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年报:铜市2022年回顾与2023年展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年报:铜市2022年回顾与2023年展望

2022-12-20中国银行从***
年报:铜市2022年回顾与2023年展望

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宏观政策扰动加剧,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增长疲弱、通胀高企时期。在供给担忧风险加剧和需求衰退的更替影响下,基本金属价格波动加剧,部分品种出现极端行情。展望2023年,地缘风险尚未消除,欧美通胀难以迅速缓解,全球经济衰退有待兑现,基本金属将经历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随着供给矛盾的转换,有色板块以铜为例,全年交易重心或将下移,但底部存有由供给瓶颈所带来的支持。 2022年走势回顾 2022年,LME铜整体呈现先扬后抑走势。一季度,LME铜先后在俄乌冲突爆发所引发的风险情绪高涨及国务院金融委员专题会议利好消息的提振下阶段性走强;二季度,投资者转而关注全球通胀,以美联储为首的欧美央行开启加息步伐,风险资产走弱,伦铜冲高回落。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宣布28年以来首次加息75个基点后,伦铜迅速下跌。三季度,伦铜在低库存的支撑与宏观逆风的交织下区间震荡。截至2022年11月18日,伦铜3M较年初下跌14.37%,同期,LMEX指数下跌15.10%。 2023年展望 (一)宏观面——全球通胀高企,欧美央行维持货币紧缩 对于有色板块来说,2022年最主要的宏观影响因素之一便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所来的美指走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初现端倪所带来的需求走弱预期。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概率将在通胀数据的指引下继续保持收缩,但加息幅度或趋于平缓,美指将先强后弱。 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下行风险增大,多家机构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粮食和能源价格的支撑下,全球衰退和滞胀风险上升,欧美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进一步下降,中国在防疫政策优化及房地产行业边际改善后,恐难以弥补欧美需求空缺。 (二)供给端——矿端产量回升,冶炼产能受限 2022、2023年全球铜矿产量同比预将小幅提升,但需警惕中长期矿山增产空间受限及南美地区政策风险。一方面,虽然干扰事件超预期,全球铜矿产量持续增长。根据ICSG数据,2022年1-8月,全球铜矿产量累计达1431.7万吨,同比增加3.19%。2022年铜矿增量主要来自刚果金、印尼、美国、秘鲁及俄罗斯等国的新建及扩建项目的持续放量。而南美传统主产区在水资源、疫情、社区干扰及老矿山品位下降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铜矿产量明显下滑。如,智利铜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2年1-9月智利铜矿产量同比下滑6.7%,至2011年以来同期产量最低值。2022年LME年会,市场参与者预期2023年铜矿产量将继续提升,增幅大概在5%左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市场乐观地预估了未来的产量增长,特别是中长期矿端供应将遭遇瓶颈。一是,全球矿山品位正处下降周期,BNEF预计,全球矿山平均矿石品位将从2020年的0.7%下降至2030年的0.5%;二是,当前铜价水平下,新开工项目存在潜在延误和缓慢增长的可能;三是,未来社区抗议活动有可能加剧。此外,还需警惕矿产国政策多变,经营风险提升。随着铜成为绿色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商品,金属资源丰富国正在加快对于现有和新采矿项目的国有化,并同步增加税收和监管力度。以智利为例,该国正计划提高铜矿开采权使用费,并对税收制度全面改革,这些政府干预措施将打击跨国企业的投资信心,从而影响南美产区的运营。 全球精炼铜供需持续紧平衡,受限于冶炼产能规模增长,精炼铜产量增速欲将放缓。根据ICSG数据,2022年1-8月,全球精炼铜产量累计达1688.1万吨,同比上涨2.6%,但全年仅2个月供给过剩,可见供需结构依然紧张。根据Wind数据,近二年全球铜炼厂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新增产能规模有限。2022年,国内在高温限电、疫情散发及粗铜货源紧张的影响下,精炼铜产量明显低于预期。作为反映铜矿供给与冶炼能力的TC/RC费用,2022年持续走高,现已涨至90美元/干吨上方。铜冶炼是产业链中碳排放极为密集的环节,我国旨在2030年实现有色行业的碳达锋,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一政策导向将使得国内炼厂难以在中短期内突破产量瓶颈。海外方面,预计炼厂也将受到能源成本提升影响,继续出现关停或减产情况,全球精铜供给效率下降。 (三)需求端——传统需求萎缩,绿色需求发力 传统需求好坏参半,需求提振有限。一是电网投资、电源投资以及房地产对铜消费刺激有限。电网投资方面,基建发力下,国内电网投资增速稳步提升,2022年1-9月电网投资累计完成额同比增加9.10%。国家电网8月会议指出要发挥电网基础支撑、投资拉动和服务保障作用,年度投资总额计划同比增长6%,为近年最大增幅。基于“十四五”规划,2023年电网投资将继续增加,考虑电网投资以特高压为主,对铜消费的增长刺激有限。电源投资方面,随着我国碳达峰计划的推进,电源投资力度逐年加码,2022年1-9月电源基本建设投资额累计3929亿元,同比增加25.10%,得益于太阳能、水电及核电绿色项目的需求发力,火电项目则明显萎缩。太阳能光伏已超过风电成为电源投资占比最高的一项,但考虑到铜在光伏组建中的占比较低,爆发式增长的光伏投资对铜价拉动有限。房地产方面,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整体信心不足,2022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8%,新屋开工、商品房销售及房屋竣工同比下降37.8%、22.3%和18.70%。房地产行业正处于长期筑底周期中,该传统领域对铜需求的带动明显下滑。二是汽车产销量增长将带动铜消费提升。我国汽车行业整体表现良好。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乘用车销量增幅有限。5月,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新一轮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措施后,乘用车产销同比迅速上涨。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尤为亮眼,同比增幅自年初的40%提升至80%。2023年,预计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刺激铜消费提升。三是家电需求或持续低迷,难以支撑铜需求。受地产板块及海外需求下滑影响,白色家电销量不尽人意,空调和电视产量同比小幅降低。作为改善性消费,白色家电在经济形势低迷时往往面临较大压力,且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部分家电企业有不同程度的提价,影响销量。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2023年家电需求将继续低迷。 绿色需求预期提振,铜价有望走强。全球正在向清洁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将需要消耗更多的铜,包括太阳能、风能电厂建设,电网及充电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更换。标普全球预测,自2021至2040年全球对铜的需求量将超越当前全球矿山产量的两倍。 未来,需求的接力棒将由传统需求传向绿色需求,同时,随着新铜矿愈难发现,开发成本愈高,当前铜价水平难以推动矿企增加资本投入,中长期铜价重心具有上移的基础。 (四)全球显性库存维持低位 2022年全球显性库存维持历史低位。全球电力紧张、地缘冲突及精炼铜产量瓶颈均是造成库存低位的原因,市场也有传言称系国储收铜影响。 近来,在冶炼厂交割、进口铜流入及下游消费走弱的影响下,三大交易所库存出现不同程度的累库。LME公布不对俄罗斯金属实施限制,市场紧张情绪缓解,伦铜现货升水转向贴水,且贴水程度有所扩大。2023年交易所库存在需求不振的影响下或逐步累库。 2023年价格预测 整体来说,2023年有色板块将继续受宏观因素压制,伦铜交投重心或下移,若市场重心转向绿色经济所带来的需求提振预期与中长期精炼铜供给瓶颈,伦铜全年将先跌后涨,交投区间7500-9500美元/吨。 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是为提供信息而准备,不得被视为达成一项交易的要约、个人推荐或要约邀请。投资者不得将本材料内容解释为法律、税务、会计或投资事项的专业意见或为任何推荐意见。投资者应当就本材料所述任何交易涉及的法律及相关事项咨询其自己的法律顾问、税务顾问、财务顾问和其他专业顾问的意见。本材料不得被视为一项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审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资金状况、产品理解能力,做出适当的投资选择。本材料并未涵盖所有事项,亦未包含投资者可能要求的所有信息。投资者不应将本材料视作可取代其自己的判断,不应仅仅依据本材料中的信息而作出投资、撤资或其它财务方面的任何决策或行动,若投资者欲采取进一步行动,投资者需独立进行尽职调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作者对于本材料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2.本材料所含的估值、估计和推测均涉及主观判断和分析。实际结果可能会与预测的不同,而且偏差可能会很大。本材料中某些表格或其他统计分析(“统计信息”)是根据市场资料制作。制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假设,有些在文中得到体现,有些没有。因此,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作者不对统计信息的适当性和完整性以及所依据的信息和假设是否反映现在的市场条件及将来的市场表现做出保证。 3.本材料中任何内容均非关于过去或未来情况的承诺或声明,亦不得被当作该等承诺或声明而信赖。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相关员工明确免予承担与本材料全部或部分内容或其中所含任何信息的使用相关的或因此产生的任何及所有责任。 4.本材料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不保证本材料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材料中包含的观点或估计仅代表作者迄今为止的判断,作者可以不经通知加以改变,且没有对本材料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责任。 5.本材料中版权仅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并仅供投资者为其自身利益而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或将本材料全部或部分地转交或分发给其他人。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引用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文章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