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打造西部战略腹地新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研发部何金中郭文硕柯乐 摘要: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将川渝地区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打造西部战略腹地新增长极,对于提高国家战略安全、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迅速发展,目前已在产业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办事一体化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步入实质性阶段。同时,十大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一体化先行示范区;自两地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通知》以来,两地已培育建设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际进度远快于规划进 度,已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未来成渝地区将凭借国家科创中心建设契机,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背景及区域范围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背景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中心城市辐射力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实力提升,内需和对外交往功能增强,经济和城镇化率显著增长。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布局, 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各级政府区域发展政策详见附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政策》)。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2024年7月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而早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欧美与中国“硬脱钩”、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将川渝地区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打造西部战略腹地新增长极,对于提高国家战略安全、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 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图表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规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强劲,未来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和空间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1%,增速高出全国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6.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2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2023年,四川省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较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056.6亿元、21306.7亿元、32769.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0%、5.0%、7.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6.4∶53.1调整为10.1∶35.4∶54.5。工业方面,2023年四川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6705.2亿元,较上年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5%,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8∶72。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分别同比增长12.8%、12.2%、11.4%;而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0.5%。从需求视角看,2023年四川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2%、4.4%、5.9%,社零消费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主要是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拖累,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大幅下降23.3%。 2023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较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74.68亿元、11699.14亿元、11699.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4.6%、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9:40.1:53.0调整至6.9:38.8:54.3。工业方面,2023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33.35亿元,较上年增长5.8%。服务业方面,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分别同比增长10.6%、9.9%、9.8%。需求方面,2023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分别增长8.6%、 4.3%、4.1%。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增速偏低,分别主要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和外需收缩的影响。 与沿海地区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分别相当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的78.8%、58.6%、56.9%。 1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四川省和重庆市部分区域划分较为分散,考虑到数据可得性问题,此处以四川全省数据进行分析,重庆市相同。 而从人均水平看,2022年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约为7.9万元,分别相当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87.8%、61.2%、52.3%。这也从侧面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图表2: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总量对比(单位:亿元)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等、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一体化战略加快两地产业融合发展 (一)川渝两地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同,近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较快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5.1%、36.9%、8.0%,与全国的54.6%、38.3%、7.1%相比基本趋同。重庆方面3,2023年第三、二、一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4.3%、 38.8%、6.9%,四川比重分别为54.5%、35.4%、10.1%,二者均为典型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且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同,未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性。从时序变化来看,近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第三产业占比均持续提升,第二和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四川省第三产业占比提升速度明显快于重庆市,2010~2023年,四川第三产业比重由38.1%提升至54.5%,而重庆是由47.0%提升至54.3%。 2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公布年末常住人口,故选取2022年数据作为对比。 3此处以重庆全市数据进行分析,四川省相同。 图表3:四川和重庆三大产业占比变化情况(单位:%) 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 6060 5050 4040 3030 2020 101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00 四川省重庆市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产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全工业品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指出,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指出了方向。《纲要》对生产力布局作出重要规划,明确指出要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在重点产业规划上,《纲要》指出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包括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三大产业集群,同时前瞻布局一批先导产业,主要包括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产业。此外,《纲要》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出诸多要求,如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等。服务业方面,《纲要》要求要围绕商贸物流和金融等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二)重庆市:加快壮大“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近年来,重庆锚定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五 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8个“新星”产业集群。服务业方面,则主要打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和大健康服务五大创新发展支柱服务业。从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占比4来看,重庆市占 比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3%)、汽车制造业(18.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占比明显高出剩余行业,为重庆市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行业。 与十年前相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明显提升,由2012年的11.3%提高10个百分点至2022年的22.3%,迅速成长为重庆市的第一大支柱行业,这主要是因为自2009年前后重庆市围绕笔电产业链,布局了一系列IT产业投资,并引进惠普等世界头部品牌商,加快打造“品牌+代工+配套”的垂直整合产业体系,从2014年~2022年重庆笔电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下降明显,主要是金融危机后国内造船业产能过剩,且重庆当地造船业尚未形成较完整配套和供应体系,大量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