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吴证券]:光学光电子行业深度报告:海外观察系列三:美股激光雷达隐喻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光学光电子行业深度报告:海外观察系列三:美股激光雷达隐喻

电子设备2022-05-02卞学清、张良卫东吴证券港***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光学光电子行业深度报告:海外观察系列三:美股激光雷达隐喻

如何看待激光雷达行业投资机遇?美股激光雷达厂商2020年起陆续上市,为行业研究的重要先导。本文选取上市较早的五家公司为参照,Velodyne以机械式为主,Luminar、Aeva、Innoviz采取混合固态路线,而Ouster专注纯固态。财务方面,各家利润、现金流尚未转正,营收初步分化,市值差异较大。市值最大的Luminar,2021年营收0.32亿美元,归母净利润-2.38亿美元。我们认为,美股激光雷达厂商的技术路线、产品定位、定点进展、财务数据,及对应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均为重要参考。 隐喻一:需求侧长期存在星辰大海预期,短期重要节点看22年国内上量情况。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核心传感器,本质是提供安全冗余,具备需求刚性。激光雷达可弥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在反应速度、使用场景、细节处理等方面缺陷,多传感器融合是未来趋势。2022年是国内激光雷达上车元年,蔚来ET7、理想L9、小鹏G9等重点车型面世,我们预测2022年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有望达20万量级。尽管22年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较小(我们预计2.6亿美元),验证顺利情况下,23年将迎来快速增长。 隐喻二:供给侧技术路线未定,乘用车定点是核心。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是减少机械部件、提高发光效率、提升算力、降低成本,纯固态的扫描方案是未来技术趋势。资本市场给予远期路线以估值,Luminar的 MEMS+1550nm 路线受到市场追捧,而Velodyne的机械式产品相对不被看好。获取乘用车定点是成长的核心,复盘龙头的经营历史,我们认为团队、技术、降本、时机选择都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隐喻三:产业链上游确定性较强,中国供应链具备全球优势。行业当下处于半固态和固态探索期,押注单一技术的整机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上游零部件厂商,如光学、激光器、芯片等供应商,均有望获得更强业绩确定性。 相较海外厂商,国内车规级认证标准相对门槛更低,新势力等厂商的激进发展思路,决定了中国供应链有望率先享受上车红利。 隐喻四:行业估值暂锚定Luminar,主题投资阶段享受“零部件躁动”。复盘龙头Luminar历史,其上市初期PS倍数为36倍,在市值高峰期PS曾超过800倍,当下仍然超过150倍。整体行业以2025年营收进行估值,短期安全边际较低。我们认为,激光雷达远期市场潜力较大,当下类似特斯拉的2011年,有望以较长时间的成长消化估值。零部件公司作为上游率先受益标的,有一定业绩支撑,行业利好催化下将反复出现“躁动行情”。 投资建议:看好国产激光雷达率先上车带来的上游供应链机会,看好传统主业支撑、激光雷达提供弹性的低估值品种。推荐舜宇光学科技/炬光科技,建议关注长光华芯/永新光学;海外整机厂建议关注Luminar/Ouster等。 风险提示:车规验证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疫情扰动风险,技术路线创新风险 表1:公司估值(以2022年4月30日收盘价计算,港币:人民币汇率取0.84;除舜宇光学科技收盘价单位为港币,其余单位为人民币) 1.前言:美股激光雷达复盘 激光雷达作为智能化核心传感器,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国内尚无整机厂上市,美股已有公司陆续挂牌。 我们选取美股上市时间较早的五家激光雷达公司,其中Velodyne成立于1983年,其他四家成立于2012-2017年间。在技术路线上每家厂商各有不同,Velodyne主要生产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Luminar、Aeva、Innoviz采取混合固态技术路线,而Ouster专注纯固态技术路径。从财务数据来看,各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均未走正,营业收入有较大差距。Velodyne营收最多,但呈下降趋势;Luminar、Ouster营收并驾齐驱,均处于三千万美元区间;而Aeva和Innoviz营收未达千万美元。从市值方面来看,五家公司市值均有较大波动,截至2022年4月30日收盘,Luminar市值领先,约43.2亿美元,其他四家公司市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下。 图1:美股激光雷达公司概览 1.1.财务梳理:现金流尚未转正,分化初步显现 行业整体营收呈现增长态势,Velodyne压力较大。随着下游应用的兴起,激光雷达的使用场景在拓宽,应用数量在扩大,带动行业整体营收规模增长。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6.4计算,2021年全年,Luminar营收2.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4%;Ouster营收2.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8%。“激光雷达第一股”Velodyne营收3.95亿人民币,同比下滑37%。营收端的趋势分化源自各家技术路线的差异以及市场竞争策略、产品力的变化。 美股激光雷达公司整体呈现亏损态势,彰显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从各家公司最新公布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无一盈利,亏损最多的Luminar净亏损超过15亿元人民币,最少的Ouster也净亏损接近6亿人民币。 图2:美股激光雷达公司营收(百万人民币) 图3:美股激光雷达公司归母净利润(百万人民币) 盈利能力不稳定,融资是现金来源。全行业看,Aeva数据时间较短,可参考性不强,其他公司中仅Ouster实现正毛利率,2021年Ouster毛利率27%,Luminar毛利率为-44%;经营性现金流普遍为负,需要持续融资维持企业正常经营。 图4:美股激光雷达公司毛利率 图5: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百万人民币) 费用率高企,研发、管理、销售均为大额开支。考虑到营收体量不大,行业早期需投入大量研发,各公司研发费用率普遍超过100%,管理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相当;销售费用率略低,但也普遍在50%以上。综合来看,Luminar、Ouster控制费用支出的能力较强。 图6:美股激光雷达公司融资性现金流(百万人民币) 图7: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研发费用率 5/22 图8:美股激光雷达公司销售费用率 图9: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管理费用率 1.2.历史回顾:2021年初首次高光时刻 2020年,海外激光雷达公司陆续登陆美股上市,引发资本关注。2020年底、2021年初,行业迎来首次高光时刻:Luminar巅峰市值超过100亿美元,阶段累计升幅超300%,其余激光雷达厂商也收获不俗的市值增长。复盘此轮行情,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此轮行情为多家激光雷达公司上市、部分厂商宣布合作等利好、大背景下港美市场投资火热等多重要素共同推动;2)激光雷达为新生事物,市场认知时间不足、深度不够,投资人易陷入过度乐观情绪。且由于行业尚未大规模上车认证,盈利无法支撑,美股各公司随后进入漫长调整期。 图10:美股激光雷达公司股价复盘 基于美股激光雷达的业绩、经营情况、股价表现,我们从长短期市场需求、技术路线、乘用车定点、产业链、估值等多维度进行海内外对标和探讨。 2.隐喻一:需求端,长期或星辰大海,短期需匹配能见度 2.1.激光雷达高估值背后的需求刚性 激光雷达,意为“激光的探测和测距”,即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激光束,通过测量激光在物体表面反射而返回的信号,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通过操控发射的激光束可以测量出环境中大量 6/22 不同的激光反射点,从而创建出完整的3D点云模型。激光雷达一般主要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和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核心部件主要有发射光学镜头、光束控制器、激光器、激励源、接收光学镜头、光学二极管、放大器、探测器和控制硬件等。 图1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核心关注探测距离、视场角范围、角分辨率、测距精度等指标。激光雷达测远能力越强,最远探测距离越远;视场角范围越大说明激光雷达对空间的角度覆盖范围越广;角分辨率越小说明对目标物的细节辨认能力越强;测距精度越高代表测量的随机误差越小。 图12:激光雷达参数性能 图13:不同类型车载传感器性能比较 激光雷达的本质是提供安全冗余,作为传感器具备需求刚性。激光雷达与其他车载传感器对比,综合性能更优,在光照适应度、探测精度、可靠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毫米波雷达在行人判别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危险系数高;摄像头的抗干扰能力弱,对算法的要求极高;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近,无法满足要求;红外传感器易受极端天气 7/22 的影响。激光雷达上车显著增强了感知系统的冗余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在成本方面,激光雷达的成本显著高于其他车载传感器,随着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激光雷达的安全优势将愈发凸显。 多传感器融合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特斯拉作为纯视觉方案的代表,通过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系统,将摄像头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环境监测。相比之下,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等积极布局激光雷达,传统车企如奔驰、奥迪也对激光雷达抱有期望。 以小鹏P5为例,感知系统中融入激光雷达,辅以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拥有强大的感知能力,是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先锋代表。考虑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各有优劣,其他厂商也大多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 图14:现有新能源车传感器方案选择 相比于摄像头,激光雷达反应灵敏,且有强大的空间三维分辨能力,在测量距离信息上更有优势,弥补了摄像头响应速度慢、视场角有限、无法测距等缺陷,在恶劣天气或是强光线的不利外界条件下,也能一定程度下避免传感器的失效。同时,“重感知,轻计算”的激光雷达方案能够降低摄像头对算法的依赖性,进而降低计算平台的成本。 相比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在细节呈现方面的表现更为出彩。毫米波雷达的检测分辨率低,可获取的信息量少,无法准确地识别如指示牌、行人这一类目标,也难以获取高度信息,对横向目标敏感度低。激光雷达则在识别障碍物方面更准确,也可获取空间的深度信息,提供的信息精度高。 图15:激光雷达相较摄像头的优势 图16:激光雷达相较毫米波雷达的优势 8/22 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反映的正是对激光雷达长期的广阔市场预期。对于需求端短期的验证,重点需要关注2022年开始的国产激光雷达上车表现。 2.2.2022上车元年,2023或迎放量 2022年智能化进展显著,多家汽车企业逐步入局激光雷达市场。自2017年奥迪推出市场上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汽车后,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入局激光雷达市场。以小鹏汽车为例,自2018年以来小鹏以G系列和P系列为主打系列推出了4款主要车型(G3、P7、P5、G9)和几款附加车型(P7鹏翼、G3i等)。从车型定位来看,G系列定位家用SUV,P系列主打家用轿车。在智能化方面,2018年交付的G3和2020年交付的P7在智能驾驶上走纯视觉路线,以发展摄像头为重点,并在数量上从G3的5颗摄像头增加至P7的14颗。自2021年交付的P5开始,小鹏入局激光雷达市场,搭配2颗大疆Livox激光雷达,并持续快速迭代,预计在2022Q3交付的G9上保持此数量。 图17:汽车智能化演进史(以小鹏历代产品为例) 图18:2022预计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统计 激光雷达首次批量上车,是智能化中最亮眼的星。2022年,据汽车之家、维科网等第三方数据统计,确定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近20款,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哪吒等造 9/22 车新势力、北汽、广汽、上汽、吉利等国内传统汽车厂商以及丰田、本田、宝马、奥迪、大众等全球头部汽车厂商。这些车型预计于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底量产交付,也有少部分头部汽车厂商车型预计2023年后量产上市,受到疫情反复的扰动,交付时间节点可能有所延迟,但整体产业发展方向良好。 我们认为,2022年新车型的发布将切实拉动激光雷达的需求,考虑到各车型的发布时间、标配/选配方案,预计全年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有望冲刺20万辆,为整机厂的业绩提供支撑,也为2023年的放量打下坚实基础。展望2023年,激光雷达可能成为智能化的重要卖点,而逐渐成为标配方案。 图19:中国及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测算 截至2020年底,工业和测绘领域为激光雷达主要应用场景,远期车载占比将不断提升。据Yole统计,2020年测绘和工业为激光雷达的主要应用场景,占比超过70%。 Yole预计,ADAS和Robotaxi市场应用占比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