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群体调查暨2022年二季度灵活就业景气指数报告 目录 摘要3 一、引言5 二、灵活就业定义、形式和规模5 三、灵活就业群体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6 (一)调查目的6 (二)调查设计及实施6 (三)问卷结果预处理方法7 四、灵活就业群体调查问卷的主要发现9 (一)灵活就业群体特征9 1.多数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平台经济发展带动了新型灵活就业发展9 2.年龄集中在21-40岁,新型灵活就业群体更年轻化10 3.受教育水平偏低,超80%学历水平在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11 4.工作时间偏长,接近4成的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13 5.超过六成的人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不同职业间收入分化明显15 6.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和社保不足的问题,受疫情冲击更容易陷入困境16 7.七成以上人员认可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过的比例不足30%20 8.灵活用工市场仍面临诸多问题,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是关键21 (二)失业群体分析25 1.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失业期间对生活保障存在担忧25 2.普遍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二季度平均找工作时间拉长1.7个月26 3.线上招聘平台已成为找工作的重要途径,稳就业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27 五、灵活就业群体系列景气指数28 1.二季度末就业景气指数明显扩张,收入和消费景气指数扩张幅度减弱29 2.疫情影响减弱是就业和收入好转的关键,消费支�增加主要是由于“物价上涨”29 3.采矿业和建筑业的景气程度更高,制造业和服务业仍处于恢复阶段31 4.职业间存在分化,企业管理人员、建筑工人、生产制造工人等景气度更高32 5.灵活就业群体对就业和收入的未来预期较好,对消费预期不增反降32 六、政策建议33 摘要 2022年8月,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 《二季度灵活就业群体调查季度报告》。本调研报告聚焦于我国灵活就业群体,通过支付宝线上调研平台向支付宝活跃用户随机发放问卷,经过6月20日至 30日近两周时间的投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6252份。基于问卷信息,报告重点分析了灵活就业群体典型性特征,并构建基于从业者角度的就业景气指数、收入景气指数和消费景气指数,从宏观层面判断灵活就业形态的最新情况。 报告将被调查者个人反馈是灵活就业状态的从业者(例如建筑工人、生活服务业人员和平台接单人员等)与没有工商登记的个体户(如街边摊贩等)定义为灵活就业群体,合计样本数量占总体的22.4%。基于本次调研的分析,样本的灵活就业群体呈现以下特点: (1)灵活就业群体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从业者为主,通过平台接单或提供在线服务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占比仍较低。 (2)年龄以21-40岁为主,直播和在线客服等新型灵活就业群体更年轻化,建筑工人和物流运输人员等群体平均年龄较高。 (3)与全职工作者相比,灵活就业群体学历水平偏低,超过80%在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仅有19.9%,低于全职工作的52.3%。 (4)灵活就业群体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53.4个小时,工作时间偏长,接 近4成的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尤其是建筑工人和平台接单人员。 (5)灵活就业群体的月收入分布集中在5000-8000元区间,超过六成的人 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且收入分布两端化特征明显,即2000元以下、2万元以上的占比明显高于全职工作者。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收入差距较明显,个体户、建筑工人和物流运输人员的收入平均水平排在前三位。 (6)灵活就业群体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和社保不足的问题,47.3%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劳动合同或仅有一年内的临时合同,53.5%的灵活就业者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受疫情冲击更容易陷入困境。在未来预期方面,灵活就业群体普遍希望子女教育、父母赡养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得到改善。 (7)灵活就业群体中73.4%的人员认可技能培训对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过的比例不足30%。不愿意参与培训的人员主要是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负担重。 (8)灵活就业群体普遍反映工作中遇到“缺少福利保障”、“没有正式合同”、“拖欠薪资等劳动纠纷”等问题。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正在持续优化灵活就业劳动供需市场,芝麻工作证等平台可有效帮助灵活就业人员积累工作记录(56.0%)、分享简历更方便(29.9%)和增加工作机会(24.8%)等。 报告将“没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从业者定义为失业群体,该群体自身抗风险能力弱,失业期间普遍对基本生活、父母赡养和医疗保障等问题存在担忧。当前就业形势仍较严峻,样本失业群体普遍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二季度平均找工作时间拉长1.7个月。此外,“线上招聘平台”(62.2%)已成为找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季度末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景气指数明显好转,从一季度末的49.8%升至61.7%,收入和消费景气指数分别为55.0%和63.0%,扩张幅度较一季度略有减弱,但仍处在荣枯线上方。大家普遍认为“疫情冲击影响减弱”是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好转的主要原因,而消费支出增加更多是由于“物价上涨”。分行业看,采矿业和建筑业的景气程度要好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展望三季度,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预期指数和收入预期指数较二季度景气指数进一步上升至68.4%和68.9%,但消费预期指数不增反降,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预期相对悲观。 当前经济总体有所恢复,但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就业仍是下一步稳增长的关注重点。短期内,应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稳就业举措,把救助政策、社保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起来,并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和失业群体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民生兜底保障,促进经济的稳定恢复。中长期内,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 一、引言 近年来,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稳增长与稳就业的压力加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下移,就业领域面临着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就业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深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稳就业不单要稳存量,更须拓增量。疫情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不断上升形成各种新就业形态,对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日益显现。灵活就业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就业市场形态,其政策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已作为事实存在了多年。随着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关注灵活就业群体的发展,重视并释放其对于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聚焦于中国灵活就业市场,通过支付宝在线调研系统发放就业调查问卷,探寻我国灵活就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灵活就业群体的典型性特征,从宏观层面探寻灵活就业等新形态对稳定就业市场的作用,并针对性提出完善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灵活就业定义、形式和规模 灵活就业的含义,是从劳动力供给角度描述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的就业方式。相较于传统就业长期固定的雇佣模式,灵活就业模式则以需求为导向,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更强调灵活性的动态劳动关系。灵活就业的形势比较多样化,最早表现形式是劳务派遣,随后出现了业务外包、非全日制的形式,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加速渗透以及数字平台出现,逐渐发展出了平台型用工等新形态。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庞大,结构上以传统从业者为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灵活就业群体规模已达2亿人,与8.94亿的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相比,当前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占比接近22.4%。结构上来看,建筑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传统灵活从业者规模庞大,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超过2.9亿人,外出打工以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这部分农民 工群体应该是2亿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部分。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批新型 灵活就业群体,比如电商、自媒体运营、网约车、快递外卖、个体户码商等人员。统计局显示,2021年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 近3倍,但总体规模仍较低。 面对疫情,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普及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呈现出发展活力。疫情防控的经济新态势下,企业对优化资源配置、精细管理用工的意愿有明显提升,灵活用工模式有效满足企业用工灵活性的需求。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的发展提高了就业供需双方匹配效率,大幅降低了就业市场交易撮合成本。灵活就业模式不仅拓宽劳动者就业新渠道,成为劳动增收的重要途径,长远来看,该模式对升级我国现有劳动力结构、释放潜在生产潜能和稳定就业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三、灵活就业群体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在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服务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在不确定性外部因素增多背景下,发挥灵活就业的作用,对稳定宏观经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扩大消费潜能的意义深远。我们试图通过季度调查问卷了解新冠疫情背景下就业群体和失业群体的现状和对未来预期,重点关注了灵活就业群体的行业职业分布、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收入与消费变化情况。 (二)调查设计及实施 2022年6月,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对我 国二季度就业情况课题开展线上调查,6月21日至30日通过支付宝线上调研系统给持有支付宝芝麻工作证的用户和其他活跃用户随机发放并收集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26276份,涉及到不同区域、年龄、行业、职业类型等人群。 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就业群体、失业群体和非劳动力供给群体。问卷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教育水平、当前就业状态、社会保障情况等;二、对于就业群体,问卷调查了行业和职业类型、工作地点与时长、劳动保障和收入情况等内容;三、对于失业群体,问卷询问了失业原因、求职渠道、技能培训、失业金领取情况等;四、对于非劳动力供给(目前不在找工作)群体,问卷重点关注不在找工作的原因和生活保障情况 等;五、针对二季度疫情,问卷询问了所有群体受疫情影响下生活、工作、就业、收入、消费和预期等情况。 (三)问卷结果预处理方法 1.样本特征 从数据代表性来看,本次调研样本男性数量偏多,年龄分布相对年轻化,所在地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七成以上的样本是男性,女性样本偏少(图1)。年龄在21-30岁和31-40岁的样本比例合计超过70%,显著高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分布的比例,超过50岁的样本数量偏少(图2)。从区域分布来看,本次调研样本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但与全国常住人口分布比较,样本中广东、浙江和上海的数量偏多,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数量偏少。 100.0% 80.0% 60.0% 40.0% 78.0% 51.2% 48.8% 22.0% 20.0% 0.0% 男女 样本占比全国占比 图1样本和全国的性别分布对比 50.0% 40.0% 30.0% 20.0% 10.0% 40.0% 5.8% 1.8% 12.8% 14.7% 15.8% 13.5% 7.6%2% 5. 4.8% 5.2% 0.3%0.3% 1 1 33.9% 0.0% 16-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65岁65岁以上 样本占比全国占比 图2样本和全国的年龄分布对比 我国劳动力调查,是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进行统计的。为了体现出全年龄就业状况,考虑到农村老年人仍会继续务农,城镇许多人退休后也选择继续工作,因此就业和失业人口没有年龄上限,下限设置为我国合法劳动年龄即16岁。为准确了解我国就业群体情况,本研究数据剔除了16岁以下的样本,剩余有效样本数量为26252。 为提高调研问卷结果的合理性,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