营收增速因“以量补价”略有提速,盈利增速较2022年维持稳定,预计2023年上市银行营收、盈利增速分别为5.3%、8%,较2022年分别提升2.6、0.4pct。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房地产链景气度提升、“稳投资”提振“宽信用”等多重因素共振,托举经济逐步筑底企稳带来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结合近十余年银行板块月度表现看,多数年份1月银行板块走势较好,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胜率超90%。建议关注两条主线:①经营基本面优质,估值性价比较高的招行、兴业、平安、邮储;②区位优势明显,凸显“亲周期”性,且可转债进入转股期,具有较强业绩释放诉求的杭州、南京、江苏、常熟。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房地产风险形势扰动;宽信用进程不及预期。 1、2022年银行业经营:稳中求进 2022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升温,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重塑;国内看,疫情反复多点散发、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投资低位运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此情形下,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个大局,是2022年绝大多数时间的主线。我国经济于二季度触底,三季度反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3%。 从银行业经营看,呈现出主体稳定、稳中求进的特征。前三季度,3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8%、8%,营收增速呈现逐季下滑态势,盈利增速稳定。其中,营收增速放缓主要受息差收窄、非息收入增长放缓拖累;盈利增速的稳定则依赖于信用成本的下行。分机构看,国有行、农商行相对承压,城商行、股份行表现稳健。 预计2022年营收、盈利增速较1-3Q22大体持平。四季度,银行业经营仍有稳定基础。经济再度转弱对有效信贷需求形成持续扰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力、房地产金融支持渐次加码,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为代表的政策工具持续推动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加速发力,有助于支持4Q银行扩表相对稳定。贷款定价未出现拐点,反而11月金融市场利率出现反弹,一定程度上对NIM形成拖累。但在资产负债重定价周期错配下,4Q银行净息差压力有望边际缓释。预计2022年全年,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与1-3Q相当。 图1:今年以来,上市银行营收增速承压,盈利增速稳定 图2: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拆分 表1:各类银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变化情况 观察2022年银行业经营,大体呈现以下四点特征: 大型银行持续发挥“头雁”作用,带动上市银行扩表提速 截至3Q末,上市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为11.5%,增速较2Q末提升0.3pct。其中,国有大行贷款同比增速为12.8%,呈现逐季提升态势。2022年,在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连续召开、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等政策驱动下,以基建为代表的政府和准政府投资成为中长期对公贷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对大行信贷扩张形成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市场化私营部门资本开支意愿相对不足,中小银行整体信贷扩张节奏边际放缓,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3Q信贷增速分别为7.5%、13.9%、10.2%,比年初分别下降1.5、1.8、4.9pct。 受LPR连续下调、微观主体融资需求不足、存款定期化影响,息差明显收窄 2022年,微观主体有效信贷需求持续疲弱,再叠加LPR报价下调、债券投资收益率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负债端看,综合负债成本总体稳定,但核心负债呈现明显“存款定期化”倾向,负债成本管控效果相对有限。1-3Q22,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4%,较2021年收窄14bp。分机构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92%、2.01%、1.74%、2.06%,较2021年分别下降12bp、12bp、17bp、27bp。 非息收入增速承压下行,板块内部表现分化 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速为-0.8%,较2021年下降18.6pct。 其中,a.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为-0.7%,较2021年下降9.1pct。受疫情反复、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居民收入增长承压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代销、托管及银行卡等收入相对承压;b.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为-0.8%,较2021年下降32.4pct。其中,国有行同比增速为-12.3%,较2021年下降46.3pct,拖累上市银行整体表现,预计主要受到抵债股权等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外汇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净其他非息收入表现较好,或与交易性投资机会把握、债券投资收益兑现等因素有关。 为保持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部分银行对维持一定的盈利增速具有较强诉求 2022年,部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较为稀缺,需要同步驱动外源性和内源性资本补充两种渠道,有加速业绩释放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杭州、南京、江苏等深耕优质区域的城商行,前期的快速扩张加剧了资本消耗,同时可转债进入了转股期,具有较强业绩释放诉求;另一方面,对于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来说,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名单的银行将面临更高资本监管要求,导致部分银行资本安全边际收窄,存在通过释放业绩或其他方式补充资本的潜在需要,如平安、兴业、中信等银行。可以看到这些银行今年以来盈利普遍维持较高增长,盈利增速位居上市银行前列。 2、2023年银行业经营:疫后复苏 展望2023年银行业经营,疫后经济复苏带动将是主线逻辑,由此带动银行整体经营出现“亲周期”反应。这同步表现在银行经营的“量”“价”“险”多重要素方面,从而使得银行业经营具有稳定基础,并不乏结构性亮点。 2.1、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22万亿+,社融35万亿+ 预计2022年信贷增量超21万亿,增速10.9%。今年1-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9.9万亿,同比多增1.1万亿,其中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9.85万亿,同比多增近9600亿。今年前11月信贷投放呈现十分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展望12月,零售端缩表难有显著改善,按揭早偿仍相对较高;对公端关键变量在于政策工具配套融资落地情况。目前7400亿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项目银行参与比例较低,3.6万亿配套融资签约合同的实际提款比例也明显偏低。基于此,预计12月信贷增量同比持平,增量1.13万亿,结构延续“对公强、零售弱”格局,大行仍将发挥“头雁”作用。预计今年全年贷款增量21万亿,增速10.9%。 2022年社融增量预计33万亿,增速10%。预计12月社融同比小幅少增,增量2.2万亿,增速10%。12月社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拖累:①随着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完毕,12月委托贷款增长空间相对有限。②12月初票据延续“零利率”行情,月内票据融资规模较高,未贴现票据或维持负增长。③专项债提前批将于明年发行,考虑到去年的高基数效应,12月政府债净融资大概率缩量。 图3:2023年信贷、社融、M2预测 疫后经济复苏景气回升拉动信贷与社融转暖 1)预计2023年新增贷款规模维持在22~23万亿,增速10.3~10.8%,较2022年小幅下滑。信贷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实质性缓解,但伴随疫情企稳、市场预期修复,信贷需求复苏节奏有望加快。进一步考虑到央行对银行信贷投放要求,明年增量规划预计初步按照不低于2022年水平进行安排。 2)信贷投放节奏或同今年大体保持一致。在每年四个季度,信贷一般按照“3322”节奏摆布,但近年来有前置迹象,2021-2022年Q1占比在38%左右。 在贷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加剧背景下,信贷内卷化竞争会更加严重,“早投放早收益”诉求更强,不排除部分银行2023年各季度信贷节奏按照40%、25%、20%、15%安排。 3)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需要继续扮演“稳信贷”重要角色。前期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配套资金提供比例偏低,后续伴随银行参与度提升、项目落地提款加速,政策性银行及国有大行仍将发挥头雁作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因此不排除明年继续安排较大规模的开发性政策性工具来稳定投资,并同步匹配PSL投放量的增加。 4)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是信贷资源集中高地,区位分化行情仍将持续。区位优势仍将驱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经济圈等地区信贷增长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东北、西北等经济增长相对低迷区域信贷或维持相对“低增速”特点。 展望2023年,新增社融规模有望超35万亿,增速回升0.3百分点至10.3%。 其中:①表内贷款,增量大体在22万亿左右;②政府债券,假定2023年GDP增速维持在5%,赤字率为3.2%,意味着一般公共预算限额约3.77万亿。根据过往分配规律,预计国债净融资2.85万亿,地方政府一般债为0.8万亿。2021、2022两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分别为3.65、4.15万亿,假定明年专项债额度设定为3.8万亿。2023年“稳增长”任务仍将依靠政府加杠杆推动,鉴于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逼近限额、央行转移支付空间有限、土地金融循环速度下滑等限制,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弥补财政收支缺口。③非标融资,明年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继续加码,委托贷款增长空间尚存,同时信托贷款亦可能不再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