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胁迫与碎片化理论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美国频繁使用制裁和经济胁迫,以及大规模的技术变革,促使各国重新评估其经济安全和全球一体化政策。各国担心其经济可能过度依赖于由霸权国家(如美国或中国)控制的关键输入、技术或金融服务,从而在这些领域面临被施加不利影响的风险。因此,各国政府正采取反胁迫政策,试图减轻外部影响力。例如,欧盟制定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旨在应对“经济依赖武器化”或“经济胁迫”的风险。
理论框架
传统上,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带来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收益被视为促进全球经济整合的重要因素。然而,本文指出,这些机制同样增加了霸权国家对其他国家经济施加影响的能力。具体来说,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使得其他关系变得相对无用,从而使得各国更容易受到霸权国家的影响。较小的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反胁迫政策来抵御这种压力,即通过调整其经济结构,使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具韧性。这种政策在提升贸易收益与经济安全之间存在权衡。
主要发现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部门间投入产出联系的世界经济模型,该模型允许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关键点在于,即使在没有直接立法控制的情况下,霸权国家仍可通过威胁停止或改变向其他国家提供关键资源,来诱导后者采取成本高昂的行动,从而获得权力。这些行动包括支付给霸权国家的资金转移、对货物和服务的关税或数量限制,以及政治让步。霸权国家的权力受限于参与约束,即合规成本不应超过失去与霸权网络接触的成本。
分析结果
各国政府在制定国内政策时会考虑其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私人行为者的反应以及霸权国家提出的威胁和要求的变化。例如,一国政府可以限制其企业购买霸权国家的产品,或者提供补贴以鼓励使用国内(或国外)替代品。各国政府的政策不仅通过改变私人行为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改变霸权国家提出的威胁和要求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各国政府在追求经济安全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碎片化,从而破坏贸易和金融整合带来的巨大收益。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碎片化诅咒循环”模型:每个国家从全球一体化系统中脱离,会使系统对其他参与者吸引力下降,增加其他国家也选择脱离的动力。最终,这种碎片化会导致效率损失,因为各国过度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
本文深入探讨了经济胁迫和全球经济碎片化的理论机制,并通过模型分析展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及其对全球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