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度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1年度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报告

2021年度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报告

2021年度 云南省蚕桑产业工作组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报告 编审:梁基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执笔:张丽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李跃琼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统稿:浦国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编辑:杨红朝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一、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一)蚕桑生产情况 蚕桑产业作为我省高原特色、绿色友好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蚕桑产业将围绕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幅提升蚕桑产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2021年,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呈现“七增”的发展态势,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调度统计,全省桑园面积138.6万亩,同比增1.2万亩,增0.9%; 发种量142万张,同比增2万张,增1.4%;蚕种产量183万张,同比增5万张,增2.7%;蚕茧产量5.7万吨,同比增0.1万吨,增1.8%;蚕茧均价57.2元/千克,同比增19.6元/千克,增34.8%,其中春茧62元/千克,夏秋茧57.1元/千克;农民售茧收入32.6亿元,同比增11.6亿元,增35.6%;全产业链产值约56亿元,同比增16亿元,增28.6%。 (二)主要品种及区划布局 1.主要品种 桑树栽植的主要桑品种有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湖 桑32号、湖桑35号、湖桑7号、湖桑197、湖桑199、育71-1、云桑1号、云 桑2号、女桑、湘7920、云丰1号、云丰2号、嘉陵20号、强桑1号、强桑2号、 丰田2号、沙2×伦109(杂交桑)、桂优12号、桂优62号、粤桑11号、粤桑 51号、云果桑1号、大10、云桑2号等。经过多年发展,农桑14、强桑1号、 丰田2号适宜性强、叶质优,成为云南省主推优良桑品种。 云南省主要饲养的蚕品种有菁松×皓月、华康2号、华康3号、781×7532、云抗一号、云蚕7×云蚕8、云夏4×云夏3、雄蚕、秋丰×白玉、苏秀×春丰、川山×蜀水、秋华×平30、932×芙蓉、两广二号等。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调查,2021年,主要饲养的蚕品种有华康2号、菁松×皓月、云抗一号和华康3号。其中,华康2号饲养量占全省饲养量35.1%,菁松×皓月饲养量占全省饲养量31.3%,云抗一号饲养量占全省饲养量13.7%,华康3号饲养量占全省饲养量9.1%。 2.蚕桑产业区划布局 云南省蚕桑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其他作物规划,主要布局在三大区域。一是滇中、滇西蚕桑生产区。以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等州(市)为主,着力打造一批“万亩乡、千亩村、百亩组”。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面积70.4%,发种量占全省发种量67.7%,蚕茧产量占全省蚕茧产量71.9%。二是滇南蚕桑生产区。以普洱、文山、红河、临沧等州(市)为主,利用桑叶生产期长、养蚕批次多,产量高等有利条件, 建设生产基地。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面积14%,发种量占全省发种量13.7%,蚕茧产量占全省蚕茧产量14%。三是金沙江流域蚕桑生产区。以金沙江沿岸的20多个县区丘陵山地为主,利用桑树速生、抗旱等特点,结合退耕还林、长江防洪工程,建设金沙江生态蚕桑带,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面积15.6%。 3.市场经营主体情况 全省现有从事蚕桑产业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28家。其中,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65家、教育和研究机构以 及学术团体7家、企业260家、农民合作社158个和家庭农场238个。从企业主 要业务和关键环节来看,蚕茧生产企业83家、缫丝企业13家、丝绸加工企业3家、 注册的丝制品加工企业117家、蚕种生产企业8家、综合利用及其他企业6家、 蚕用物资企业21家。 4.绿色发展成效 为支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省蚕桑工作以蚕桑产业工作组为核心,针对蚕桑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蚕桑高质高效项目推进,主要推广桑园绿色防控、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人工饲料育、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提高农民收益,促进蚕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已基本具备了发展蚕桑产业全产业链条件。全省桑园面积、养蚕张数和蚕茧产量、产值等主要指标逐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产业效益日益凸显,有效促进蚕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5.科技创新支撑 全省现有蚕桑产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推广机构72家,省农 业农村厅设立蚕桑产业工作组;国家蚕桑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设有2个试验站,省级也组建了云南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多年发展,云南初步构建了蚕桑产业生产链、技术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支撑体系。“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搭建了基础平台,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6.市场拓展成效 蚕丝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使之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高档丝绸产品被列入“国礼”指定供应名录,在APEC会议、G20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大放光彩,推动了茧丝绸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回归自然成为消费趋向,蚕丝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消费目标。随着高科技的应用,更多的蚕桑丝绸新产品将不断涌现,蚕桑丝绸将以其绿色天然、无污染, 在内衣、床上用品和室内等装饰材料上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产生极大的消费需求。 云南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中心位置,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与丝绸消费大国印度毗邻,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达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云南已经成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通的主要通道,成为我国农产品开拓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非洲市场的重要门户,地缘优势明显,云南茧丝绸产品走向世界的空间更为便捷、更为广阔。 7.三产融合情况 蚕桑是一个栽、养、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桑基渔塘”因其生态循环效应,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模式而世界闻名。近年来,由于比较效益的下降,为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桑园+”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同时,利用桑叶、桑椹药食两用的属性和茧丝绸产业丰富的文化底蕴,部分地区以农业庄园、农家乐等方式与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业融合,初步构建了“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云南蚕桑产业还存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品精深加工后劲不足等问题,“三产”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8.重要政策、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云南抓住机遇,加大对蚕桑产业 的扶持,从2010年至2015年,每年投入5000万蚕桑专项资金发展蚕桑产业,加强全省高效桑园标准化建设、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等方面的建设,带动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的栽桑养蚕水平,有力推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9.联农带农富农效果 云南栽桑用地多数在山区、半山区,相对于小麦、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蚕桑产业效益显著;相对于现代高效经济作物,蚕桑产业立地条件要求不高,且养蚕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随着种桑养蚕比较效益显著提升,农民收益较大增长,蚕桑产业成为一些地方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产业。如永仁县有1544户蚕农,户均收入2.43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农户 1075户,5万元以上150户,10万元以上17户。4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8万元。现阶段,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云南省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 二、蚕桑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省蚕桑发展趋势分析 1.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全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发种量、蚕种产量呈上升趋势,其占全国的比率 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省蚕桑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图12006-2021年云南桑园面积情况(单位:万亩) 图22006-2021年云南蚕茧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图32006-2021年云南蚕种发种量和蚕种产量情况(单位:万张) 图42006-2020年云南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国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的比率 图52006-2020年云南发种量和蚕种产量占全国发种量、蚕种产量的比率 (数据来源:行业统计) 2.鲜茧销售价格上涨 从2006年至2020年,全省鲜茧销售均价最低为19.1元/千克,最高为57.2元/千克,农民养蚕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国家蚕茧价格管制政策的放开,茧丝绸行业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云南鲜茧销售价格呈波浪式递增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民收入总体呈上涨态势。2021年,蚕桑生产高效恢复,蚕茧价格明显上涨。 图62006-2021年云南鲜茧销售均价情况(单位:元/千克) 3.蚕桑生产效率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桑园病虫害防控、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蚕具研发等技术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使蚕桑生产效率持续提高。2006年至2021年,全省张种蚕茧产量从34.5千克提高到40.1千克,提高了 16.2%;张种蚕茧产值也从669.3元上升至2293.7元,产值涨幅明显。张种蚕茧产量和产值虽有波动,但蚕桑生产效率与效益总体上不断提高,张种蚕茧产量最终保持相对稳定发展态势。 图72006-2021年云南张种蚕茧产量和张种蚕茧产值情况 4.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云南蚕桑产业的发展由以养蚕缫丝为主的传统 产业向蚕桑资源多元利用的现代产业转变,“桑园+”、桑枝生产食用菌、桑椹开发、蚕沙综合利用、蚕丝被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等新模式广泛推广。蚕桑产业的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新材料用途和文化生态等全面开发,其中,桑枝生产食用菌、蚕丝被生产、蚕沙提取叶绿素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初见成效。云南蚕桑生产副产物得以高效循环利用,有效促进了蚕桑产业向绿色高效生产发展。 (二)蚕桑国际国内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蚕桑产业的发源地,已有5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目前,中国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80%左右。历史上蚕桑产业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功勋产业,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茧丝生产和贸易国。近代由于经济闭塞,利用科技改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不力,自1909年至1969年间我国蚕桑产业一度落后于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20世纪70年代茧丝产量超过日本,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出口国,茧丝绸曾作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商品,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我国国内出现了蚕桑产业转移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等蚕桑主产省首先出现了蚕桑生产区域的省内转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为整体由东部省份向西部省份的转移。2006年,商务部开展了“东桑西移”工程。在产业转移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东部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的蚕桑生产不断萎缩,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等)的蚕桑生产快速增长。此后,我国西部蚕区的桑蚕茧产量超过东部地区,成为我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其中,云南省排名第三,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 2021年,全国桑园面积稳定,产量提高茧价回升,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 桑蚕综合效益提升,呈现良好发展局面。全国桑园面积1179万亩,比上年减少7.7 万亩。“东桑西移”持续推进,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700万亩,占全国桑园面积比例5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江苏、浙江等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分别为47万亩、38万亩,同比减9.6%、13%。全国桑蚕发种量1684万张,比上年增加38.6万张;桑蚕茧产量68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蚕茧产量53.8万吨,占全国的79%。 (三)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1年度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报告

食品饮料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08-19
hot

2021年度云南省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报告

食品饮料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08-19
hot

2021年度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报告

农林牧渔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08-19
hot

2021年度云南省肉牛产业发展报告

农林牧渔
云南省肉牛产业工作组2022-09-13
hot

2021年度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

医药生物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