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批核发新股3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23家 证监会本批核发新股3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23家。主板:比依股份、粤海饲料、百合股份。科创板:均普智能、思林杰、华秦科技、格林深瞳、荣昌生物、和元生物、中触媒、亚信安全、坤恒顺维、理工导航。创业板:软通动力、恒威电池、万凯新材、大族数控、华是科技、纽泰格、何氏眼科、哈焊华通、中汽试验、标榜股份、西点药业、中科江南、兆讯传媒。其中和元生物值得重点跟踪。 和元生物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提供基因治疗CRO、CDMO服务。凭借基于全面技术平台打造的两大核心技术集群、大规模GMP生产平台和基因治疗综合服务能力,公司目前累计合作CDMO项目超过90个,执行中的CDMO项目超过50个,覆盖多种基因治疗载体、溶瘤病毒、CAR-T等基因药物的Pre-IND、Post-IND各阶段。随着Kymriah、Luxturna等里程碑产品获FDA批准上市,基因治疗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全球性前沿医药领域之一。在利好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产业资本持续注入和基因治疗产品陆续预期获批上市的驱动下,未来基因治疗技术将从概念阶段向临床和产业化发展,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而在基因治疗临床及上市进程加速的趋势下,由于基因药物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将带动基因治疗CDMO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作为技术领先的基因治疗CDMO服务商,将充分受益于行业发展红利。 本期科创板和创业板上会25家,主板上会7家 本期科创板和创业板上会25家,较上期3家有所增加,过会率为92%。主板上会7家,较上期2家有所增加,过会率100%。剔除金融股后,本期科创板与创业板平均募资约9.33亿元,低于上期的16.91亿元。本期主板平均募资约7.13亿元,高于上期的5.63亿元。本期科创板共有8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6.1%,高于上期的1.9%。本期创业板共有13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58.9%,高于上期的50.5%。新股开板涨幅方面,主板本期开板新股5只,平均开板涨幅174%,高于上期的98%。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重点跟踪组合 立高食品(冷冻烘焙食品领先企业,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且集中度尚低)、翔宇医疗(国产康复医疗器械龙头,可生产全系列康复医疗器械,有望持续受益国内康养市场需求的释放和进口替代趋势)、华康股份(木糖醇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功能性糖醇低热量且不致龋齿,有望对食糖实现持续替代)、火星人(高端集成灶领先企业,行业渗透空间广阔)、派能科技(全球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充分受益于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泰坦科技(综合性科研服务商,平台高速扩张)、阿拉丁(高端科研试剂研发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新股发行制度变化。 1、深次新股指数本期下跌10.73%,表现不及大盘 本期(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1月28日,下同)深证次新股指数下跌10.73%,表现不及上证指数(-4.54%)、沪深300指数(-3.45%)、创业板指数(-6.75%)。新股开板涨幅方面,主板本期开板新股5只,平均开板涨幅174%,高于上期的98%。 本期科创板共有8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6.1%,高于上期的1.9%。本期创业板共有13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58.9%,高于上期的50.5%。 图1:深次新股指数本期下跌10.73%,表现不及大盘 表1:本期主板共开板新股5只,平均开板涨幅174% 表2:本期科创板共8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6.1% 表3:本期创业板共13家新股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58.9% 表4:本批核发批文新股基本面一览 表5:本批科创板注册新股基本面一览 表6:本批创业板注册新股基本面一览 表7:下周创业板询价新股基本面一览 表8:开源中小盘次新股重点跟踪组合 2、和元生物(A21105.SH) 2.1、深耕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收入、利润高速增长 公司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为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等CRO服务,以及为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GMP生产等CDMO服务。凭借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务能力,公司与深圳亦诺微、上海复诺健、康华生物等知名基因治疗新药公司,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科所院校建立了良好合作。截至2022年1月12日,公司执行中CDMO项目超过50个,奠定了未来业务增长的坚实基础。 2020年公司基因治疗CDMO服务,基因治疗CRO服务,生物制剂、试剂及其他,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1.02、0.37、0.04、0.0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24%、25.70%、2.74%、0.32%。 公司2018、2019、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4、0.6、1.4亿元,CAGR为79.7%,对应归母净利分别为-0.3、-0.4、0.9亿元。2018年至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生物医学的发展,科研机构关于基因功能解析、疾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基因功能研究服务的需求亦不断增加;公司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不断充实、完善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丰富服务种类和内容,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基因功能研究服务需求,完成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项目经验的积累,公司知名度、客户认可度、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公司收入占比较大的IND-CMC服务项目新签合同金额呈上升趋势。2018至2020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8.7%、38.9%、58.1%,净利率分别为-75.6%、-68.1%、63.99%,ROE分别为-42.7%、-54.9%、52.0%。 图2:2020年和元生物净利润扭亏为盈 图3:和元生物盈利能力稳步上升 表9:和元生物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 2.2、公司亮点:搭建全面技术平台实现技术领先,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吸引优质客户资源 搭建全面技术平台和大规模GMP生产平台,技术、产能支撑十足。一方面,经过多年研发创新,公司已成功搭建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实验级病毒载体包装平台、细胞功能研究平台、SPF级动物实验平台、临床级基因治疗载体和细胞治疗工艺开发平台、质控技术研究平台在内的全面的技术平台,为公司从事多元化的CRO、CDMO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研发支撑。基于以上技术平台,为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公司形成基因治疗载体开发技术和基因治疗载体生产工艺及质控技术两大核心技术集群。 两大核心技术集群能够针对性地突破基因治疗面临的病毒载体工艺开发、不同规模的工艺放大、大规模GMP生产和质量控制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并通过与先进的GMP平台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协同,完成符合FDA、NMPA等标准的IND申报服务,交付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样品。基于核心技术,公司已实现为若干客户提供用于其在美国、中国、澳洲开展基因治疗临床I&II期试验的样品生产服务。另一方面,公司搭建了采用国际主流设备工艺,且与自身技术工艺特点相适应的GMP硬件; 并结合团队丰富的GMP生产运营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基因治疗药物质量管理体系,以此共同构成大规模、高灵活性GMP生产平台,为公司从事质粒、细胞、病毒载体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产能保障。公司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疗产品中试平台,近7,000平方米的基因治疗产品GMP生产平台,包括质粒生产线1条、病毒载体生产线3条、CAR-T细胞生产线2条、建库生产线3条、灌装线1条,GMP产能规模已达国外同类企业水平。此外,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基因治疗CDMO市场需求,公司正在上海临港建设近80,000平方米的精准医疗产业基地,设计GMP生产线33条,反应器规模最大可达2,000L。该基地将通过升级研发、生产和检测设备,配备数字化、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GMP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高效满足基因治疗药物多样化生产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全方位基因治疗综合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战略先发布局积累优质客户资源。基于GMP生产平台、两大核心技术集群,公司为基因治疗领域的不同客户提供覆盖多种主流疗法、个性化的CRO、CDMO服务,持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基因治疗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公司具备覆盖主流基因治疗药物的技术工艺和GMP生产经验:在腺相关病毒领域,覆盖rAAV2/2、rAAV2/5、rAAV2/8、rAAV2/9等多种血清型腺相关病毒; 在溶瘤病毒领域,覆盖溶瘤疱疹病毒、溶瘤痘病毒等多种溶瘤病毒;在细胞治疗领域,覆盖质粒和慢病毒,以及T细胞分离、感染、扩增等CAR-T工艺。公司提供的全方位基因治疗CRO/CDMO服务,贯穿了上述产品的药物发现、临床前药学研究、临床I&II期生产各阶段,能够良好满足科研院所、新药企业从基础研究、基因治疗载体构建、小规模工艺开发、中试工艺放大、质量检测及放行、非注册级样品生产、注册级临床药学研究CMC、临床I&II期试验的多种定制化需求。此外,基因治疗CDMO行业壁垒高,发展时间不长,国内竞争格局尚未定型,因此,获取战略先发优势并与领先基因治疗新药企业开展合作,对于CDMO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业务竞争力至关重要。2015年以后,全球基因治疗产业加快发展,公司抢先布局技术研究、工艺团队搭建、GMP平台建设,在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受益于战略先发优势,2019年以后公司承接CRO/CDMO订单逐年增长,积聚了包括深圳亦诺微、上海复诺健、康华生物等知名基因治疗新药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一批优质客户。未来随着国内基因治疗进一步发展,公司依托于既有的先发优势,将继续深化与基因治疗领先企业的合作,获取优质订单,提高市场竞争力。 2.3、行业大观:多领域技术革新趋势明显,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助力行业发展 行业趋势:多领域技术革新需求凸显,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将持续提高。 一方面,未来基因治疗行业中多领域将实施技术革新。病毒载体技术方面,随着人们对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理解加深,越来越多的基因药物需要更高效、更低毒性、更强靶向性的载体,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悬浮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的高效层析纯化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规模生产技术方面,基于“一次性工艺”的GMP生产平台仍将是主流发展趋势,现阶段“一次性工艺”技术面临的如超过500L的大规模一次性工艺病毒生产瓶颈亦将得到突破,从而优化基因药物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将持续提高。基因治疗载体工艺开发及GMP生产的过程控制极为严苛,所需的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试剂耗材目前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供应,核心环节的国产化率较低。但随着国内基因治疗CDMO行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安全性、降低供应链被欧美“卡脖子”的风险,CDMO企业通过开展设备和材料相关的技术工艺创新,从而逐步实现关键物料和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产业链国产化程度将持续提高。 市场容量:2025年中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78.9亿元,市场前景广阔。2016年-2020年,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从1,500万元增长到2,380万元,增长幅度尚不明显。 但随着基因治疗近年来临床试验的大量开展、基因治疗产品的陆续预期获批上市、相关利好产业政策的支持,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预计国内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到2025年将达到178.9亿元。同时,基因治疗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创新生物医药前沿领域,近年来受到一系列国家、地方政策支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药,CMO、CDMO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此外,基因治疗行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私募融资、IPO、并购、合作等多种交易形式蓬勃发展。2019年和2020年,全球基因治疗融资总额分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