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追踪:华为Mate50确认将搭载卫星通信技术。华为Mate50确认搭载卫星通信技术,标志卫星通信在手机等消费端应用开始落地,有望推动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低轨卫星契合卫星互联网应用需求,且频谱及轨道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随着“星网”公司的组建,我国低轨卫星星座正蓄势待发。而相控阵天线有望成为低轨卫星通信载荷标配,其核心零部件T/R芯片及组件有望核心受益低轨卫星建设。建议关注T/R芯片及组件环节相关厂商。 波罗的海八国签署扩张海风规模宣言。波罗的海八国计划2030年提升海风装机容量至19.6GW;国内海风政策支持亦持续,如国务院支持山东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等。受益于此,全球海风装机需求有望持续释放,而随着海上风电进一步向深海延伸,高电压和高技术等级海缆占比有望提升,海缆头部厂商有望核心受益,建议关注【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 行业重点数据追踪:1)运营商数据: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2年7月,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75亿户,渗透率达28.4%;2)5G基站:截至2022年7月,5G基站总数已达到196.8万个;3)云计算及芯片厂商:22Q2,BAT资本开支合计163亿元(同比-20%,环比-10%);22Q2,海外三大云厂商及Meta资本开支合计369.95亿美元(同比+20%,环比+4%)。2022年7月,信骅实现营收4.27亿新台币(同比+29.7%,环比-15.4%)。 行情回顾:本周通信(申万)指数上涨0.73%,沪深300指数下跌1.61%,板块表现强于大市,相对收益2.34%,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5。在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149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本周平均涨跌幅为1.29%,各细分领域中,北斗、光纤光缆等板块领涨,涨幅分别为7.85%、6.30%。 投资建议:看好下半年基本面与估值共振,三条主线进行配置:(1)二季度业绩高增长或加速品种,三季度有望延续:物联网模组(移远通信)、光器件模块(天孚通信、中际旭创)、“通信+汽车”(瑞可达、鼎通科技、永贵电器)、“通信+新能源”(亨通光电)。(2)下半年行业持续高景气:通信+汽车(华测导航)、通信+新能源(中天科技、申菱环境)。(3)低估值情况下业绩有望边际改善:ICT设备商(中兴通讯、紫光股份)、智能控制器(拓邦股份)、工业互联网(三旺通信)。 2022年9月份的重点推荐组合为:移远通信、天孚通信、亿联网络、中国移动、申菱环境、亨通光电。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风险、5G投资建设不及预期、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变化。 产业要闻追踪 (1)华为Mate 50确认搭载卫星通信技术 事件: 2022年9月2日,华为终端官方发布Mate50快问快答宣传视频,其中华为终端BGCEO余承东透露Mate50在通讯技术上将有新的突破,“向上捅破天”;同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华为方面获得证实,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50确实将支持卫星通信。 点评: 亮点一:卫星通信消费端应用开始落地 华为Mate50将搭载卫星通信功能。2022年9月2日,华为终端官方发布Mate50快问快答宣传视频,其中华为终端BGCEO余承东透露Mate50在通讯技术上将有新的突破,“向上捅破天”,将支持卫星通信技术。 图1:华为Mate50将搭载卫星通信技术 无独有偶,除华为外,卫星通信在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应用正逐步开始落地,手机支持卫星通信有望成为技术趋势: (1)8月26日,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与T-Mobile美国公司掌门人迈克·希沃特(MikeSievert)联合宣布,T-Mobile美国计划使用配备大型天线阵列的第二代星链(Starlink)卫星为手机提供基础服务,以基本消除全美各地的盲区。 (2)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计划在iPhone和AppleWatch中加入卫星连接功能。 (3)7月30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多家国产手机厂商联合宣布,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 图2:SpaceX与T-mobile达成合作,提供手机基础服务 图3: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完成 相关卫星通信技术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落地,有望加速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也实质反映了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空天地一体网络架构是6G的核心方向之一,被ITU列为七大关键网络需求之一。5G已开始实践非地面网络(NTN)应用。2022年6月冻结的5GR17标准的一项新增特性为支持非地面网络(Non-TerrestrialNetworks,NTN)。具体来说,R17定义NTN整体架构,包括定时和同步机制,非连续覆盖的辅助消息、移动管理、馈线链路切换等。通过卫星上的网络节点和通过馈线链路互连的NTN网关,可以为NB-IoT/eMTC节点提供非地面接入,相关终端通过服务链路能够访问NTN网络服务。截至2022年9月,包括联发科、紫光展锐等芯片厂商已先后展开5GNTN相关研制及测试工作。 图4:6G实现空天地全覆盖 图5:紫光展锐携手鹏鹄物宇完成5G卫星物联网上星实测 亮点二:低轨星座契合卫星互联网应用,国内星座建设蓄势待发 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契合卫星互联网建设。卫星通信是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基础,而低轨卫星由于轨道低,具备传输延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且可通过增加卫星数量提高系统容量,适合应用于卫星互联网。目前,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在全球通信和互联网接入、5G、物联网、太空军事能力应用等方面极具潜力,是商业航天技术和主要大国太空战略博弈的必争之地。 表1:低轨卫星对比高轨卫星 战略资源有限特征驱动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蓄势待发。由于近地轨道位置和频谱资源有限,先到先得模式下,具有“先占先得”特征。而全球包括Starlink在内的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快速发展,推动我国低轨卫星建设加速落地。基于此,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成立,将整合统筹国有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根据其向ITU提交的卫星星座计划,组网卫星规模接近1.3万颗: 频谱使用权的申请呈“先占先得”特征。低轨卫星通信将主要使用Ku、Ka及Q/V频段,而卫星频率的使用需要向国际电信联盟(ITU)进行申报,虽然ITU对申报后建设时间做出硬性规定,但总计14年的建设周期(根据规定,运营商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一个低轨星座和通信频段后在7年内发射一颗卫星并正常运行90天,然后在两年内发射卫星总量的10%,5年内发射50%,7年后将申请的卫星数量全部发射完毕),建设难度相对较低,各类卫星运营商开启频谱资源的跑马圈地。 轨道位置同样具有排他性和稀缺性。为了保证卫星运行的安全,卫星在空间运行需要安全距离间隔,因此近地轨道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先行发射的卫星能够占据更理想的轨道平面,同样具有“先占先得”的属性。 图6:低轨频谱及轨道资源有限,太空“圈地运动”提速 单颗卫星架构可分为卫星平台及卫星载荷,通信载荷主要包括天线及转发器两大系统: 卫星平台是由卫星本体和服务(保障)系统组成,可以支持一种或几种有效载荷的组合体。按卫星系统物理组成和服务功能不同,卫星平台可分为结构、热控、控制、推进、电源、综合电子学等分系统。 卫星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任务。例如通信载荷主要包括转发器系统及天线系统,完成通信信号的中继转发。 图7:卫星平台示意图 相控阵天线优势显著,有望成为低轨通信卫星标配天线系统。低轨卫星所处轨道低,星地传输距离短,自由空间损耗小,要求天线具备较大扫描角;且大规模星座建设对发射亦有较高要求。相控阵天线低轨应用优势显著,具有宽扫描角、低轮廓、低功耗、重量轻,可实现灵活的多波束、波束调整重构,以及波束凝视、等通量覆盖等优点,有望成为低轨通信卫星标配。 表2:三种多波束天线比较 而T/R芯片及组件是相控阵系统核心,相关厂商有望核心受益。据国博电子招股说明书,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约占相控阵雷达成本的70-80%,而T/R组件占天线系统成本的50-60%。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天线系统是卫星通信载荷关键子系统,而载荷在低轨通信卫星中的成本占比有望提升——据艾瑞咨询,一般情况下定制卫星平台和载荷成本占比约为1:1,批量卫星中载荷成本占比上升到接近70%。基于此,低轨卫星建设趋势下,T/R芯片及组件环节有望核心受益。 图8:卫星载荷成本占比有望提升 图9:T/R组件是相控阵天线系统核心组件 投资建议:华为Mate50确认搭载卫星通信技术,标志卫星通信在手机等消费端应用开始落地,有望推动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低轨卫星契合卫星互联网应用需求,且频谱及轨道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随着“星网”公司的组建,我国低轨卫星星座正蓄势待发。而相控阵天线有望成为低轨卫星通信载荷标配,其核心零部件T/R芯片及组件有望核心受益低轨卫星建设。建议关注T/R芯片及组件环节相关厂商。 (2)海风建设持续推进 事件:据新华社,欧洲8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领导人,8月30日在丹麦首相官邸马林堡召开波罗的海能源峰会并签署“马林堡宣言”,同意加强能源安全和海上风电合作,计划在2030年将由其掌控的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GW提高至19.6GW。此次峰会的与会国包括丹麦、瑞典、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国。 9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支持山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出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利用鲁北盐碱滩涂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等建设规模化风电光伏基地,探索分布式光伏融合发展模式等规划。 点评: 亮点一:全球海风建设持续推进 国内海风建设政策支持不断。全国多省对“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建设提出规划,近期部分省市还对前期海上风电规划目标进一步提高。例如山东省在2022年6月发布的《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出以下目标:2022年,海上风电开工500万千瓦,建成20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开工1200万千瓦,建成800万千瓦;到2030年,建成3500万千瓦。总体来看,2022-2025年预计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40GW以上,根据国信电新统计及预测,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迎来强劲反弹,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2GW(同比+85%)。 图10:多地发布“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 图11: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GW) 本次《意见》中,提出支持山东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也彰显海风深远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岸资源的开发趋于饱和,海上风电进一步向深远海扩展,我国 30~50m 水深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未来十年聚焦点。 图12:深远海化趋势下 30~50m 有望成为开发重点 全球来看,全球海上风电建设加速,除中国外,欧洲规划靠前。据GWEC数据,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1.1GW,同比增长超200%。其中,中国新增并网容量16.9GW,同比增长近340%,占全球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的80%。展望远期,GWEC预测全球2030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50.9GW,其中欧洲是除中国外,海风安装容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2-30年累积新增装机容量超100GW。 本次丹麦、瑞典、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国等八国签署“马林堡宣言”,计划2030年将其上述国家掌控的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GW提高至19.6GW,折合23-30年平均每年新增2.1GW容量。 图13: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MW)及同比增速 图14:欧洲海风新增装机容量预测(MW) 亮点二:风光储加速落地,储能温控前景广阔 海上风电海缆主要包括场内集电海缆及海外送出海缆。场内集成海缆主要用于连接海上风机组,主要包括放射形,环形、以及星形等结构;输电海缆主要用于将电力输送至陆地,长度一般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