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全球通胀专题深度:50年大轮回?通胀的“变”与“不变”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全球通胀专题深度:50年大轮回?通胀的“变”与“不变”

2022-05-27赵伟国金证券啥***
全球通胀专题深度:50年大轮回?通胀的“变”与“不变”

相比50年前,本轮通胀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眼下,本轮全球通胀的长期化风险显著,或使得政策收紧的决心定力超预期,对投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对比1970年代,本轮通胀的同与不同?通胀表征相似,形成机理略不同 疫后全球大通胀,与1970年代大通胀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胀上行势头、需求支持、供给冲击等。疫后美国等通胀率屡屡刷新近40年来新高,且势头未有放缓趋势,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发生于1970年代的大通胀时代。本轮通胀的扩散范围,也堪比1970年代的全方位涨价。从形成机理来看,两轮通胀都起于需求端的放水刺激,也面临能源、粮食危机等冲击,属于需求成本混合驱动型通胀。 但是,本轮全球通胀,与1970年代大通胀又有四点明显不同。1970年代的放水较为缓和,本轮放水节奏更为突然。1970年代化石能源不存在资本支出受限问题,近些年碳减排背景下,传统板块资本开支不足、供需失衡问题常态化出现。 1970年代全球人口更加年轻化,而如今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1970年代之前通胀中枢逐级抬升,持续数十年的温和通胀环境,使得本轮通胀飙升异常突然。 疫情退潮后,通胀会否消退?警惕通胀形成机理中,短期冲击的中长期化 本轮全球通胀的长期驱动力:能源转型、俄乌战争、逆全球化等。传统能源产能受限及绿色能源高波动下,能源价格高企,可能演变为能源转型期的新常态。俄乌战争影响的持续性或超预期,对全球能源、粮食等资源品供需秩序的冲击,或加剧全球通胀的持续性。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深,也在持续影响全球通胀形势。 回不去的疫前世界:疫情本身带来的冲击,部分因素会中长期化。疫后心理创伤,可能不会随着疫情退潮而快速弱化,对就业意愿的压制或成为中长期现象。 导致低薪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持续较为突出,加剧工资通胀压力凸显。疫情期间的产能破坏,恢复过程可能是长期性的,从供给端推升通胀压力。另外,疫情使主要经济体更重视供应链安全问题,或带来贸易成本上升,对通胀形成长期影响。 大通胀时代的启示?不宜低估政策收紧的决心,重视实物资产及资源股 全球社会思潮已近长期拐点,公平主义的回归或意味着长期通胀中枢的抬升。以美国为例,公平与效率的切换,主导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公平目标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从长期推升通胀,效率目标则恰恰相反。疫情等因素,加速了公平主义思潮的回归,大幅强化劳动力议价权,从根本上推升薪资通胀压力。公平主义思潮下,力图改善居民收入格局的部分政策,会推升通胀的中枢。 以史为鉴,通胀的长期化风险,使得政策收紧的决心短期或继续超预期;对市场而言,实物资产及资源股值得重视。对货币当局而言,一旦失去公信力,必须强力收紧货币、甚至付出“硬着陆”代价,才能扭转根深蒂固的通胀预期。眼下,通胀的长期化风险,使美联储政策收紧的力度决心或超继续预期。对市场而言,还需适应通胀中枢抬升对传统框架的冲击,实物资产与资源类股票值得重视。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剧烈反弹;拜登新政力度不及预期。 1、对比1970年代,本轮通胀的同与不同?通胀表征相似,形成机理略不同 1.1、两轮通胀的相似之处:通胀上行势头、需求支持、供给冲击等 疫后全球大通胀,与1970年代大通胀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胀上行势头、需求支持、供给冲击等。疫后全球通胀上行的幅度及速度,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发生于1970年代的大通胀时代;扩散范围,也堪比1970年代的全方位涨价。 从形成机理来看,两轮通胀都起于需求端的放水刺激,也同样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带来的外生冲击,都属于需求成本混合驱动型通胀。 相似之处一:通胀的上行幅度、速度及扩散范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CPI同比增长8.3%,核心CPI同比增长6.2%,继续位于近40年以来高位;同时,欧元区、英国等经济体的通胀数据也纷纷爆表。以美国为例,本轮通胀的上行幅度、速度,在历史上堪比发生于1970年代的大通胀。除了读数飙升外,本轮通胀的扩散范围,也堪比1970年代。 图表1:美国CPI、核心CPI同比连创新高 图表2:本轮美国通胀上行速度堪比1970年代 图表3:美国1970s时期通胀的波及范围较广 图表4:美国本轮通胀的波及范围较广 相似之处二:两轮通胀都有需求端的逻辑支持,体现为财政、货币的双重放水。1970年代大通胀发生之前,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实行宽货币、宽财政提振经济,同时通胀压力也在同步累积。反观当下,美国等疫后多轮大规模财政刺激法案,对企业及居民部门实施财政援助;并通过大幅降息、量宽扩表,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放水力度丝毫不弱于1970年代。 图表5:两轮通胀都离不开货币放水 图表6:两轮通胀都离不开财政放水 相似之处三:两轮通胀,都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带来的外生冲击。 1973年、1978年两次中东石油危机,以及1973年苏联粮食危机,都是将美国通胀压力推向高潮的外生冲击。与彼时类似,本轮美国通胀,也同样面临着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品涨价压力,以及气候异常导致的粮价飙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两轮通胀,CPI能源项、食品项价格都出现大幅上行。 图表7:1970年代食品、原油价格飙涨 图表8:当下食品、原油价格飙涨 图表9:1970年代美国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 图表10:当下美国也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 通胀可分为需求驱动、 成本驱动和需求成本混合驱动等类型, 本轮与1970年代都属于第三种。需求驱动型通胀,顾名思义,主要由需求驱动,背后的形成机制是需求增长幅度超过供给,供需缺口随之走扩、推升通胀。与需求驱动型通胀相比,成本驱动型通胀的出现,主要与供给端成本出现大幅抬升有关,可能原因包括劳动力工资大幅增长、企业主动减产提价,以及进口商品价格抬升等。而当需求向好与供给端成本大幅上涨同时发生时,表现为需求成本混合驱动型通胀,本轮与1970年代都具有此特征。 图表11:美国通胀大体可分为需求驱动、成本驱动和需求成本混合驱动等多种类型 1.2、两轮通胀的不同之处:放水节奏、能源政策、人口结构等 本轮全球通胀,与1970年代大通胀又有四点明显不同:1、1970年代的“放水”节奏相对缓和,本轮“放水”节奏较为突然;2、1970年代化石能源仍属于香饽饽,不存在资本支出受限的问题,如今碳减排背景下,传统板块的资本开支不足成为常态;3、1970年代全球人口相对年轻化,而如今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4、1970年代大通胀出现之前通胀中枢已开始逐级抬升,持续数十年的温和通胀环境,使得本轮通胀飙升异常突然。 不同之处一:1970年代的“放水”节奏相对缓和,本轮放水节奏较为突然。正如前文所言,1970年代的大通胀始于先前的财政、货币两宽。以货币为例,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M2同比增速中枢,经历了缓慢抬升直至1972年前后达到峰值。反观当下,疫情前美国、日本等M2同比增速中枢水平整体平稳、波动较小;疫后大放水下,M2同比增速快速升至极高水平。 图表12:1970年代的放水较为缓和 图表13:本轮放水节奏更为突然 不同之处二:1970年代化石能源,不存在资本支出受限的问题,近些年碳减排背景下,传统板块的资本开支不足、供需失衡问题常态化出现。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起于地缘冲突爆发,止于地缘局势缓和,但化石能源仍属于香饽饽,不存在资本开支受限的问题。近些年来,“2030年大幅减碳”政策倾向等,导致传统能源等领域资本开支持续低迷。俄乌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发的欧美对俄制裁等,进一步加大能源供需的失衡问题。 图表14:第1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第4次中东战争 图表15:第2次原油危机的导火索是两伊战争 图表16:美国页岩油增产不足 图表17:俄乌冲突只是本轮油价上涨的导火索 不同之处三:1970年代全球人口相对年轻化,而如今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人口结构的不同,对通胀形势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老龄人口占比,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容易驱动通胀压力上行。1970年代,全球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健康,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占比,通胀高企另有推手。如今,全球人口早已度过“人口红利期”,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利于通胀压力累积。 图表18:老年人的消费大于收入 图表19: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 图表20:1970年以来,全球人口平均年龄一路上行 图表21:1970年以来,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一路上行 不同之处四:1970年代大通胀出现之前通胀中枢已开始逐级抬升,持续数十年的温和通胀环境,使得本轮通胀飙升异常突然。还是以美国为例,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美国通胀中枢水平已开始逐步抬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30余年,美国通胀中枢水平处于不断回落的态势。数据显示,1990年代、2000年代以及2010年代,美国CPI同比均值分别为2.8%、2.4%及1.7%。 因此,持续已久的低通胀环境,使得本轮通胀飙升显得十分突然。 图表22:1970年代之前美国通胀中枢已开始逐级抬升 图表23:过去30余年美国通胀中枢水平处于不断回落 2、疫情退潮后,通胀会否消退?警惕通胀形成机理中,短期冲击的中长期化 2.1、能源转型、俄乌战争、逆全球化等,是本轮全球通胀的长期驱动力 本轮全球通胀的长期驱动力:能源转型、俄乌战争、逆全球化等。传统能源产能受限及绿色能源高波动下,能源价格高企,可能演变为能源转型期的新常态。俄乌战争影响的持续性或超预期,对全球能源、粮食等供需秩序的冲击,或加剧通胀的持续性。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断加深,对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影响,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全球通胀格局。 能源转型的前半段,能源价格会持续居高,抬升通胀中枢。传统能源主导的时代,伴随着资源品价格的涨跌,资本开支与库存行为会呈现周期性波动,起到长周期平抑价格的效果。近些年来,全球“2030年大幅减碳”政策倾向下,传统能源板块的资本开支持续低迷;大力推广的新能源受天气影响大、稳定性偏弱,导致“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供需失衡、价格高企成为常态。 图1:过往10年,欧洲煤炭发电占比持续下降 图2:过往10年,美国煤炭发电占比持续下降 图表24:绿色能源供给的不稳定 图表25:碳排放权持续涨价映射能源价格或维持高位 俄乌战争影响的持续性或超预期,对全球能源、粮食等供需秩序的冲击,或加剧通胀的持续性。目前来看,俄罗斯、乌克兰虽然进行了数轮正式谈判,仍处于“放狠话”阶段,至今也未就停战协议达成实质性的共识。西方经济体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升级,已涉及到科技、金融、贸易等多方面,能源出口相关的制裁会导致全球能源供需错位,并进一步加剧全球能源供需体系的脆弱性。 同时,俄乌是小麦等农作物的重要出口地,地缘冲突对主要农作物供给的影响,导致年初以来农产品价格普遍大幅提升。 图表26:俄罗斯能源对全球、尤其是欧洲影响重大 图表27:欧洲能源之殇持续时长或超预期 图表28:乌克兰农作物种植日历 图表29:俄乌两国粮农产品出口占比较高 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影响,也从中长期维度推升全球通胀中枢。过去数十年,全球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全球日益成熟的“三元结构”,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分工、更高的生产效率带动全球通胀中枢不断下移。 中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全球输出便宜的商品、平抑通胀做出巨大贡献。近些年,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断加剧,导致供应链布局从早年追求“效率优先”转向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胀中枢的抬升形影随之。 图表30:美国等实施贸易干预数量明显提升 图表31:美国进口平均关税税率明显提升 2.2、回不去的疫前世界,也会导致本轮全球通胀的持续性超出预期 疫情本身对产业生态、就业生态等微观结构的破坏全面深入,部分影响或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持续影响经济。如,疫后心理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工资通胀对其他成本的传导;供应链与生产能力的破坏,贸易成本上升等。 疫后心理创伤,可能不会随着疫情退潮而快速弱化,对就业意愿的压制或成为长期现象;导致低薪劳动力供需矛盾更突出,加剧工资通胀压力凸显。即便疫情影响趋于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