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总结
The Landscape Analysis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The Landscape Analysis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青 年 心 理 健 康 服 务扫 描 报 告 The Landscape Analysis of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序 言 2021 年,日慈公益基金会(后简称“日慈”)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为公众提供了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全景式的介绍。这些年,日慈在服务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一直将乡村教师与大学生志愿者视作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也将乡村教师与大学生的福祉与成长视作我们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并逐步生发出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赋能的产品。 招募对心理健康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工具包、培训等赋能产品,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为其他大学生带领体验式学习活动,以此探索同伴支持(peer support)模式的可行性。除此以外,我们也计划在未来继续探索在中职领域的服务。 面对青年的需求与挑战,还需要各部门及不同领域的机构共同为之努力。为此,日慈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的慷慨支持下,对中国青年的心理健康及其服务现状开展调研。本报告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希望社会公众、资助方、公益同行和其他相关主体能够: 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忽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后果会延伸至成年中后期,不仅会影响青年人当下的身心健康,还限制了他们在成年后过上充实生活的机会。 同时,人们越来越看重青年积极发展(youth positive development)的重要性,不但希望能够减少青年的心理健康疾病与困扰,还希望能够增进青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心理健康素养,提高青年的幸福感,达到繁盛的心理状态。 了解青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关键概念,譬如将心理健康的概念从“没有疾病”拓展到“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功能”; 从“生理 - 心理 - 社会”的视角理解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面对青年群体的需要,日慈基于文献研究与过往的经验,于 2022 年 8月正式发起“心盛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赋能。心盛计划通过 从“预防、促进、干预与复元”的光谱以及“学校 - 个人 / 家庭 - 技术平台 - 社区”的维度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 了解我国教育系统、青年发展项目和青年心理健康直接服务的现状; 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理念与海外典型案例; 为青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与其他领域和部门的通力协作建立更好的共识基础。 本报告由日慈的全职团队、研究助理、志愿者以及外部专家共同完成。期间得到了周正、姚灏、钱月皎和郜宪达四位审阅专家分别从心理学、精神科与公共卫生、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所给出的反馈。访谈过程中,还得到了超过五十余名教师、学生以及心理、青年领域从业者的积极配合。在此代表调研团队对各位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报告的调研周期较短,调研团队的能力亦有局限性,我们在尽全力完善的同时仍然不可避免可能存在错漏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倘若有其他期待交流、补充的内容,也欢迎联系我们(riciplus@ricifoundation.com)。 目 录 第一章 第三章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现状12 1414151717181920(一)需求视角1. 心理疾病2. 压力(二)能力视角1. 社会适应能力2. 情感能力3. 心理健康素养(三)生活满意度 020406(一)青年(二)心理健康(三)青年心理健康服务 第二章 调研方法08 101011(一)文献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 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2 中国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40 42424445464747505455595959616567676870(一)教育系统1. 心理健康教育2. 心理健康监测3. 心理咨询4. 小结(二)直接服务:青年心理健康项目1. 社会工作类2. 同辈支持类3. 心理干预类4. 复元康复类5. 小结(三)间接服务:青年发展项目1. 青年发展项目与青年心理健康的关系2. 青年发展项目的服务路径3. 打通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四)中国港澳台地区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1. 香港青年协会2. 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3. 张老师基金会 252525252728282930(一)生理因素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二)心理因素1. 自我认同危机2. 心理弹性(三)社会因素1. 近端社会因素2. 远端社会因素(四)总结 第五章 理解青年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框架32 34(一)多伦温德模型(二)美国国家医学院精神障碍预防委员会心理健康干预分类(三)亚太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支持服务系统框架(四)其他393736 第七章 附录 海外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案例72 9697(一)受访学生及教师(二)受访机构及从业者 7478808486(一)基于学校的干预(二)基于个人 / 家庭的干预(三)基于技术平台的干预(四)基于社区的干预(五)海外项目的经验、反思和总结 附录二 访谈提纲99 99100101102(一)学生访谈提纲(二)心理教师访谈提纲(三)焦点小组访谈提纲(四)从业者访谈提纲 第八章 附录三 部分青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及实验室103 反思与展望90 附录四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109 92(一)从“需求 - 缺陷”到“预防 - 能力”的视角转换(二)多层次、多主体、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三)“心理”论述的优势与局限性9394 参考文献 第 一 章 概 念 界 定 若我们能从广义上理解“心理健康”,让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服务不再局限于医疗领域,便能够更好地通力协作,促进青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青年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 2025 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但对于何谓青年,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义。依据社会历史的具体情况与论述需要,不同领域及组织机构在谈及“青年”时有着不同的意涵。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年龄处于 15 岁至 24 岁范畴内的人群界定为青年。依据如下: 从身心发展来看,参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青春期发育的普遍规律,15 岁是青春期发育的顶峰期。而负责理性决策、计划控制等高级功能的前额叶发育则会持续至近 25 岁 (Huttenlocher & Dabholkar, 1997)。 拓展:不同的青年定义 从社会发展来看,学生在 15 岁时大多已经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青年仍在为承担其文化所要求的成年人角色和责任做准备。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学生直至 24 岁前后才正式进入职场,承担更多作为成年人的社会责任。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青年”的年龄范围在 14 周岁以上,28 周岁以下。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 2025 年)》,其中将“青年”界定为 14 ~ 35 岁之间的人群。 联合国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 15 岁与24 岁之间的人。该定义是在筹备国际青年年(1985)的背景下提出的(见 A/36/215),并 经 大 会 1981 年 第 36/28 号 决 议 认 可。 世界 卫 生 组 织(WHO)、 联 合 国 儿 童 基 金 会(UNICEF)和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也都把青年(youth)定义为“15 ~ 24 岁”。 对于青年年龄范畴的界定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他的组织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也可以根据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界定方式。 我们在承认青年年龄界定主观性的同时,也认为我们的界定有其重要性。当今社会,年轻人需要花费漫长时间的准备进入到成人世界。在很多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中,只是提及青春期(10 ~ 18 岁)与成年早期(18 ~ 25岁),没有给予“青年”这个过渡阶段足够的重视;而谈及“青年”时, 又定义得过于宽泛,同样不利于我们聚焦关怀的重点。从心理健康服务的角度,15 岁至 24 岁这个年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与挑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拓展:青少年与青年 阿内特将青少年期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从 10 岁到 14 岁;青少年晚期,从 15 岁到 18 岁;成年初显期,从 18 岁到 25 岁左右 ( 杰弗瑞·简森·阿内特 , 2021, p. 16)。青少年早期和青春期性发育的时间基本吻合,18 岁则是法律意义上“成年”的界限。“成年初显期”则是年轻人从青年迈向成人的准备阶段,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更加独立于父母,在做出更加稳定的人生选择前会探索各种生活的可能性”,但尚未进入到文化所定义的“成年角色”中。因此,他认为“成年初显期”也应当包含在青少年的范畴之中;同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期待年轻人进入成年期并承担成年人责任(如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年龄为 25 岁左右,便以此作为“成年初显期”的下限 。 在过往的研究中,青少年一般指 12 岁前后至 18 岁前后的人群。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将青少年界定为 12 ~ 18 岁。在界定青春期时,更多从生理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性生理发育启动和基本成熟的时间作为青春期的起止时间,大约在 10 ~ 15 岁。 但在近期的研究中,纳入了社会与文化因素,据此扩展了青少年的年龄范畴。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从发育期开始到接近成年状态之间的生命阶段,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在为承担其文化所要求的成年人角色和责任做准备。”( 杰弗瑞·简森·阿内特 , 2021, p. 3)。阿内特认为,在界定“青少年”的范围时要考虑发育期生理变化的时间,也需要考虑社会文化中对“成人”角色的理解。 (二)心理健康 拓展: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被译为“精神健康”。在本报告中,我们主要采用“心理健康”一词,仅在涉及特定文件、组织机构时保留“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等不同的提法。综合不同组织、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发现,早期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多偏向狭义,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但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扩展了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制定了七条标准: 智能良好: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健康”定义为“精神健全,能够适当应对生活中的许多压力,实现自身潜力,妥善学习和工作,并且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WHO, 2022)。2017 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原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 22 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 号)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人际关系和谐。 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除此之外,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心理健康。Corey Keyes 将个体达到的心理健康的状态定义为“心盛”(flourishing),即“拥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功能”(Keyes, 2002, p. 210)。其中,积极的情感包括积极情绪、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