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年度交通综述1 一、交通发展情况1 二、趋势与建议4 第二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6 一、总体情况6 二、航空枢纽6 三、航运枢纽8 四、铁路枢纽9 五、公路枢纽9 六、邮政快递10 第三章广州与湾区交通11 一、交通设施11 二、交通需求11 三、南沙对外交通13 四、东部中心对外交通14 第四章交通需求与供应15 一、人口与经济15 二、机动车发展16 三、交通需求特征16 四、交通基础设施17 五、交通与空间协同17 第五章道路空间利用20 一、进出口道路20 二、核心区对外交通20 三、核心区内部交通20 四、常发性拥堵点21 五、非机动化交通22 第六章公交都市建设23 一、总体情况23 二、地铁23 三、有轨电车24 四、常规公交24 五、出租车24 六、互联网租赁自行车25 七、水上巴士25 第七章综合交通治理26 一、交通安全26 二、交通数字化26 三、交通环境27 第八章重要交通研究28 附录2023年交通大事记31 第一章年度交通综述 一、交通发展情况 1、对外交通运输全面复苏 白云机场客货运输快速恢复。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为6317万人次,单一机场全国排名第1,恢复至2019年的86.1%。其中,国内旅客年吞吐量为5500万人 次,相比2019年增长0.6%;受国际环境影响,国际及地区旅客年吞吐量817万人次,为2019年的43.7%。货邮年吞吐量为203万吨,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2,相比2019年增长5.8%。 广州港货物运输保持“双增长”。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为2541万TEU,近 五年均位居全国第5(近两年全球第6),同比增长2.2%,大湾区中的深圳港、香港港同比分别减少0.5%和14%。货物年吞吐量为6.75亿吨,近五年均居全球第5,同比增长2.9%。 铁路客运迅速增长,高铁直连粤东。白云站、广汕高铁等重大铁路设施建成 运营,广州铁路旅客年发送量为1.28亿人次,同比增长93%,恢复至2019年的 89%,“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广州南站旅客年发 送量91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建成通车,为城市“东进”注入新发展动能,实现与粤东地区高速直连,广州中心区至汕头中心区缩短至2小时;白云站开通运营,建设成为全国站城融合新标杆,实现京广高铁进入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广州市下辖十一区,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对本年报中将出现的一些主要地域名词解释如下: ◆广州市(全市):指十一区; ◆中心四区:指荔湾、越秀、天河和海珠四区; ◆中心六区:指荔湾、越秀、天河、海珠、白云和黄埔六区; ◆中心城区:指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全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面积约933平方公里; ◆核心区:指环城高速围合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湾区):本报告中仅包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肇庆、惠州、江门、中山9市的数据,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 中心城区,助力广州“老城提质”加速跑。铁路年货运量为2525万吨,连续四年保持正增长,相比2019年增长20%,位居超大城市前列。 2、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显著 与省内城市出行联系紧密。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衔接通道已建87条,与全省 20地级市城际日均出行量344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4%,占全省跨城出行总量的37%,是深圳的1.5倍。 湾区核心引擎城际出行交往密切。广州与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307万人次, 相比2019年增长6%,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44%,居湾区城市首位。其中,广佛两市间日均出行量185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5%,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27%,为深莞间的1.4倍,其中通勤出行占比四成,居全国第一;广莞、广深间日均出行量分别为49万人次和21万人次,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6%和7%, 广州与湾区东岸城市联动进一步加强。广州跨城通勤人口达到58万,同比增长 8.4%,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规模,其中广佛间跨城通勤人口达到36万人,其次广 莞间为9万人。 南沙、东部中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年度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南沙、增城、黄埔,三区的年度人口增速为4.3%,高于全市0.5%的增速,以及三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南沙与大湾区城市(含广州)日均出行量89.2万 人次,同比增长15%,东部中心与大湾区城市(含广州)日均出行量1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2%,南沙、东部中心的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3、交通支撑多中心空间格局 轨道支撑次中心发展。地铁7号线二期和5号线东延段开通运营,轨道交通 持续助力城市“东进”,并加强黄埔科学城、鱼珠地区与番禺大学城、长隆万博等次中心网络连通。同时,轨道交通支撑城市沿廊道集约型发展,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为37%,中心城区达到55.4%,人口岗位密度是非轨道覆盖建设用地地区的2.5倍,引导城市集约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二圈层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初见成效。第二圈层中心城区外围区(不含核 心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规模为779万,同比增长2.4%,相比2019年增长1%,而第一圈层核心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规模相比2019年减少2.3%。进出第二圈层 的通勤人口反超第一圈层,其通勤人口达到112万,相比2019年的99万增长 13%,而进出第一圈层的通勤人口为108万,相比2019年的105万仅增长2.8%。 交通空间组织效率维持较高水平。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8公里、平均通 勤时间38.6分钟,相比2019年增加0.2公里和减少1.9分钟,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占比79%,维持在较高水平;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占比13%,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北部、黄埔科学城、增城新塘等区域,需警惕极端通勤发展。 4、城市交通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趋势 绿色出行居全国前列。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含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比例75%,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其中骑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合计占比21%)持续增长。地铁通车里程653公里,日均客运量857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5%,日客流强度1.38万人次/公里。地铁在市民认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服务于工作日通勤出行,也是休闲文旅的重要工具,休息日客流总量全国第一。 电动自行车骑行量保持高位增长。电动自行车日均出行量685万人次,同比 增长14%,相比2019年增长72%。其中,中心城区电动自行车日均出行量339 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149%。平均出行距离4.4公里、平均出行时间21.4分 钟,“门到门”平均旅行速度12.3公里/小时(常规公交为11.3公里/小时),五公里以内出行优势明显,仍为继步行、小客车之外的第三大交通方式。 新能源车使用发展迅速。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4.3万辆,同比增加28万 辆,年度新能源车上牌量占比63%。新能源车渗透率(占机动车保有量比例)达到21.9%,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核心区道路通行新能源车占比39%,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使用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大多已新能源化。 核心区道路运作接近饱和。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22.8公里/小时,基 本降至2019年的22.5公里/小时水平。高峰小时承载的车辆周转量为288万车公里,路网饱和度为0.86,基本接近极限容量,若饱和度达到0.9,拥堵水平将急剧增长且道路运作极不稳定。 二、趋势与建议 1、加快推进战略性通道开工,优化铁路枢纽群分工,提升城市能级 广州铁路客流目的地近七成集中在广东、湖南两省,超过八成的高铁出行集中在广州南站,近四成高铁出行需“跨越大半个城市”,需进一步提升铁路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和旅客乘车便捷水平。一方面,在中国与东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州与贵州、云南等铁路联系初具规模,要加强广州与大西南地区的战略性通道建设,建议加快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开工建设,促进大湾区高标准接入沪昆高铁、泛亚铁路,更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适应就近乘车诉求,促进13座规划铁路客运站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支撑“三核四极”空间结构。 2、加快湾区一体化关键工程建设,强化东岸联结,高标准完善区域交通网 广州与湾区城市的跨城需求强烈、通勤频次高,其中广州与佛莞间跨城出行量占广州对外出行量的68%、跨城通勤人口占比达77%。然而,广州1小时通勤圈半径仅30-40公里(西至佛山禅城、东至穗莞交界处),覆盖的跨城通勤人口不到七成,如广州东部新塘与东莞北部麻涌中堂、广州老城区与佛山南海北部等跨城通勤已具有一定的往来规模,但缺乏便捷的连通。建议加快佛穗莞城际、莲花山过江通道和增莞番高速、惠肇高速、沉香大桥等关键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与东岸的联结。 3、明确交通发展政策导向,坚持公交优先,促进各类方式协同发展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对公共交通影响较大,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从2019年的61%下降至2023年的45%。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应坚定不移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确保各类交通方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满足市民个性化和多样化出行选择需要。建议给予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财税扶持优先政策,进一步研究路权划分,将有限道路空间资源优先向步行、地面公交、骑行等方式倾斜,提高绿色出行空间保障。 4、紧扣人的美好出行需要,不断提升交通空间品质,提供更愉悦出行体验城市是“人”的城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品质有了更 高的要求,交通不仅要“走的通”,更要“走得好”。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民活动的主要载体,尤其要重视品质保障。建议:一是针对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以及外围“次差公路”、危旧桥梁等问题,从硬件设施和交通管理两方面入手制定对策方案,提高道路安全治理能力。二是推进实施一批道路品质提升项目,如大学城体育中心周边道路以及环市路、白云大道等,形成示范标杆向全市推广,营造更舒适的市民交往场所。 5、加强新技术应用场景研究,为解决交通难题提供新办法 新一代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交通技术日新月异,低空飞行、自动驾驶、地下物流等新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交通主流,并可能成为重构交通系统的重要动力源泉。建议:一是加快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交通规划决策能力。二是用好新技术,积极发展自动驾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系统通行能力。三是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推进地下交通与快递业资源共享,盘活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四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加强低空起降点选址、用地和空域保障,为广州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探索一条“飞翔之路”。 第二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一、总体情况 2023年广州旅客运输快速恢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对外运输方式完成 客运量3.0亿人次,日均客运量83万人次,同比增长76.3%;货物运输稳步增 长,完成货运量9.3亿吨,日均货运量254万吨,同比增长2.6%。 表2-12023年各运输部门完成运量 运输部门 全年客运量(万人次) 同比增长 (%) 全年货物运输量(万吨) 同比增长 (%) 铁路 13093 95.2 2525 7.0 公路 7838 17.9 50516 3.4 水路 432 255.3 37317 0.9 民航 9108 139.7 133 21.1 管道 / / 2371 6.8 合计 30471 76.3 92862 2.6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二、航空枢纽 1、设施建设 白云机场已建成三条跑道和T1、T2两座航站楼,两座航站楼已实现贯 通,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在建第四第五跑道、T3航站楼及其综合交通中心。 交通集疏运系统已建成2条轨道(地铁三号线、广清城际-广州东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