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围绕“四新”主攻“四化” 研究工程系列成果之十二 全国“两山”转化指数研究报告 (2022—2023年)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2024年8月 前言 2024年8月15日是全国第二个生态日,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正式 提出“两山”理论的第19个年份。值此之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全国“两山”转化指数研究报告(2022~2023年)》课题研究成果,旨在总结“两山”转化的重要成效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以此展望未来,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创造出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山”转化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和经验做法。具体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纳入政府考核,如海南省印发《生态产品总值 (GEP)核算技术规范(试行)》;二是创新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如青海海南州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减缓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速度,湖北荆州市大北湖探索“人放天养”生态鱼全产业链价值实现路径,贵州乌当区探索“大数据+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路径;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破解生态产业融资难问题,如江西抚州、福建长汀探索“古屋 贷”“益林贷”等新型金融产品;四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高生态产品溢价价值,如浙江丽水市打造“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两山”转化实践,但是对于总体转化实践的成效及区域差异的评估测算尚不明晰。因此,开展全国“两山”转化指数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系统评估各地“两山”转化效果和判别存在的问题,为推广成功经验、制定精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报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明了“两山”理念的核心内涵和重要性,构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指数测度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出各地“两山”转化的主要成效和区域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报告内容共包含七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该章阐述了“两山”转化的背景及其在当前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开展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核心理念与理论内涵。该章详细阐述了“两山”理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包括不同阶段的认识和主要内容,为后续的评价体系建设和转化指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该章构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指标设计的思路、筛选原则,以及数据来源; 第四章:“两山”转化指数测度设计。该章介绍了如何通过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等方法来测算和评估“两山”转化的实际效果,包括耦合度模型和转化模型的设计; 第五章:“两山”转化测度结果分析。基于前述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该章对全国、省域层面及其子系统的转化指数进行分析,全面揭示 不同地区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中的差异和共性; 第六章:重点发展区域“两山”转化指数分析。该章特别关注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等重点发展区域的“两山”转化情况,对这些区域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 第七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报告总结了当前全国“两山”转化成效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绿水青山更好地向金山银山转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研究报告以绿水青山系统中的要素转化为关键点,深入分析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紧密把握金山银山系统中的绿色财富源头这一核心,全面系统测算全国“两山”转化指数,旨在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报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告从“两山”理念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内涵出发,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框架;二是构建符合“两山”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报告设计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评价指标体系,覆盖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多个维度。指标的选取不仅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也充分考虑指标的“两山”代表性,对于代表性不强或数据难以获取的指标经过论证及时替代或者删除;三是设计较为合理的指数测度方法。报告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模糊层次分析法(AHP)、客观赋权熵值法和多目标决策法等评价方法,分别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形成一个综合权重,以此来计算“两山”转化指数;四是实施多维度多层次的“两山”转化指数分析。报告不仅从全国层面分析“两山”转化的状况,还 深入到省域层面和子系统层面进行细致地分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两山”转化指数测度是一项探索性工程,涉及面广泛,数据处理复杂,目前尚无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在实际研究测度过程中,由于部分指标数据的不可获取性、指标表征的不充分性以及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等原因,报告的研究结果与发展实际难免会存在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报告的结论应视为一个动态参考,需要随着数据的完善和方法的改进不断修正和优化。未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聚焦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努力完善测度方法,提升“两山”转化研究的精确性,以期更准确地反映“两山”转化的真实状况,为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做出智库贡献。 不足之处,恳请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贵州生态文明研究院 2024年8月15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4- 二、“两山”转化核心理念和理论内涵..................................................-5- (一)核心理念.......................................................................................-5- (二)理论内涵.......................................................................................-6- 1.阶段性认识........................................................................................-6- 2.主要内容............................................................................................-8- 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9-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9- (二)评价体系指标筛选原则............................................................-11- 1.科学性与系统性..............................................................................-11- 2.可操作性..........................................................................................-11- 3.代表性与层次性..............................................................................-11- 4.正负向指标结合..............................................................................-11- 5.动态性..............................................................................................-12-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解释说明........................................-12-1.“绿水青山”评价指标体系.........................................................-12- 2.“金山银山”评价指标体系.........................................................-14- (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18- 四、“两山”转化指数测度设计............................................................-21- (一)“两山”指数测度方法............................................................-21- 1.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21- 2.指标权重确定..................................................................................-21- 3.“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指数测算.....................................-24- (二)“两山”转化指数模型设计....................................................-25- 1.“两山”耦合度模型.....................................................................-25- 2.“两山”转化模型.........................................................................-25- 五、“两山”转化测度结果分析............................................................-27- (一)“两山”转化指数分析............................................................-27- 1.全国总体层面分析.........................................................................-27- 2.省域层面分析..................................................................................-29- 3.“两山”转化空间格局分析.........................................................-34- (二)“绿水青山”指数分析............................................................-37- 1.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