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日慈公益基金会]:2024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 - 发现报告

2024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

2024MappingReportofChildren'sMental HealthProgramsintheThirdSector 出品方: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 资助方: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 联合发起方: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总策划:张真 执行负责人:李全笑雨 报告作者:李全笑雨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研发培训高级官员,乘赖大学心理学硕士张真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博士候选人邵立煌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主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政策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周正日悉心智素养研究院合作研究员,德克产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研究生杨欣馨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研究助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学士付琳资日慈公益基金会学术顾问,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博士候选人吴昊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研究助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访谈人员:张真、李全笑雨、邵立煌、尹丽芹、吴昊、杨欣蓉、邹晓南、邱干月 审阅专家:吴帜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徐群霞北京市浩瑞恩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姚灏心声公益创始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师张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 设计排版:杨惠芸 版次:2024年7月第一版联系方式: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南路39号10楼1414室上海市松江区茸阳路98号电子邮箱: riciplus@ricifoundation.com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需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贡献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摘要 2021年,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聚焦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发布了儿童心理议题下的第一份扫描报告。该报告为议题行动者提供了可参考的项目模式和经验,也为对议题感兴趣或已在资助相关项目的资助方提供了项目信息,打破了资助方与行动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了领域内的合作与协作。 期探索阶段,且项目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于扫描结果,结合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发展趋势,报告也对议题发展提出深入反思与前瞻性展望。 调研团队: 本次扫描中的机构及项目访谈由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的全职团队(张真、邵立煌、李全笑雨)、研究助理(杨欣馨、吴吴、尹丽芹、邹晓南、邱于月)完成。国家及地方层面政策检索由全笑南、日慈研究助理吴吴和胡鑫完成。报告撰写由李笑雨、张真、邵立煌、周正、杨欣蓉、付琳资和吴吴共同完成。期间得到了吴帆、徐群霞、姚灏和张豹四位儿童心理健康领城专家的审阅反馈。 为了帮助领域内行动者、资助者及公众更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健康议题,推动各方共同探索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更多可能,今年,我们将扫描范围扩展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更全面系统地梳理行业现状、广法汇集同行宝贵经验,并形成一份全新的扫猫报告一一《2024儿董心理货康公益项目扫描报告》 本次扫描共纳入来自59家机构的62个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并对其中44个项目进行了深度访谈;为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方面政策发展趋势共检索到与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国家层面政策文件67项、各省市(不含港溪合地区)政策文件共536项, 于本次调研与报告撰工作面临时间紧道、任务紧中的挑战,加之周研团队能力亦有局限,报告中难免存在不尽完需之处。我们诚邀请各位读者,若您在阅读本报告或查阅其中的项目信息时发现遗漏、需更正的内容或有任何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riciplus@ricifoundation.com, 扫描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中新成立项目占比高,主要针对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点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儿量群体。项目多为预防促进类,康复类项目较为缺乏;多聚焦于影响儿童自身层面的保护性因索来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如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或心理弹性),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层面保护性因素介入的项目相对较少。另外,通过研究关注心理风险较高的儿章群体的项目,如流动儿章、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我们发现相关组织在心理健康服务层面大多仍处于卓 目录 第一章概念界定1 12 儿童心理健康议题背景 一、儿童1二、心理健康1三、儿童心理健康服务5四、小结6 二、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政策20 第二章调研方法8 第四章28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扫描 一、文献研究二、问卷调查9三、深度访谈6四、政策检索10 一、纳入扫描项目概况29二、项目分布图谱一一基于服务场景34&于预元素三、受访项目具体呈现一一基于心理36健康干预类型与生态系统理论四、高风险儿童群体61 致谢77 第五章68反思与展望 附录一:与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国家78层面政策文件扫描结果 一、项目对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回应69二、项目对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政策的回应69三、现有项目情况70四、挑战与所需支持74 附录二:纳入扫描项目名单及项目简介82基于服务场景的分类 附录三:参与调研公益机构名录96 附录四:资源清单98 参考文献100 第一章概念界定 一、儿童二、心理健康三、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四、小结 一、儿童 ·从法律角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将“未成年人”定义为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界定一致。《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牛津大辞典》载明,儿董是指未达到成年年龄标准的人,特别是指与作为其父母的特定他人有关系的未成年人。在不同的法规中,根据特定的斋要,可以对儿童这个词作出不同的理解(沃克,1998:155)。在上述界定中,“儿童”是一个法律概念,与“未成年人“的内涵相近,而两者均与成年的界定标准密切相关。通常,未成年人或儿董被认为处于身心发育的未成熟阶段。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特殊的发展需求,因而需要得到额外的关心和保护。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审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完成高中教育的年龄段通常在18罗左右。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个体在18岁之前仍在学校接受教育,并主要处于家庭的监护和抚养之下。18岁之后,他们逐渐独立并开始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综合考虑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现行法规和社会制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个体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这一议题上,儿董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明确界定”儿董”为18岁以下的群体,有助于我们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其心理健康的现状。鉴于此,我们可以结合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系统地梳理和讨论如何从不同的路径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儿重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儿重”,以符合国际上对未成年人年龄的通常界定。 从个体身心发展、法律层面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将18岁作为年龄划分的界限具有其合理性: 二、心理健康 ,从身心发展的角度,个体在18岁前通常仍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期;到18罗岁,男女的神经、骨骼略肌肉、生殖等系统才普通发育成熟。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到18岁这一平均年龄,个体在心智方面发育基本成然,例如拥有了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经历了身份危机并基本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Labouvie-Vief&Diehl,1999)Rosenthaletal.,1981)。而在18岁前,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等仍然处在发展中,且可望性较强。 在日慈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发布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和《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扫描报告》中,我们均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本节,我们将基于既有的两篇扫描报告,进一步喇述我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 1.心理健康定义的发展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文被译为“精神健康”。在本报告中,我们主要采用“心理健康”一词,仅在涉及特定文件、组织/机构时保留“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等不同的提法。 在早期,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多偏向狭义,普遍认为心理健康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即“消极地保持心理的正常状态”(季蔚,2003)。基于这种理解,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随着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兴起,如“去机构化”的思考,逐认识到个体的正常发展和积极成长同样值得关注(Mander-scheidetal.2010)。由此,人们开始尝试更加全面地理解心理健康,不再仅仅局限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更加关注个体的发展潜力和能力提升。 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功能”(Keyes,2002,P.210)。其中,积极的情感包括积极情踏、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良好的心理功能涉及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自标、环境掌控、自主性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六个维度;社会功能则包括社会一致性、社会实现、社会融合、社会接受和社会贡献五个维度(Keyes,2002)。 2.当前多种界定举例 在这种状态里,人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实现自己的能力,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工作,并且能够为社会作出责献”(WHO,2022)。 此外,一些具体能力建设相关的概念和框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健康。例如: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原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基于心理学界有关非智力因素研究提出的社会情感学习框架(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SEL的先行者一一美国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联盟(Collaborativefor感学习界定为“儿董和成人获取并应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发展健全的人格,理解情感并实现个人与集体目标、感受和表达对他人的同情、建立和保持支持性的关系以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的过程”,并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如,有学者将个体 ,心理弹性(Resilience) 心理弹性,又称为心理韧性、抗逆力、复原力等,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简称APA)将其界定为个体成功适应困难或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经历的过程或结果(2024)。心理弹性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它不仅能够降低外部风险因索对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负面影响,也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风险实现心理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通常拥有更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遇到压力时也会更积极地向社会支持系统导求帮助、也会有更积极的情绪体验(刘伟伟等,2017)。同时,心理弹性也有助于减少围境对儿量所带来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刘文等,2019)。 在与领域内相关方的交流以及本次扫描报告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关于社会情感学习(5EL)和心理弹性的常见误解。例如,有人认为这些概念不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或者认为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或心理弹性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不强。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阐明这些误区,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3.儿童心理健康议题行动者都在关注什么 我们根据本次调研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访谈信息,对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其项目目标和模式中识别出关于心理健康理念的关键元素。我们进一步提取了关键词并统计了这些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将其可视化为词云图,旨在向读著展示当前儿董心理健康议题的行动者如何理解和关注这一领域。 将社会情感能力细分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定这五个方面的能力(CASEL,2020)。研究证实,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黄敬思,2020)。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基于学校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视为“最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之一”(2024)。 从词云图中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