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题研究 恒生科技指数ETF投资价值分析把握中国资产重估的战略机遇 核心观点金融工程专题报告 把握中国资产重估的战略机遇 产业趋势与政策共振,科技迎历史发展机遇:DeepSeek等AI技术的突破,加速了AI的商业化,推动AI从算力基建向应用层渗透,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的场景落地或成新增长点,云计算基础设施、芯片制造、智能终端、互联网应用龙头等企业将显著受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两会政策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战略布局与资源倾斜推动科技产业突破,科技迎全方面支持。 估值仍具吸引力,修复空间显著:港股科技板块当前估值处于洼地,性价比凸显,绝对估值和横向对比角度:恒生科技指数PE(2533倍)显著低于美股纳斯达克(33倍)及A股科创50(1053倍),历史分位数处于低位。 资金面支撑:南向资金加速流入,话语权提升: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买入港股,2025年初以来净流入超3900亿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一 半),单日峰值达29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资讯科技、消费、金融为南向资金主要流入领域,反映市场对科技复苏的强预期。同时南向资金的话语权也在快速提升,成交额占港股市场的比例达到60左右。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投资价值分析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发布于2020年7月27日,基日为2014 年12月31日,指数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偏向中大盘,行业分布集中于互联网、科技硬件、软件等行业,当前估值处于低位,且成分股业绩增长较为稳健,指数长期表现突出,弹性较大。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产品投资价值分析 恒生科技指数ETF(基金代码:513180,场内简称:恒生科技指数ETF)是华夏基金发行的、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为目标的ETF,基金经理为徐猛先生。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5月18日,并于2021年5月25日上市,是当前场内规模最大、成交最活跃的跟踪恒生科技的ETF之一,同时有相应的场外ETF联接产品(A类:013402OF,C类:013403OF),为投资者场内和场外布局恒生科技主题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工具。 风险提示:本报告研究分析及结论完全基于公开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相关模型构建与测算均基于国信金融工程团队客观研究。基金过往业绩及基金经理管理其他产品的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对基金产品和基金管理人的研究分析结论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不能保证未来可持续性,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不涉及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推荐,亦不涉及对任何指数样本股的推荐。请详细阅读报告风险提示及声明部分。 金融工程数量化投资 证券分析师:张欣慰证券分析师:胡志超 0216093315902160375486 zhangxinwei1guosencomcnhuzhichaoguosencomcnS0980520060001S0980524070001 相关研究报告 《金融工程专题研究华夏可选消费ETF投资价值分析刺激政策持续助力,可选消费潜力待发》20250224 《海外资管机构月报1月美国新成立56只ETF,ETF资金净流入达850亿美元》20250223 《海外资管机构月报12月美国新成立90只ETF,全年ETF资金净流入超万亿美元》20250124 《金融工程专题研究公募FOF基金2024年四季报解析》20250123 《金融工程专题研究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投资价值分析央企为基,坚守红利,把握港股央企红利投资机遇》 20250120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 内容目录 把握中国资产重估的战略机遇4 产业趋势与政策共振,科技迎历史发展机遇4 估值仍具吸引力,修复空间显著5 资金面支撑:南向资金加速流入,话语权提升6 恒生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9 指数编制规则介绍9 市值偏中大盘9 行业集中于稀缺科技赛道10 估值处于相对低位10 持仓较为集中,囊括稀缺科技行业龙头11 指数长期表现优异,弹性较大12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产品投资价值分析13 产品介绍13 基金经理简介14 基金管理人简介14 总结16 风险提示17 图表目录 图1:DeepSeekR1与其它模型性能对比4 图2:港股、A股以及美股科技类指数绝对估值和估值分位数对比(截至20250319)6 图3:港股与美股科技股估值对比(截至20250319)6 图4:南向资金2024年至今流入情况(截至20250319)7 图5:南向资金总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的比例(月度)(截至20250319)7 图6:南向资金近一个季度净流入情况(截至20250319)8 图7:恒生科技成分股市值分布9 图8: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一级行业分布10 图9: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二级行业分布10 图10:恒生科技指数历史市盈率10 图11:恒生科技指数历史市净率10 图12:恒生科技指数自基期以来净值走势(2014123120250319)12 图13:恒生科技指数ETF相对基准的跟踪偏离度13 表1: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相关政策梳理5 表2:恒生科技指数基本信息及选样方法9 表3: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截至20250228)11 表4:主要指数风险收益特征比较(2014123120250319)12 表5:主要指数历年表现比较(2014123120250319)12 表6: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基本信息13 表7:徐猛先生在管产品一览(20250314)14 表8:华夏基金在管ETF规模TOP30(截至20250314)15 把握中国资产重估的战略机遇 产业趋势与政策共振,科技迎历史发展机遇 2025年1月20日,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正式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该模型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在后训练阶段突破性采用纯强化学习优化路径(无需监督微调),通过自研的GRPO算法(GroupRelativePolicyOptimization)显著提升数学、代码与复杂推理能力。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其在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2024)准确率从156跃升至867,CodeforcesElo评分达2029分,与OpenAIo1正式版形成直接竞争。 图1:DeepSeekR1与其它模型性能对比 资料来源:DeepSeek,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随后春节期间,DeepSeek持续发酵,以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将旗下产品接入DeepSeek,掀起了AI发展的浪潮。DeepSeek等AI技术的突破,加速了AI的商业化,推动AI从算力基建向应用层渗透,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的场景落地或成新增长点,云计算基础设施、芯片制造、智能终端、互联网应用龙头等企业将显著受益。 政策维度,2025年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呈现系统性布局,涵盖战略方向、技术突破等多维度。 战略方向与顶层设计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任务,提出以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为突破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技自立自强,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6G等未来产业引领全球。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人工智能”战略,要求将AI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大模型应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等场景落地,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行动。 核心技术攻关与基础研究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完善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 设,同时聚焦半导体、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政府要求企业主导攻关“卡脖子”技术,并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产业链升级。 表1: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科技相关政策梳理 政策类别核心内容 战略方向与顶层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6G等未 设计来产业,打造全球技术引领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核心技术攻关 基础研究强化: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完善“竞争性支持稳定支持”机制,推进重大科技项目超前布局。 “卡脖子”技术突破:聚焦半导体、工业软件、高端装备,支持企业主导攻关。 量子科技:支持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发(如“祖冲之三号”),巩固国际领先地位。未来产业布局6G技术:加速标准化前期研究,探索低空经济等典型应用场景。 具身智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深化“人工智能”场景落地。 “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人工智能深化应 电脑等终端。 用数据要素赋能:优化数据市场机制,推动跨行业数据流动与工业互联网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产学研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设中试平台与共性技术中心。 产业升级路径 传统产业智能化:依托5G、AI、区块链推动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模式。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安全可控的新兴产业。 资料来源:《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估值仍具吸引力,修复空间显著 截至2025年3月19日,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PETTM)为2533倍,显著低于美股纳斯达克(约33倍)和A股科技板块(科创50:1053倍),处于历史低位。横向对比全球市场,港股科技股仍是“价值洼地”,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低配状态正逐步扭转,驱动资金加速流入。 图2:港股、A股以及美股科技类指数绝对估值和估值分位数对比(截至20250319)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从当前美股核心科技股和恒生科技的估值对比来看,经历了今年以来的修复行情,港股科技股的估值拐头向上,但港股科技股的估值相较美股核心科技股的估值仍具备优势。 图3:港股与美股科技股估值对比(截至20250319)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资金面支撑:南向资金加速流入,话语权提升 港股较高的性价比持续吸引资金流入,2024年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全年累计净流入超过8000亿,创下净买入额年度历史新高,月均净买入额接近700亿港元,表明内地资金持续看好港股市场后市的表现。 进入2025年,南向资金加速买入港股,今年的净流入速度已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截至2025年3月19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超过3900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 图4:南向资金2024年至今流入情况(截至20250319)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与此同时,南向资金的话语权也在快速提升,计算南向资金的月度成交总额占全部港股月度成交总额的比例,可以看到,从长期趋势角度,南向资金的占比正在快速走强,从2017年初的不到10跃升至当前60左右。 图5:南向资金总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的比例(月度)(截至20250319)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分行业来看,南向资金近一个季度主要流入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金融业,净流入金额分别达到117019、110990以及92527亿元。 图6:南向资金近一个季度净流入情况(截至20250319)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恒生科技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指数编制规则介绍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发布于2020年7月27日,基日为2014年12月 31日。指数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经过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之比例及收入增长等三项指标筛选后,选出市值最高的30只个股作为指数成分,代表港股科技企业龙头的整体表现。 表2:恒生科技指数基本信息及选样方法 指数名称 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