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CFCA]: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数字金融转型研究及综合评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数字金融转型研究及综合评测

金融2022-12-10CFCA我***
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数字金融转型研究及综合评测

1 数字金融转型研究及综合评测 2 数字金融转型调查报告导览 01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创新 02数字化转型背景、现状及趋势 03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核心发现 第一节: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创新 4 研究创新 首次构建“银行数字化转型评测体系”,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现状的量化评估 往期2022年 往年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聚焦于专题(如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现状+热点的研究,报告结果呈现“点”式特征,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有深入洞察,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路径、方法及维度研究。 2022年度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突破了“点”式研究的界限,向“点线面”交叉的网状式研究迈进,搭建了体系化的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体系,以系统化的数据评估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为各类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切实可落地的参考价值。 5 研究方法 评测体系的构建及数据获取主要通过银行填报、专家访谈、大数据及案头研究4类方法 银行填报 0103 大数据 调取各银行的手机银行在8月份的月度用户数量、月度浏览总时长等信息,充分评估各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情况。 专家访谈02 本次共邀请10位专家参与访谈,协助开展银行数字化转型背景、现状、趋势的研究以及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04案头研究 通过多渠道开展资料整理,分析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文件、公开披露数据及专家解析等内容。 6 第二节:数字化转型背景、现状及趋势 7 转型背景 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到微观的客户需求均驱动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数字经济时代呼唤金融数字化转型 全球数据总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数字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政策保障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质效 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对数字化转型做出顶层设计,通过《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文件,在机制、方法等方面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予以规范和指导,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银行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寻求新增长 中国银行业进入高竞争、高分化、高成本、降增速、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的短板显现,银行业亟需寻找到“第二发展曲线”,数字化转型成为寻求新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 客户数字化需求倒逼银行加速转型步伐 数字化时代下,客户需求及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Z世代客群的价值涌现、长尾客群的机遇抢夺、线上服务的渠道需求等因素,均倒逼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 8 转型现状 以顶层设计切入,在业务方面多领域布局、渠道协同、构建场景生态,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以打牢底座支撑,在数据方面统一数据标准、释放数据价值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2022-2025年) 推动变化 金融科技投入 资金投入、人员投入提升 金融科技形态 从内部职能向市场化机制转变 业务布局渠道协同生态构建支付创新 零售 切入点 延伸 对公同业 行业热点 供应链金融 手机银行 网上银行线上 微信银行 远程银行 下 线下网点线 智慧网点 场景 + 生态 第二发展曲线 开放银行 支付宝微信 支付体系 云闪付数字人民币 …… 数字人民币 数 数 缺 数 据 据 乏 据 量 分 统 安 几 散 一 全 何 流 数 问 级 转 据 题 增 性 标 凸 长 低 准 显 行业热点 隐私计算 顶层设计 制定战略规划 组织架构调整 9 转型挑战 国内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普遍遇到的问题是“知道要做,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做好”,区域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阵痛更为明显 数字化转型现存问题 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陷阱 组织协同壁垒高,且缺乏核心复合人才 数据基础能力薄弱,数据要素价值难以释放 针对合作机构的风险防范压力日益加大 区域性银行破局之道 “轻银行”成为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势之所趋 打破约束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藩篱 以区域产业为依托,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路径 10 第三节: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核心发现 11 体系构建 以政策文件为导向,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构建银行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体系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自上而下设计整体框架自下而上梳理细项指标 以《指导意见》《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相关文件要求为基础,充分结合银行业的运行特点及银行数字化转型专家的专业意见,以银行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为切入点,向下逐层覆盖组织、技术、业务等维度,通过比较、筛选和梳理,自上而下设计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确定出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整体框架。 以设计完成的银行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框架为基础,依据银行数字化转型实际推行路径及举措,从组织、业务、数据、科技、风险防范等角度,自下而上地进行三级、四级指标的梳理和筛选,并将其与设计完成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相对应,以此完成整体评测指标的设计。 12 体系构建 综合评测体系共设计6大板块,下设26个二级指标及86个三级指标 业务运营-对公 业务运营-零售 组织建设 战略引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战略规划 3个 组织架构 运营管理 4个 1个 客户数字化建设 产品和解决方案数字化建设营销数字化建设 渠道数字化建设 场景金融/开放银行 3个 1个 2个 16个 2个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风险防范 科技支撑 数据管理 数据治理6个 数据治理6个 数据应用2个 科技投入3个 科技架构2个 金融科技应用2个 科技成果转化2个 信用风险管理1个 操作风险管理1个 流动性风险管理2个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1个 2个 6个 6个 2个 2个 4个 4个 供应链金融 企业手机银行企业网上银行银企互联 场景金融/开放银行对公信贷 对公运营 13 核心发现1 战略层面通过战略规划及意识宣导双重利剑为数字化转型工作保驾护航 战略先行,设置专项数字化转型战略,做好数字化工作顶层建设 意识加持,自上而下宣导数字化转型理念,充分发挥“人+数字化”价值 各银行专门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文件制定情况(单位:%)各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内部宣导传达情况(单位:%)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总行层面分行层面支行层面 14 核心发现2 多数银行已开展敏捷转型,业技融合、数字化工厂为组织创新“新探索” 以“敏捷组织”突破银行科层制组织管理痼疾 “业技”融合为敏捷组织运行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数字化工厂建立企业级内部创新协同网络 各银行敏捷组织成立情况 (单位:%) 各银行业技融合岗位设置情况 (单位:%) 各银行数字化工厂创新模式应用情况 (单位:%)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5 核心发现3 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交替笔数替代率多达90%以上 全国性银行及区域性银行的动账类交易笔数替代率多超过90% 全国性银行的交易金额替代率多在90%以上,区域性银行多在70%以上 各银行电子渠道动账类交易笔数替代率(单位:%) 100.0% 90.0% 0.0 全国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 各银行电子渠道动账类交易金额替代率(单位:%) 100.0% 90.0% 70.0% 0.0 全国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 16 核心发现4 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中企业网银相对成熟,交易笔数及交易金额替代率高于企业手机银行 全国性银行交易笔数替代率和金额替代率集中在90%以上,区域性银行集中在80%以下 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交易笔数替代率及交易金额替代率多集中在50%以下 企业网银企业手机银行 交易笔数替代率 交易金额替代率 交易笔数替代率交易金额替代率 90% 以上 80% 以下 90% 以上 80% 以下 50% 以下 50% 以下 50% 以下 50% 以下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7 核心发现5 各银行充分应用数据治理工具提高数据应用效率,但数据标准落标仍为数据治理短板 全国性银行及区域性银行均开始探索各类治理工具的应用,充分解决数据不好找(缺乏统一资产目录、数据分散、口径调研困难等)、数据不好用(数据业务描述缺失、码值缺失、不知道找谁沟通等)及数据获取低效(数据时效性不高)等问题。 国内大部分银行虽开展了数据标准框架的定义和梳理,发布了各板块的数据标准指导文件,甚至落实了数据标准流程和人员角色,但数据落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各银行系统落标情况(单位:%) 各银行数据治理工具建设情况(单位:%) 全国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数据资产地图 数据字典 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核验平台 50.0% 40.0% 0.0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18 核心发现6 科技投入与人才军备持续升级,分布式架构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跨越式增长,人才军备竞赛持续升级科技投入 渤海银行增长 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持续加强,分布式架构转型稳步推进 全国性银行多通过自主研发构建分布式架构,而区域性银行则多通过在原有核心系统上改造及引入外部分布式系统等方式开展信息系统转型。 68.75% 4% 3%集中在2%-4% 2% 北京银行增长 142% 集中在3%以下 各银行分布式架构建设情况(单位:%)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 0.0%20.0%40.0%60.0%80.0%100.0% 人才军备 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自主研发 在原系… 外部 工行|建行|农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引入 科技人员数量逼近万级 未开 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展… 四家机构作为区域银行领先者,科技人员规模在千人以上 19 核心发现7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质效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迎来系统监测时代 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是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良率整体下降,信用风险管理质效提升,但区域性银行风险不容乐观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金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73%,较2020年下降1.9个百分点(1.92%), 42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0.7-1.8之间。 流动性风险告别人工监测时代,超7成区域性银行采用人工+系统混合监测模式 目前银行基本已全部告别“人工监测”时代,全国性银行多采用全系统监测流动资金,并在监测过程中使用了资金沉淀模型、提前支取模型及违约模型等,区域性银行多采用人工与系统搭配监测资金流动性,对资金监测模型的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各银行资金流动监测情况(单位:%) 全国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流动资金实现全系统监测人工与系统搭配监测纯人工监测 中小银行整体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并不容乐观,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 3.59%,远高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不良水平。 20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