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4)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4)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2024) 数字绿色双转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4年9月 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成员 中外组长*:中方组长 o龚克教授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前任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外方组长 o德克·梅森纳教授德国联邦环境署(UBA)署长 o梁锦慧女士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 协调员:中方协调员 o裴蕾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外方协调员 oStephanThurm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国际事务主任 o谢茜,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议程中国项目负责人 o何玲博士,德国环保署,研究员,废物处理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转移部门,国际关系部门 核心专家*:中方专家 o刘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o邵超峰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o代栓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o王宇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o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o刘捷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讲师 oNickHajli英国拉夫堡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商务、战略与创新系主任 oMarkusTaube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及高级研究院院长,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教授 oMinaTajvidi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商业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o罗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外方专家 oFelixCreutzig教授柏林工业大学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交通工作小组负责人,可持续性经济学主席 oKeywanRiahi教授,IIASA项目主任兼首席研究学者 o梁国勇博士联合国资深经济学家 oLeilaNiamir博士,IIASA变革性制度和社会解决方案研究小组研究学者 oPhillipMisselwitz教授,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研究所前主任兼生活环境部门主席;柏林UrbanCatalystGmbH合伙人。 oAliceSchröder,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可持续发展空间和环境评价科科长 oAnnaEckenweber,Urbanizers咨询公司顾问;数字区域与城市发展专家 oMarieNeumüllers,Urbanizers咨询公司创建合伙人,社会和智慧城市发展专家 oJan-PeterGlock,德国联邦环境署(UBA),项目经理,政策顾问和移动性研究员 oKatjaBecken,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循环经济、建筑和生产专家 oDanielHausmann气候、能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领域战略与业务发展经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 oJosefineHintz,默卡托全球公域与气候变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oTommasoPiseddu,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总部,社会过渡部门研究员 支持专家:中方专家 oChirantanChatterjee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创新经济学终身教授 外方专家 oRobertWagner博士,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专家,UBA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项目管理团队: 中方团队 o沈明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o王冠一南开大学国际组织任职服务办公室主任 o景然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管理人员 o张霖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管理人员 o张涵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管理人员 o刘畅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管理人员 外方团队 oJan-HendrikEisenbart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三期顾问 o代敏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三期项目经理 oNielsThevs博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三期项目主任 *本项目组长和成员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工作。本报告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参与此项专题政策研究团队专家个人立场,不代表其所在组织和国合会的观点和意见。 执行摘要 一、研究意义 现代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是经济和科技活动的空间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会产生包括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在内的诸多社会和生态问题。面对气候变化和频发自然灾害,如何通过数字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和杭州等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型城市。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对资源、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增加,并产 生了负面的环境影响。城市的发展对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至关重要。目前,全球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全球将有6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及城市地区。如今,仅占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却产生了50%的垃圾,贡献了60-80%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消耗了75%的资源,其中仅建筑业就消耗了全球开采资源的40-50%。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逻辑起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数字和绿色协同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城市转型为数字和绿色技术发展提供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数字和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在数字绿色转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成果显著。2005年出台的数字城市管理政策,以及随后的2014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推动了中国的智慧城市的进程。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已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有副省级城市、95%以上的地级市和50%以上的县级市都已正式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这些措施发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减少拥堵和排放、提高了城市效率。 虽然中国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的数字绿色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向净零城市的转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立起来,尤其是把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只讲绿色发展不讲经济增长;又如缺乏数字和绿色协同发展思路,过于强调数字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轻视甚至忽视绿色创新。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可持续的智慧城市”概念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范式。 二、研究重点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专题政策研究“数字绿色双转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中国城市层面数字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整体融合。该研究旨在通过将尖端的数字技术与成熟的可持续实践相结合,为建设可持续的智慧城市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建议。 课题从复杂技术经济社会系统的视角,研究数字绿色双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趋势。重点从理论层面解释在气候变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数字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如何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先后调研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光伏产业园、北京亦庄自动驾驶中心、维也纳智慧城市建设、赫尔辛基智能社区建设等项目,总结和概括全球重点城市数字绿色双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实践和经验。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球城市比较,总结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值得复制推广的做法,为中国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准和最佳实践,增强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潜力。 基于联合国的定义,研究倡导对可持续的智慧城市的全面理解。可持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改善城市运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协调发 展。研究探讨了数字和绿色双转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社区、企业、研究机构、居民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协同的综合方式有效推进数字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报告具体阐述了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域,包括利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改进城市经济、能源系统和产业就业结构,促进公民参与,发展以人为本的、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城市规划,设计紧凑、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健全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并关注性别、年龄等领域的政策。 在结论部分,报告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包括改善数据和人工智能治理、加强绿色能源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城市规划、推动社会包容、建立知识生产与共享机制及完善可持续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这些建议建立在“城市大脑”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优化城市管理,在中国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向可持续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最终强调,数字绿色双转型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至关重要,并且为全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模版。 三、关键政策建议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的发展仍处于两条不同的轨道上。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吸纳可持续发展因素,提供智能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进关键技术的创新,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协同发展。本报告为推动中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关键的政策杠杆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包括:1)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2)绿色能源和工业基础设施;3)智慧与可持续的城市规划;4)社会参与和包容性;5)知识生成和获取;6)监测和学习。总体而言,这些具体的行动领域遵循了三个总体战略,我们将其定义为关键政策建议,包括: 1.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智慧城市”战略 中国城市需将“可持续智慧城市”理念作为下一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范式。为此,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可持续智慧城市委员会,并将可持续性理念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涵盖环境层面(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中心能耗、环境污染、电子废弃物等)、社会层面(如性别平等、隐私保护、数字弱势群体等)以及治理层面(科学决策、公众参与、透明度等)。需要将可持续性因素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例如数字能力建设投资、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和管理数据资源等。积极促进公民和组织的参与,加强社会网络和地方社区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 2.加快城市数字能力构建,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可持续智慧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数字能力的建设,也要考虑智慧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提供。城市数字能力包括信息与传播技术基础设施(硬件、软件)、信息与传播技术服务、城市人工智能系统 (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等方面;而智慧与可持续解决方案则包括数字孪生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工业园区等一般应用场景,解决地方特色城市问题和痛点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各类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提升可持续解决方案的数字能力既需要技术赋能,也需要制度创新。 3.推动数字和绿色创新融合关键技术的突破 数字和绿色创新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和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快速的流程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的战略性使用以加强城市空间的弹性。进一步完善国家和部门创新体系,开发和部署促进数字-绿色创新相融合的关键技术。 具体的行动领域包括: 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以人为本的战略对于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城市需要优先重视人工智能和数据治理的伦理使用,确保算法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具有透明度,并符合公众利益。需要改进数据管理系统,并减轻数字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绿色能源与工业基础设施:城市需要将金融投资引向绿色技术和数字服务,以促进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发展,治理政策还需要支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智慧与可持续城市规划:城市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城市大脑”技术来模拟和预测城市规划决策对环境的影响。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交通、建筑和气候适应,引导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并减少环境破坏。环境可持续城市的设计需要使用智能化技术,以实现未来城市发展愿景。 社会参与和包容性:提供绿色和数字技术培训计划,使公民了解可持续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