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PREFACE 这是财新智库机构投资者系列 ESG课 题 报 告 的 第 二 部。2022 年,中 国ESG30 人论坛和南方基金共同发起这一系列课题报告时,即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 ESG 投资内嵌于中国的经济运行和金融投资体系,从而使 ESG 投资成为机构投资者切实可用并能够释放出可见价值的投资方法论,实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的投资价值以及产生积极的社会、环境影响三重目的,助力中国完成高质量增长的战略转型。2022 年发布的第一份报告《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以 ESG 投资创造可持续“共赢”》,系统性地梳理了 ESG投资的逻辑基础和理论框架,并引入了国内外代表性投资机构的可持续投资战略布局和管治架构,以及在 ESG主题投资、整合策略、影响力投资、积极股东等主要策略上的典型实践,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 ESG 投资,构建内部的管理体系和产品策略。今年这份报告,则聚焦在气候转型。 还是夏威夷触目惊心的山火,无不提醒人们,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理风险的真切性和应对这一挑战的迫切性。然而,无论是联合国还是 MSCI 等市场机构的追踪都显示,我们尚未行在与全球控温目标相一致的轨道上。许多金融投资机构亦尚未开展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尽管绿色减碳领域成为各国投资重点,但气候投资领域仍面临巨量资金缺口,而狭义的绿色金融只能覆盖一小部分领域。与此同时,随着俄乌战争后的能源市场波动和引发的资本市场反应、电力紧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调整等问题显现,这些问题又与特定的政治议题相结合,如在美国表现为“反 ESG”运动,这提醒我们,需要更全面、多维地看待和应对气候转型,才能管理和顺利推进这一过程。“先立后破”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双碳”目标的基本指导精神,这也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它们基于政策目标、科学分析、投资框架和机构定位,建立起应对气候转型的系统框架。 今年春夏,热浪再度席卷亚洲多地。而 2023 年,我们经历了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无论是席卷京津冀的特大暴雨洪涝, 故此,今年这份报告将机构投资者如何管理气候风险和机遇,尤其是应对 这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传统行业转型作为重点。报告从高碳行业的转型路径以及机遇与挑战分析入手,引入转型金融等可用的可持续投资工具。在此基础上,报告坚持将案例研究作为重要方法论,通过对石化、有色两个重点行业和代表性企业的针对性分析,进一步透视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风险、机遇以及关键问题。最后,报告回归机构投资者,通过引入国内外资产所有者、管理者的一线经验和思考,并邀请在这一领域有深厚积累和建树的专家学者分享洞见,为机构投资者应对以及政策监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寄语 当下,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涉及复杂的目标平衡、路径选择和资源分配。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帮助机构投资者更好地认识转型框架,了解转型实践,构建体系化的气候转型策略,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配置资金,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并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财新智库 绿色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旧动能的成功转换需要多元化的推动力量,金融机构亟需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助推器”的积极作用。本报告旨在对转型金融的路径和实践方法作出研究。我们相信,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资管机构通过持续开展尽责管理、丰富绿色和转型金融工具供给,有望为投资者创造和捕获资产从“棕色”到“绿色”转型过程中释放的投资价值,奋力谱写“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于 ESG 和气候变化这类新兴议题,我们坚信,“干中学”的价值无可取代。与此同时,只有继续完善碳市场、信息披露等建设,通过市场和政策的持续有效互动,才能建好方舟,将人类和我们的家园带往更美好的新世界。 ——南方基金 财新智库 目录CONTENTS 3.2 有色行业绿色转型风险与机遇3.2.1 工业金属——铝行业风险与机遇案例 1 丨云铝股份的铝行业绿色转型实践3.2.2 新能源金属风险与机遇3.2.2.1 锂业发展机遇与可持续性挑战3.2.2.2 新能源金属行业绿色转型实践案例案例 1 丨赣锋锂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案例 2 丨洛阳钼业如何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实践3.3 有色金属行业与可持续投资市场洞悉3.3.1 有色金属行业持仓复盘3.3.2 资管机构的风险与机遇4556 第一章 综述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高碳行业转型与资管行业应对05 1.1 应对气候变化、高碳行业转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1.2 高碳行业转型风险与机遇1.3 资管行业如何应对低碳转型1.3.1 高碳行业转型对资管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3.2 转型金融的逻辑1.3.3 国际国内转型金融框架和政策应对1.3.4 灵活运用转型金融、绿色金融、气候金融工具推动低碳发展1.3.5 机构投资者应对路径060712 第二章 行业篇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资管行业机遇及挑战21 第四章 资管篇资管机构如何管理高碳行业转型风险和机遇59 4.1 全球气候投资概述4.2 主权财富基金的气候策略案例 1 丨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的气候行动4.3 资产管理机构如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案例 1 丨安联投资:迎向 ESG2.0 强调实质性影响力投资案例 2 丨南方基金:根植本土创造绿色转型价值案例 3 丨泰康资产:保险资管如何推动低碳转型606265 2.1 行业发展和碳排放现状2.2 行业政策2.3 石化行业碳减排路径:供给侧 + 消费侧2.4 转型挑战与机遇2.5 行业转型实践(调研 / 案例)案例 1 丨广东省大亚湾石化园区新建产能增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案例 2 丨中国海油的绿色转型与双碳战略实践案例 3 丨壳牌的能源转型战略调整2.6 金融投资机遇和挑战222326293137 第五章 总结及建议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 健全市场机制75 5.1 专访屠光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5.2 总结及建议7678 第三章 行业篇有色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资管行业机遇及挑战39 3.1 现状与路径40 CHAPTER 1综述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高碳行业转型与资管行业应对 文|梁昊中国 ESG30 人论坛专家、新加坡管理大学和美置业可持续发展讲席教授,金融学副教授,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联席主任孙永恒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应对气候变化、高碳行业转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1.1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过去五十年间地球经历了两千年以来最为迅速的气温增长。气候变化及其所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均做出了相应努力。国际层面,2015 年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采取措施,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 2 摄氏度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限制在 1.5 摄氏度内。当前,几乎所有国家均签署了《巴黎协定》,该协定的通过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达成共识。为响应《巴黎协定》目标,中国于 2020 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宣布将力争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我国陆续构建了“双碳 1+N”政策体系,稳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显示(Hartzmart 和 Shue [2023]),在美国,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量可以达到低碳排放公司排放量的 1700 倍,即便是考虑经企业营业收入标准化后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强度也可达到低碳排放公司碳排放强度的 260 倍;同时,高碳排放公司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也远高于低碳排放公司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达到后者的 160 倍。这些数据表明,高碳排放企业的减排潜力远高于低碳排放企业,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应当推动高碳排放行业进行低碳转型,进而降低其碳排放。 其次,推动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发展的有机结合,应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实现绿色经济的主要障碍,而高碳行业又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90% 来自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碳排放,其中的主要来源为电力行业(48%),其次为工业部门(36%),交通和建筑碳排放则分别占 8% 和 5%。因此,推动高碳行业转型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碳排放水平,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外部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包含大量高碳行业的工业,仍然占中国 GDP 比重的三分之一。高碳行业转型应遵循科学、合理、有序、公正的原则。首先,高碳行业的转型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步作为支撑。例如,降低碳排放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但二者都离不开相关能源技术及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其次,高碳行业的转型应当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展开,兼顾行业特点及地区禀赋。此外,高碳行业的转型也应当制定具体计划有序进行,由此能够给予企业明确的转型方向,也有助于政府对于企业的转型进程进行监督与指导。最后,高碳行业的转型应当确保公平,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关注企业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只有推动高碳行业科学、合理、有序、公正转型,才能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高碳行业转型风险与机遇 1.2.1 高碳行业转型的风险 1. 经济成本。高碳行业的转型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从整体经济来看,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在清洁能源、交通及工业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极大规模的投资。根据巴克莱银行的估算,从目前到 2050 年,绿色转型所需要的投资在 100 至500 万亿美元之间,预计每年约占全球 GDP 的 2% 至 8%。具体到行业层面,这一成本同样是巨大的。根据估计,为了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电力、交通运输及建筑行业所需的绿色投资规模分别高达 67.4 万亿元、37.4 万亿元和 22.3 万亿元(李雅婷和陈济 [2023])。 2. 技术挑战。低碳技术仍然是当前高碳行业转型的主要障碍。例如,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其当前仍然处于研发和示范的初级阶段。首先,应用该技术需要在装置安装、运营维护等方面投入高额的成本,因而极大地减少了该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此外,CCUS 技术的推广也面临着锁定风险。当前高碳排放行业的设备服役期尚且较短,因此淘汰现有设备,安装和运行 CCUS 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此外,当前CCUS 技术还存在能耗较高、存在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商业模式欠缺等各类问题,因此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 3. 政策风险。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会为企业转型带来风险。例如,环境信息披露对于量化和评估企业的低碳转型进程有重要作用,但相关信息仍然没有公认的披露标准,并且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仍然处于非强制披露状态。因此,若未来披露规则发生变化,外界对于企业环境影响的判断及对其低碳转型进程的评估可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此外,类似低碳城市建设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政策的出台也会使企业面临更强的监督。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政策存在更强的不确定性。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