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流动性观察第81期:1Y和5Y-LPR料“双降”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流动性观察第81期:1Y和5Y-LPR料“双降”

金融2022-01-17王一峰光大证券野***
流动性观察第81期:1Y和5Y-LPR料“双降”

本周流动性主要观点 1月17日,央行开展了7000亿元MLF和1000亿OMO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为什么央行会连续大幅降息?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诉求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灵活就业人群、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员工就业保障和工资发放面临潜在压力,长尾客群联合贷、消费贷等产品逾期率出现“翘尾”。失业金保险金领取人群中,中青年占比明显提升,保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诉求进一步加强,需要通过较大力度的宽松政策扭转市场预期。 二是1月份以来信贷投放并不理想,部分微观主体出现主动缩表行为。小幅降息对市场预期的改善效果相对有限,本次MLF下调10bp,通过释放更加有力的宽松信号,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恢复。三是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前置”预期较强。央行在1月份选择下调MLF利率,也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窗口期,但在目前“以我为主”的政策导向下,外部因素并非我国央行政策的主要约束。四是1月份以来银行体系资金面出现边际收敛迹象,即便是传统的资金融出大行,也加大了跨月资金融入。 央行降息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是降低存款“脱媒”,改善银行体系负债成本。本次MLF和OMO利率同时下调10bp之后,将有助于降低银行市场性资金成本,也有利于引导MMF、现金管理类理财等产品收益率的下行,降低存款“脱媒”,进而间接改善银行体系负债成本。二是市场端广谱利率中枢下移,债券市场将处于“近无忧、远有虑”状态。不排除长端利率会出现“利好出尽”的阶段性回调,但回调之后债券资产的性价比反而提升,是适度加仓的机会,货币政策“易松难紧”。对银行而言,10Y国债收益率位于2.85%之时即具有配置吸引力。三是重点在于改善微观主体悲观预期。本次降息幅度相对偏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回暖,提升微观主体风险偏好。后续重点还是要推动信贷需求的恢复。四是更加看好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城农商行表现。本次降息预期较为充分,银行板块并未出现显著调整。 同时,地方法人银行中小客群贷款利率粘性更强。今年以来,江浙地区优质城农商行信贷投放延续“供需两旺”态势,不良率持续低位运行,降息对于这类银行资产收益率和NIM影响相对不大。 LPR继续降息“箭在弦上”。(1)预计1月20日1Y-LPR下调5-10bp,5Y-LPR下调5bp。从MLF利率调整与LPR报价变化的规律来看,MLF利率下调幅度≥10bp的情况出现过两次,即2020年2月和4月,这两次1Y-LPR和5Y-LRP均出现下调,且下调幅度比例为2:1。本次1Y-MLF利率下调10bp之后,预计1月20日1Y-LPR和5Y-LPR出现双降,前者幅度5-10bp,后者幅度5bp。(2)降息与信贷增长恢复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稳信贷”需要其他政策配合。人行近期连续推动利率下调“小步慢跑”,与LPR改革前25BP步长的政策利率调整而言,仍显克制。而我们多次强调,刺激性货币政策除非释放强烈信号,对刺激需求和扭转预期方有效;否则现阶段小幅度信号不是稳信贷的“充要条件”,未来政策需要发挥“几家抬”合力,只靠央行“单打独斗”恐“孤木难支”。下一阶段“稳信贷”需要产业政策配合调整,特别是需要看到房地产需求端的扩张和基建投资端的发力,推动银行项目融资需求,缓解“资产荒”压力。 风险分析: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宽信用力度不及预期。 1月17日,央行开展了7000亿元MLF和1000亿OMO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继2021年12月份1Y-LPR下调5bp之后,今年1月份OMO和MLF利率均下调10bp。同时,超额续作了7000亿MLF,到期5000亿,净投放2000亿。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1、为什么央行会连续大幅降息? 我们在2022年1月16日发布的《静待MLF利率和LPR报价落地》报告中指出,1月MLF利率降与不降在两可之间,并基于市场预期、历史规律、政策效果等层面,认为2-3月份可能是更好的窗口期。同时指出,“克制的货币宽松举措对于经济改善效果相对有限”,即央行要么不降息,要降息则需要加大力度,小幅度降息难以解决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稳信贷”才是当务之急。针对本次公开市场操作比我们预料更早的“加量降息”,我们认为可能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下行压力较大,保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诉求进一步加强。202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疫情持续零散性蔓延以及“动态清零”政策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造成较大压力,房企高杠杆运作模式转变下投资增速承压,现金流压力加大对上下游供应链持续挤压,企业端资本开支力度和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经营活力下滑,甚至出现主动“躺平”行为。 受此影响,就业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人群、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员工和农民工群体就业保障和工资发放面临潜在压力,长尾客群的联合贷款、消费信贷等产品逾期率在2021年四季度出现“翘尾”,失业金保险金领取人群中,中青年占比明显提升,政策对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诉求进一步加强,需要通过较大力度的宽松政策扭转市场预期。 二是1月份以来信贷投放并不理想,部分微观主体出现主动缩表行为。从今年以来的信贷投放情况看,基本延续了去年11~12月以来的特征,有效需求不足,总体投放情况并不理想。国有大行料将继续扮演“头雁”角色,但并未出现显著信贷脉冲,优质城农商行表现尚可(主要以小微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但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非上市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可能较弱,新增规模明显弱于去年同期水平。事实上,我们回溯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信贷结构性特征不难发现,均呈现“大行稳、小行弱”特点,特别是非上市中小银行对信贷投放形成较大拖累,因此1月份以来的信贷投放情况,实际上是延续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困境,背后反映的是银行项目储备较弱,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资产荒”压力加大等问题。在悲观情绪影响下,微观主体风险偏好较为审慎,投资意愿明显下滑,除部分主体被动缩表外,部分主体甚至出现了主动缩表行为。在此情况下,小幅降息对市场预期的改善效果相对有限,而本次MLF下调10bp,旨在通过释放更加有力的宽松信号,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恢复。 但我们同样认为,在当前阶段,“降息”是否能起到实质性改善信贷投放的效果,仍有待观察,“稳增长”仅靠货币政策“单打独斗”可能“孤木难支”,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也不宜出现大幅度扭转,未来仍需政策发挥“几家抬”合力。 一方面,宏观经济走弱,是供给、需求、预期等因素多重共振所致,稳信贷、宽信用的实现,不仅需要逆周期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更需要房地产需求恢复和基建投资端共同发力,从这点上来说,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调整优于货币政策宽松。 另一方面,在需求偏弱情况下,新发放贷款利率已有所下行,截至2021年11月末,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4%,创历史新低。本次MLF利率下调后,料LPR报价也将随之出现调整,将进一步压低贷款利率水平,在负债成本未出现明显同步改善情况下,银行将承担一定损失吸收,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EVA“跷跷板”效应也将更加突出,进而弱化“稳增长”政策的实际效果;同时NIM收窄压力会导致尾部银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图1: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明显走弱 图2:2021年10-11月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4.54% 三是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前置”预期较强。1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其提名确认听证会上表示,在经济快速增长叠加劳动力市场强势复苏情况下,美联储将采取措施防止高通胀状态持续。同时,偏鸽派的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亦在13日听证会上明确当前首要任务为解决已飙升至近40年高位的通胀问题。 此外,博斯蒂克、梅斯特等多位官员均赞同美联储3月开启加息步伐,且对2022年内多次加息持开放态度,加息预期的升温也支撑美债利率持续走高。在此情况下,我国央行在1月份即选择下调MLF利率,也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窗口期,但在“以我为主”的政策导向下,外部因素目前还并非我国央行考虑的主要约束。 四是1月份以来银行体系资金面出现边际收敛迹象,即便是传统的资金融出大行,也加大了跨月资金融入,DR021和D R1M 均有所走高。本周将迎来缴税高峰时期,1月份是传统缴税大月,加之存款高增长下会推高缴准基数,加剧银行体系资金面的压力。此时,央行超额续作7000亿MLF,并投放1000亿OMO,有助于缓解资金面紧张程度。 2、降息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本次MLF和OMO利率同时下调10bp,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而言: 一是降低银行市场化负债成本,减缓存款“脱媒”,改善银行体系综合负债成本。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负债端存在两条利率曲线,一条是核心存款,另一条是市场化主动负债。目前两条曲线斜率分化、价差较阔,表现为主动负债短端品种利率偏高,这部分产品以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类活期产品为主,利率普遍在2%以上,明显高于核心存款短端利率(0.35-0.5%)。与此同时,MMF、现金管理类理财相对偏高的收益率(这类产品以OMO为定价基准)也加剧了存款“脱媒”,并形成了“核心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MMF——NCD、同业存放”的传导路径,变相推高了银行负债成本。 因此,本次MLF和OMO利率同时下调10bp之后,将有助于引导类活期产品收益率的下行,降低存款“脱媒”,进而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综合负债成本。 二是市场端广谱利率中枢下移,债券市场将处于“近无忧、远有虑”状态。 本次央行降息对于债券市场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 (1)作为中长端基准利率,MLF和OMO利率下调10bp,将使得金融市场广谱利率中枢出现下移,其中10Y国债收益率也会出现下行,这在1月17日债券市场已有所表现,债券市场杠杆率水平可能进一步提升。 (2)本次MLF和OMO利率下调10bp,力度相对较大。一方面可能会使得市场有“利好出尽”的预期,即短期内央行可能不会再推出降息措施。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有助于扭转市场悲观预期,若后续LPR报价随之出现下调,有助于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对宽信用推进形成一定利好。 (3)需要强调的是,对金融市场广谱利率形成直接影响是MLF和OMO利率,LPR是银行对于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对金融市场利率并不构成直接扰动,相反LPR报价下调有助于信贷市场风险偏好恢复,有助于“宽信用”推进。 综合来看,由于市场对1月份降息存在预期,本次降息落地后,1月17日10Y国债利率一度下行超过2bp,但随后开始反弹,即当前利率点位已“pricein”市场对央行的降息预期。我们认为,尽管央行降息幅度较大,但“宽信用”的大幅见效,还需要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这意味着,债券市场将处于“近无忧、远有虑”状态,未来不排除长端利率会出现“利好出尽”的阶段性回调,但回调之后债券资产的性价比反而提升,是适度加仓的机会。 图3:信贷资产与债券资产的EVA比价效应 从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看,目前10Y国债与对公贷款EVA处于2.5-3.0%区间震荡。目前,对公贷款EVA大体维持在0.15%左右,对应的10Y国债收益率相对性价比点位为2.9%(即当10Y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9%时,对银行而言具有配置吸引力)。而随着本次央行下调MLF和OMO利率10bp,预示着后续LPR也将出现下调,即对公贷款EVA将进一步承压。在此情况下,债券资产的相对性价比点位也将随之下移,即可能当10Y国债收益率位于2.85%之时,即具有配置吸引力。 三是改善微观主体悲观预期。如前所述,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供给、需求、预期三重压力。其中,从预期方面来看,全球面对经济复苏、供应链产业链恢复以及通胀压力等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也面临需求走弱、供给冲击、风险加大等负面扰动,表现为: (1)企业端经营活力下滑,面临不确定性增多,资本开支力度和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