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背景: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中一项重要的目标。为改变“以药养医”局面,中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药分开”,完善药品购药渠道,鼓励零售药房发展,推动处方外流,患者可凭处方自行选择购药途径。随着高值创新药研发成功、获批上市,创新药的终端销售在处方外流大环境下,流向院外专业化管理的DTP药房。 DTP(Direct to Patients)药房是以患者为中心,在依据处方为患者提供药品销售的同时,亦提供用药咨询、追踪进展等增值服务的药房零售新模式。DTP药房不再是简单的院外销售终端,更是连接医院、患者、药企三方的平台。 DTP药房的高效运转,需要具备完善的医药流通能力,良好的盈利能力以及专业化全流程药事管理能力。 医改政策频出利好院外市场发展,DTP药房成为处方外流承接者。“两票制”、“取消药品加成”、“药占比考核”、“集中采购”等政策出台,进一步规范院内用药市场。2021年12月,国家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病组化管理、医保控费,推动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高。高价药在总费用控制前提下反倒成为医院负担,院内开药意愿降低,推动高价药品流向院外市场。作为提供全病程管理和追踪服务的DTP药房,在承接院内高值药品向外流转过程中具备优势。 创新药价格高,DTP药房打开医保、自费支付双市场。创新药销售分医保覆盖和自费两大市场。尽管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步伐加快,但仍存在“入院难”现象。为提高药品可及性,国家医保局自2021年4月出台“双通道”政策,针对“双通道”名单内的特药,可以医保价格同时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购买。而文件中提出诸多关于“双通道”定点药店遴选标准与DTP药房多处吻合。自费仍为中国多数创新药的主要支付方式,以生物药为例,仅30%纳入医保。借助DTP药房的分销网络、患者用药信息管理,扩大创新药在自费市场覆盖范围。此外,惠民保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兴起,进一步提高患者支付能力,加速创新药在终端市场放量,利好DTP药房发展。 投资策略 我们认为,医药流通企业、连锁药店企业以及医疗科技公司布局DTP药房具备优势。医药流通企业在分销中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医疗终端形成稳定合作,累积下的渠道资源可为其在与药企谈判销售品种时拥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区域性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拥有更高的专精度。连锁药店具备较强的门店复制扩张能力,药品的可及性更高,尤其是龙头连锁药店具备品牌效应,在药企、患者间信任度提升。医疗科技公司具备数据搜集及处理能力,可对患者用药全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反馈于患者、医生、药企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建议关注标的:达嘉维康、老百姓、思派健康。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供应商过度集中、处方外流不及预期、门店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 零售药房新升级,创新药推动DTP药房快速发展 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用药管理开启医药零售新模式 DTP(Direct toPatients)药房指的是直接面对患者进行销售的药房,当患者在医院拿到处方之后,药房根据处方在指定的时间将药品送到指定地方,同时提供用药咨询、追踪用药进展等服务的药房零售新模式。 与传统零售药店相比,DTP药房最大的不同是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转变。传统的零售药房以销售非处方药为主,而DTP药房则以销售高值处方药为主;DTP药房中会配备执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例如在慢病管理上给予建议,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经营方面,DTP药房通常会选址于医院附近且配备专业的药事服务、冷链配送人员,投入成本会大于传统零售药店。 图表1:DTP药房运转模式 图表2:传统药房vsDTP药房 乘医改之东风,DTP药房有望享受政策红利 多项医保政策频出,利好院外DTP市场发展。“以药养医”是起源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医疗体制,此种模式下,医院通过药品的高利润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药代表“带金销售”、医生“过度诊疗”等现象不利于我国医疗体系健康发展。过去几年间,中国政府陆续出台包括“两票制”“取消药品加成”“药占比考核”“集中采购”“DRGs/DIP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规范院内用药市场,推动医院利益与药品销售分离,督促医院专注提供医疗服务,而非从药品销售中获利。DRGs/DIP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提供合理、最具性价比的诊疗方式提出新要求,在医保控费大环境下,高价药品院内销售成为负担,驱动高值药品流向院外市场。部分高值药品或因稳定性问题需要特殊的存储与配送条件,患者的用药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而DTP药房具备冷链配送、执业药师全流程药事服务能力,高值药品交由专业化新零售的DTP药房承接成为趋势。 DTP药房售卖药品以新特药为主,一般指治疗重大(罕见)疾病所需、疗效确切、价格昂贵、治疗周期长的药品。新特药中已经有部分成功纳入医保,而未进入医保的特药则需要患者自费承担。我们认为,DTP药房是新特药最合适的承接形式,原因有三:1)近年创新药竞争愈发白热化,对于相同靶点的同类型药物,往往选择进入医保“以量换价”。长期、高价值的研发投入使得创新药需以高定价来获得收益,而面对激烈的竞争,药企需要权衡是否要进入医保、舍弃高昂定价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医保谈判失败的药企的目标市场将转向院外。2)对于具有很大临床未满足需求、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明朗的新药,短期内不会选择进入医保,而是以高价、患者自费形式在DTP药房销售。3)“双通道”政策允许具备“双通道资格”的定点零售药店以医保价格销售名单内的新特药,“双通道”药店遴选标准与DTP药房高度匹配。 尽管进入医保的新特药存在较大的降幅,但仍比普药售价高,加之自费药品,受益于新特药的高定价,DTP药房比普通药房拥有更高的坪效。我们选取达嘉维康、柳药股份、国药一致、老百姓、益丰以及大参林6家公司为例,6家公司之中,达嘉维康的日均坪效最高,为237元/平方米。 图表3:各企业零售药房日均坪效(元/平方米)及DTP药房/零售药房总数 投资策略:看好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连锁零售、医疗科技布局DTP药房 医药流通企业在多年分销业务中与上游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合作,可借助上游供应链优势布局DTP药房,实现“批零一体化”。借助与上游药品供应商谈判时更高的议价能力,布局零售的医药流通企业往往可以更低的价格进货,品种数量相对更多。对于DTP药房来说,配备的新特药越齐全,患者拿药的便捷程度提高,顾客粘性相对更强。针对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在特定区域内深耕积累下渠道优势,与大型药企深度绑定,成为药企在该区域唯一或主要代理商,取得特定药品在该区域的配送权。相较于全国范围医药流通,专注特定地域的流通企业在运营管理上可以更加高效和精细,“地方品牌”的打造更加受当地患者认可。区域性医药通流企业之中,建议关注湖南地区“批零一体化”流通企业达嘉维康。 连锁零售药房凭借快速复制扩张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备门店数量优势,覆盖范围广。新特药厂家也更倾向于与龙头连锁药店合作,通过广泛分布的药店扩大药品覆盖范围。目前,益丰、一心堂、大参林、老百姓四大连锁药房均布局DTP业务。连锁零售药房之中,建议关注在连锁药店中拥有最多的DTP门店数、DTP业务销售增速超30%的老百姓。 医疗科技公司以数字化为基,连接起医疗健康产业当中的医、患、药、险等多方主体并且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医疗科技公司的DTP药房具备“互联网+大数据”特性,通过对在药品配送、销售、用药追踪环节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剖析,例如患者药物反应、副反应等,通过庞大真实世界数据创造更多价值。建议关注在肿瘤用药具备渠道优势、拥有中国最大的智慧私营特药药房的医疗科技公司思派健康。 图表4:中国布局DTP药房公司概览 图表5:各家企业DTP药房数量 医保改革加速医药分开,DTP药房成为创新药处方外流承接者 DRGs/DIP医保改革精细化控费,利好高值药品院外市场 DRGs/DIP支付方式三年改革计划大幕拉开,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朝内涵式、精细化方向发展。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总结2019-2021年试点DRG/DIP付费方式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覆盖速度。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iagnosis Related by Groups,DRGs)根据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临床诊断、手术、疾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把病人分成若干个诊断相关组,按照组别打包预付费用的支付方式,是世界公认较为科学的支付方式之一,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是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中国在2018年底启动了DRGs付费准备工作,于2019年5月在30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图表6:典型国家DRG研究与实践 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DIP)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支付方式,利用大数据发掘“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在给定区域内形成每种疾病与治疗方式组合的标化定位。在总额预算机制下,根据年度医保制度总额、支付比例以及各医疗机构病例总分值计算分值、点值,医保部门根据分值点值形成支付标准。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在71个城市展开DIP支付试点工作。 图表7:DRG与DIP 尽管在具体实施上DRGs与DIP具有差异,但二者都是通过病组化管理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推动医保向高质量、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两种付费方式都以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为目标,医院要想获得合理的支付,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有效的病例数,通过合理的治理方案来控制成本,获得病组的结余。 图表8:DRGs/DIP运作模式 总额控费,倒逼处方药向院外流转。DRGs/DIP付费模式下,传统依靠给患者提供高价的医疗项目、通过过度开药增加医院销售收入的模式急需转型;在给定预算前提条件下,想要获得盈利医院必须控费增效,减少资源浪费,从药品/辅料向医疗服务发生支付转移,“以药养医”的格局出现变革。高价药品原本作为医生的“利润”来源,在医疗费用总额一定的前提下,反倒成为医院的负担,驱动高值药品向外流转。 图表9:处方外流示意图 中国药品销售市场由院内市场主导,但占比逐年减少;零售市场中DTP药房份额尚小,但增速快。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医院终端药品销售占总销售额比例从2014年的69%下降至H12021的63.8%,相应的,零售端占比由22.7%提升至26.4%。我们认为,过去几年中,“降低药占比”、“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已开始推动药品向外流转,随着DRPs/DIP付费方式改革的推进,院内市场的占比将继续下降,流向院外市场。 图表10:2014-H12021全国三大终端销售份额占比 图表11:药品销售零售终端占比及各终端预计增速 特药价格高,院内使用性价比低,处方外流速度加快。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特药市场规模由2015年1470亿元增加至2020年2445亿元; 院外特药占比从14%上升至21.8%。根据灼识咨询预计,到2030年,院外流通的特药市场将达到5329亿元,占比47.7%。 图表12:中国特药、特药药房市场规模(亿)以及院外特药占比 DTP药房高效运转,流通、零售、药事管理能力缺一不可 DTP药房壁垒一:完善的医药流通能力。医药流通指的是药品流通企业从药品生产厂商采购药品,出售给医院、药店等零售终端客户的药品流通过程。DTP药房具备“配送”属性,不仅上游供应商的药品需要运送至药房,DTP药房需要将药品送至患者家中或者医院。因此,具备流通能力的企业在DTP药房的运营上更加具有优势。 以达嘉维康为例,公司原是一家区域性传统医药流通企业,主要向医疗机构终端进行分销。达嘉维康凭借在分销业务中逐渐建立起的分销网络,基本覆盖湖南省所有的三级以上医院,并且与国内外千余家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公司长期积累下的渠道优势为公司转型医药服务商、发展专业药房业务打下基础。一方面,公司借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