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金融为主要抓手, Ω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中银调研》●《宏观观察》●《银行业观察》●《国际金融评论》●《国别/地区观察》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应对内外部挑战、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必然要求中国金融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的方向演进。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涉及金融体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等多方面。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围绕新质生产力建设要求,在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授信流程、定制化金融产品、科技金融生态打造等做了诸多新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绩。未来,银行科技金融需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规律,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展现新作为、做出新突破,重点从顶层设计、产品创新、风控机制、专营机构、投贷联动业务发展、生态圈打造等多个方面加快发展,更好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作者:陈卫东中国银行研究院李佩珈中国银行研究院电话:010–6659 4312 签发人:陈卫东联系人:刘佩忠电话:010–6659 6623 *对外公开**全辖传阅***内参材料 以科技金融为主要抓手,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应对内外部挑战、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必然要求中国金融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的方向演进。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涉及金融体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产品等多方面。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围绕新质生产力建设要求,在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授信流程、定制化金融产品、科技金融生态打造等做了诸多新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绩。未来,银行科技金融需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规律,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展现新作为、做出新突破,重点从顶层设计、产品创新、风控机制、专营机构、投贷联动业务发展、生态圈打造等多个方面加快发展,更好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一、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新探索 全球经济发展史表明,生产力的高低是决定社会变迁、政治变革、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高低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石,代表着战略方向,指引着产业未来,对金融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2024年科技金融政策最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战略提出后,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各界都在积极行动、加快落实。2024年以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新国九条”和《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人民银行围绕提高信贷资金质效,出台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再贷款政策;证监会出台《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等政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关于银 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表1)。这些措施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银行视角看,尤其要特别关注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新机遇。2018年及之前,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的方式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通过境外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间接投资于内地权益市场,通过设立各类产业基金的方式是其进行运作。二是通过募集理财资金方式间接投资工商企业股权。三是加大与外部各类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例如,通过发放认股权贷款、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2018年以来,监管当局不断放宽银行参与股权投资的限制。原银保监会印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开启了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新探索。 不过,此阶段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主要从事的银行债权转股权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投资。2021年,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才真正放宽,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鼓励AIC在业务范围内,在上海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业务。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1月末,五大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简称AIC)作为普通合伙人LP,已累计认缴出资股权投资基金超过2900亿元,合计投资基金超过180只,逐渐成为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出资人。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是对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进一步放落地。根据此次新政策,五大行股权投资业务试点城市由上海扩大到18个城市,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也将放宽,考核机制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等,这对推动相关业务发展无疑将带来重大机遇。2024年6月末,5大行AIC总资产规模约为5191亿元,保守估计全年总资产规模约为8000亿,按照表内投资占比由原来的 4%提高到10%的新规,预计新增股权投资规模将由2023年末的207亿元增加至800亿元,年度新增股权投资规模接近600亿元(表2)。 (二)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探索 商业银行围绕打造科技金融专门队伍、专门产品、专门政策、专门机构、专门考评、专门流程“六专”机制,加大科技金融资源投入,形成了一些共同作法。组织机构方面。当前,越来越多银行重视成立专门科技金融组织,强化对科技金融的直接对接。例如,2024年1月,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设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发布科技金融“春苗行动”方案,目前形成总行、分行、支行、网点四级联动的专业服务体系。中国银行早在2022年就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合作,共同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2024年4月,又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将在24个省市同步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农业银行则构建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创金融事业部或专职团队—科技专营支行”的三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1月,已设立19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招商银行通过在总行层面成立科技金融领导小组、设立科技支行等,首批确定了6家重点分行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并先后设立15家科技支行。浦发硅谷银行是国内首家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2024年8月又将其变更为上海科创银行有限公司,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持股比例为100%(表3)。总的来看,“总部+区域科创中心+科技支行”的专业组织架构在大型银行普遍建立。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23年披露的数据,我国已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1000家。 科技金融专属产品方面,各家银行根据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投入、成长快”的融资特征,开辟金融服务专属绿色通道。中国银行发挥多元化、国际化优势,探索“贷款+直接投资”“商行+多元化金融”“融资+融智”的业务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的金融解决方案,形成了包括十大场景、54个产品科技金融综合产品谱系。建设银行则聚焦企业创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融资需求,形成“科技云贷”“善科贷”“善新贷”“科技易贷”“科技创业贷款”“科技研发贷款”“科技转化贷款”等满足科技企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 融资需求。例如,“科技云贷”主要针对小型企业,“善新贷”主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易贷”主要服务中型科技型企业。 科技企业专属评价体系方面,针对科型企业技术密集、知识产权丰富、专业性强等特点,各家银行纷纷探索构建科技企业专属评价体系,以破解科技企业缺抵押、缺担保的融资痛点。例如,兴业银行从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对绿色低碳技术企业进行量化评估,在客户准入、授权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建设银行注重构建“科技创新表”和打造基于“技术流”科创评价体系,从专利含金量、技术转化能力、研发投入的稳定性和强度等多个维度,评价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进行差异化增信支持。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专利权质押方式向掌握了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的某企业发放贷款1.4亿元,用于 支持其CCU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支持方面,越来越多银行重视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加大企业支持。相比债务融资,股权投资具有投入规模大、不需要企业定期支付利息或本金等特点,与科技企业成长特点更相适应。近年来,越来越多银行重视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加大企业股权支持。2024年,商业银行参与设立产业基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24年5月,工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六大行首次共同参与集成电路国家大基金投资,合计出资1140亿元,占整个基金规模的比重为33.14%;2024年8月,中国银行设立目标总规模300亿的科创母基金,工银投资设立工融金投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新疆工融双碳股权投资基金、国能工融强链股权投资基金,截至8月末,工银投资已成为8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体。 科技金融生态打造方面,各家银行非常重视强化与内外部机构的合作,以实现对科技企业的精准对接和风险的有效分担。例如,中国银行注重科技生态圈打造。2024年9月,推出“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旨在打造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汇聚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龙头、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科创生态圈,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南京和苏州等11个地区陆续开展系列探索,未来扩大覆盖至18个科技创新活跃城市。建设银行注重打造以“创业者港湾”为载体的科技型企业综合服务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早发现、早培育、早转化,目前已覆盖26家分行,为3.8万家入湾企业提供超过550亿元信贷支持。 (三)主要成就 总的来看,银行业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1万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近1倍,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数已达到26.17万家,相比2023年末的21.2万家进一步提高;获贷率为46.8%,相比2021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则从2021年的10.19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二季度末的16.02万亿元,获贷率则从2022年的53.4%增加至55.6%。截至2024年8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09万亿元,同比增 长21.2%(图1);“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上市银行科技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24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较高,分别为2.63万亿元和2.1万亿元,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 款1.8万亿元,中国银行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除了国有大行外,股份制也积极行动,截至2024年6月末,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5829.97亿元、5500亿元和4330.89亿元(表4)。 四、商业银行支持科技企业的主要困难 一是银行与资本市场联动不足。目前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局限于银行体系。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形成金融对科技发展的全周期、全流程、全场景资金支持,需要强化信贷和资本、保险等市场体系的相互联动。2023年,我国直接融资(股票加债券)占整个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仅为10.1%,远低于2016年高点时期的24%,特别是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比更是仅为3.67%。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不利于科技型企业获取长期资本支持,同时也是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建设起步晚,“新兴+转轨”特征明显,资本市场容易出现波动。其他各类直接融资支持有限。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例,截至2023年,我国共设立2086只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12.19万亿元,已认缴规模约7.13万亿元,国有资金已成为我国创投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总的来看,还存在着资金分散、投向重复、项目落地率不高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