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 云南省竹产业工作组 云南省竹产业发展报告 编审:陈建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执笔:赵一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郭玉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杨卿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李沁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统稿:郭玉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赵一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编辑:杨红朝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一、云南省竹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面积、产量、产值 1.产业面积 云南现有竹林面积935.73万亩,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竹林,天然竹种类型、 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按类型分,丛生竹约332.7万亩,散生竹约108.63万亩,混 生竹约494.4万亩;按用途分,材用竹约88.4万亩,笋用竹约502.2万亩,纸浆 竹约72.5万亩,纤维用竹约1.1万亩、材笋两用竹205.5万亩,其他景观竹、生态竹及四旁竹(楠竹、水竹等)66.03万亩。其中,竹资源面积最大的州(市)为昭通市,达545.67万亩,占全省竹林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为临沧市、红河州、普洱市、保山市等州(市),云南省主要竹类品种为甜龙竹、巨龙竹、方竹、筇竹、慈竹、苦竹、硬头黄竹、毛竹、金竹、麻竹、箭竹、黄甜竹等。 图1云南省各州(市)竹林面积分布占比情况 2.产量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省生产大径竹8511.49万根,生产小径竹91.04万 吨,竹笋及其他制品30.73万吨,竹人造板2500立方米,竹家具2156件,竹制 日用品214.54万件,竹工艺品11.33万件,竹炭2730吨,竹浆4.42万吨,其他1.06 万吨;在园林上的应用主要为生产景观竹苗木销售3.37万株。 3.产值 据统计,2021年全省竹产业总产值约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约24亿元、 第二产业产值约2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约10亿元。全省竹笋年初级加工生产量 达到6万吨,平均价格3万元/吨,产值达到18亿元;竹材30万吨,平均价格 380元/吨,产值达到1.14亿元;竹家具及竹编织品等约0.56亿元;竹文化旅游 全省按照30万人,人均消费800元计算,产值约2.4亿元。 (二)主要品种及区划布局 1.主要品种 云南是竹类的故乡,因生境气候多样,立体气候明显,水热条件好,适合各种竹类的生长。云南省共有竹种39属282种,种类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图2),有“世界竹类的故乡”之誉,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和特殊的地区。在世界17个古老的竹属中,云南就分布 了14个,且云南省特有或仅分布在云南省的竹属有10个,特有竹种155种。世界上的三大竹类,即散生竹、丛生竹、混生竹,在云南省内均有分布,其中以丛生竹为优势,占到全球丛生竹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内的低海拔地区,如龙竹、野龙竹、缅甸龙竹、金平龙竹、云南甜竹、麻竹、巨龙竹、黄竹等。其次为丛生、散生竹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内海拔较高的低中山地区,如慈竹、绵竹、苦笋竹、沙罗竹、中华大节竹、灰金竹、毛竹、香笋竹、筇竹、香竹、方竹、云南箭竹等。云南广泛的竹类资源为发展竹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图2世界竹类资源分布情况(单位:万公顷) 2.区划布局 根据我省水平地带性气候、竹林区系成分、优势种群等主要内容,我省竹产业区划布局为7个主要类型区:滇南热性大型丛生竹区、滇西南热性暖热性大中型丛生竹区、滇东南热性暖热性大中型混合竹区、滇中暖性中型混合竹区、滇西暖温性中小型混合竹区、滇西北寒温性小型混生竹区、滇东北温凉性中小型散生竹区。 表1各类型区重点发展竹种 类型区名称 适合发展的竹种类型 利用目标 滇南热性大型丛生竹区 龙竹类、甜竹类、薄竹类等大型丛生竹 竹笋、竹食品、竹浆造纸、竹建材和竹建筑 滇西南热性暖热性大中型丛生竹区 龙竹类、甜竹类、薄竹类等大中型丛生竹 竹笋、竹食品、竹浆造纸、竹建材和竹建筑 滇东南热性暖热性大中型混合竹区 龙竹类、甜竹类、薄竹类、香竹类等大中型丛生、混生竹 竹笋、竹食品、竹浆造纸、竹建材和竹建筑 滇中暖性中型混合竹区 慈竹类、金竹类、香笋竹类等中型丛生、混生竹 竹笋、竹食品、秆材、竹编工艺、园林园艺 滇西暖温性中小型混合竹区 慈竹类、金竹类、香笋竹类等中型丛生、混生竹 竹笋、竹食品、秆材、竹编工艺、园林园艺 滇西北寒温性小型混生竹区 慈竹类、笋竹类小型丛生、混生竹 竹笋、竹食品、秆材、竹编工艺、园林园艺 滇东北温凉性中小型散生竹区 毛竹、筇竹、方竹等中小型散生竹 竹笋、竹食品、秆材、原竹家具及竹编工艺 (三)市场经营主体情况 截止2021年底,云南省竹产业加工企业102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户); 从事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70户(其中省级示范社3户);个体工商户70户,加工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云南省竹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竹产业才刚刚起步,竹加工及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开发利用。 (四)绿色发展成效 竹产业为我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之一大特色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在耕地资源非常紧张的前提下,坡地种植,自然环境生长,促进了绿色有机发展。从鲜笋生产上看,根据2021年对普洱市、景谷 县50批次甜龙竹进行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内容包含3项重金属和19项农药残留指标,检测结果显示:50批次甜龙竹笋重金属和农残值均在限量值以下,合格率为100%;从竹笋食品加工上看,目前有机产品有“彝山宝、金竹香笋、海拔2868、理肤皇后、摩崖、竹九香、云笋”7个;从基地建设来看,认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3个,其中省级产业基地1个、州市级产业基地4个、 县级产业基地8个,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加工增值成效 2021年竹产业工作组对昭通、普洱、临沧、西双版纳4个竹产业主要种植、 加工州(市)进行调研:昭通市现有竹产业加工企业28家,其中大型企业1家, 中型企业11家,微型企业16家,龙头企业2家,竹产业专业合作社34家,集体 经济组织253个,鲜笋零售商138家。主要以竹笋加工、办公用纸、竹工艺家具为主, 系列产品近200个,涵盖笋干、清水笋、调味笋、泡椒笋、开袋即食、火锅片、 代餐品、航空餐、办公用纸、竹工艺家具等。其中有机产品7个,有影响的品牌 12个。竹笋就地加工转化率22.56%,其他及竹材均以原材料初级品向外销售, 综合产值达29.08亿元,竹产业效益初步显现。普洱市现有成熟的竹产业相关企 业11家,都是小微企业,没有专业的合作社,主要以竹胶合板、竹炭、竹筷、竹浆、竹笋保鲜加工利用为主,2021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2.97亿元。临沧市现有规模以上的竹木加工企业2家,竹产业专业合作社3个。主要以密度板材、竹浆粕、竹 制日用品及竹工艺品、竹笋保鲜加工利用为主,建成竹主题旅游景点2个。2021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9615万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9.49%。西双版纳州近两年来因为各种原因,竹产业发展处于下滑趋势,目前共有竹产业相关企业5家和一个手工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家小微企业均为小规模粗加工,主要以生产竹筷、竹篾、竹篓、竹家具等竹制品加工以及竹笋加工出售为主,产值效益低,2021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998.4万元。 (六)科技创新支撑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开展了许多竹类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引种栽培、种质资源保存及引种区划、分子生物学、苗木繁殖、丰产栽培、秆材理化性质及防裂和防腐处理等的试验研究及产业化,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建有两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完成1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余项;通过省级林 木良种审(认)定委员会认定甜龙竹、龙竹优良种源3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甜 龙竹优良品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35项;国内外发表论文 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新西兰环境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合作开展竹子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克隆研究、竹子功能性食品及其化学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巴西圣保罗农科院合作开展大型丛生竹的育种与开发利用研究,并开展了竹子天然产物(竹叶黄酮、膳食纤维等)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为竹类资源的发展与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部分成果在生产上得到了转化应用,对推动竹类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奠定了科学基础。 为推动我省竹产业的健康发展,朱有勇院士定点帮扶澜沧乡村振兴项目“云南甜龙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在沧源县建立“世界竹类种质资源库”;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承担了云南省科技厅“景谷县笋用竹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个人)”等项目。重点开展笋用竹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竹笋采后活体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构建笋用竹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提出竹笋活体保鲜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对促进笋用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整个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七)市场拓展成效 大关县是我省确立的唯一竹产业“一县一业”县,大关县共有竹类植物10属 27种3变种,其中乡土竹种25种,外来竹种5种,是西南地区竹类植物富集区之一。 尤以筇竹最具优势和特色,全县有竹林面积80万亩,其中筇竹面积48.16万亩, 占全球筇竹总面积的50%以上,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筇竹之乡”。由于筇竹笋味鲜美,群众喜食鲜笋并制作笋干出售,是大关县最重要的土特产品。实施“一县一业”以来,争取到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306万元,涉农整合资金2.67亿元, 经营主体投入2000万元,金融投入7300万亩,项目总计资金3.6306亿元万元。围绕“一县一业”创建目标,大关县竹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一是以筇竹为主的竹笋产量3.04万吨(增加0.40万吨,增幅15.15%);农业产值3.00亿元(增加0.31亿元,增幅12.5%,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12%);产业加工产值5.74亿元(增加1.13亿元,增幅29.57%),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91。二是创建筇竹笋“一村一品”专业村16个;认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7个(省级基地1个、市 级基地3个、县级基地3个);认证大关县有机筇竹笋基地1个。三是遴选2户 重点龙头企业和10家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合作社生产产量达1.8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51%,提高13个百分点。从业农户达4.2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47%;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达3.4万户。四是围绕“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比指标要求,遴选2个品牌和3家企业作为培养对象,落实培育措施。 (八)三产融合情况 从云南省竹产业产值现状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相对均衡,第三产业产值滞后。然而,从竹子的开发利用来看,云南省自古以来就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以竹为居、以竹为食、以竹为器、以竹弘文等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也促进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但我省尚未对我省竹文化历史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优秀的少数民族竹文化发掘滞后,文化宣传力度弱,尚未与生态旅游形成有机结合,第三产业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九)重要政策、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竹产业不仅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上也展示出独特魅力,发展竹产业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2021年11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碳达峰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作出新贡献。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