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监管概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能力的迭代,人工智能(AI)技术进入黄金发展期。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监管。欧盟于2021年12月发布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经过严格评估和认证。美国各州也在推动相关立法,如加州等17个州启动立法进程。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的ChatGPT引发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监管需求。
中国监管动向
2023年4月,中国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开发及应用。该征求意见稿规定,凡是面向中国境内公众提供服务的产品,无论其研发地或使用地,均需符合相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
定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ChatGPT、Bard、Midjourney等软件均被纳入监管范围。
-
适用范围:凡是在中国境内提供服务的产品,无论提供者是国内还是国外主体,均需遵守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公众”的定义相对宽松,可能存在界定模糊的问题。
-
合规要求:
- 数据安全:要求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和利用隐私和商业秘密。
- 内容合规:生成的内容需真实、准确、客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生成虚假信息。
- 知识产权保护: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侵权。
-
责任主体:提供者需承担内容生产者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责任。但实际角色和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
具体义务:
- 算法评估和备案:遵循相关安全评估和算法备案规定。
- 人工标注:增加元数据以提高可解释性和可控制性。
- 标识义务:在生成内容明显位置进行显著标识。
- 实名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可靠。
- 防沉迷设置:保护未成年人。
- 用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用户投诉。
- 服务稳定性:确保产品稳定运行。
- 模型优化:优化模型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 科学引导用户: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
结论
中国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视。尽管法规内容详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普华永道将继续关注后续正式法规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