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信期货]:供需双弱格局,价格承压下行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供需双弱格局,价格承压下行

2024-09-23贺维、翟正国国信期货浮***
供需双弱格局,价格承压下行

主要结论 国信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116号 分析师:贺维 从业资格号:F3071451投资咨询号:Z0011679 电话:0755-23510000-301706 邮箱:15098@guosen.com.cn 分析师助理:翟正国 从业资格号:F03132670 电话:021-55007766-305065 邮箱:zhaizhengguo@guosen.com.cn 本季度沥青价格及需求均呈现出明显的旺季不旺的特征,在供应端持续走弱、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叠加成本端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沥青价格出现较大回落。目前“金九”已然过半,市场仍未出现明显好转。 供应方面:三季度沥青装置月平均开工负荷率同比处于低位,环比继续下跌,供应压力相对有限。但市场暂无供应缺口,供应端仍不是市场的主导因素。 需求方面:三季度由于终端普遍面临资金紧缺的情况,加之贸易商垫资意愿较低,导致终端项目整体开工少,市场需求端旺季不旺的迹象愈发明显。 在即将到来的四季度,市场利好仍然有限,预计供需格局仍将弱势,价格上沥青追随成本端原油波动。 技术面:三季度沥青BU2411主力合约走势持续下跌,本季度跌幅达到15.66%。后续关注支撑情况。 风险因素:留意原油价格对美联储大幅降息的后续反馈。 国信期货沥青季报 沥青 供需双弱格局价格承压下行 2024年9月22日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本人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独立性申明: 一、行情回顾 原油价格是沥青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价格的波动会对沥青价格产生影响。当原油价格下滑时,会限制沥青价格,如近期成本端油价大幅下滑就对沥青价格产生了压力。纵观三季度沥青价格走势,其重心持续走弱,核心驱动在于成本端价格整体呈现下跌的行情走势,沥青生产成本下降,成本端价格重心下移,对价格有一定负反馈。加之三季度沥青刚性需求改善有限,沥青市场缺乏有效利好提振,需求端驱动不足。沥青BU2411主力合约走势持续下跌,最高触及3682元/吨,最低下探至2961元/吨,季度跌幅达到15.66%,9月10日更是创年内最大跌幅4.33%,主因为成本端油价大幅下跌,次因为沥青基本面偏宽松。图:沥青BU2411主力合约走势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国信期货 二、产业结构分析 1、供应方面分析 1.1本季度国内供应分析 今年炼油利润整体较差,尤其是没有原油配额的炼厂利润情况更差,叠加沥青刚性需求恢复仍然比较缓慢,沥青现货价格缺乏有效的上行动力。近期由于原油大幅下跌,沥青利润得以修复,若炼厂利润仅靠成本下移,短期内很难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市场对于沥青后市缺乏乐观预期,部分炼厂陆续停产或减产沥青,带动国内沥青装置开工负荷率出现下跌。目前全国重交沥青装置平均开工负荷率为25%左右,同比继续维持低位。 图:中国重交沥青产能利用率(元/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国信期货 随着装置开工率降至低位,供应端呈现缩减态势。今年7-8月份产量为395.93万吨,同比2023年下 降207.72万吨,沥青产量同比大幅度减少。在整体需求并无明显旺季特征的情况下,出货量环比减少对沥青现货市场的利好相对有限,未能推动沥青价格上涨。 道路建设是沥青的主要需求领域,在国内沥青总需求中的占比在75%左右。虽然9月道路施工较为集中,西北、东北地区将进入赶工时间段,但整体上步入四季度后,道路施工项目会减少。从这个趋势来看, 如果没有重大改变因素,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四季度初期供给端可能会延续这种供应低位的情况。 图:中国沥青月度社会库存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国信期货 1.2本季度库存情况分析 三季度,国内华东等地区需求好转,叠加区域内炼厂排产意愿偏低,炼厂限产转产较多,沥青产量环比下滑,消耗部分社会库存。根据钢联数据统计,预估样本企业社会库存为210万吨,比上月下跌25.92万吨。但总体来看,社会库存依然高位。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在三季度的一种动态平衡调整。四预计在终端需求仍然没有起色的前提下,社会库去库仍然缓慢。 图:沥青104家样本企业周度社会库存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国信期货 本季度,下游局部地区需求有所好转,叠加各区域炼厂供应紧缩,导致炼厂库存消耗。截至2024年9 月20日,国内沥青54家样本炼厂库存共计96万吨,同比-3.6万吨。 图:沥青54家样本企业周度厂内库存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国信期货 2、需求方面分析 “十四五”期间我国基建建设以提升公路养护、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和推进公路绿色发展为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公路建设投资难有增量,终端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存在,进而影响国内大部分终端施工进度。进入今年四季度,市场情绪偏空,投机需求仍较为谨慎,旺季需求整体表现弱于预期。一方面,沥青刚性需求仍受到终端资金较差的影响,有限的资金正流向各地区重点项目,不同项目沥青需求表现出现分化。其中,北方赶工需求好转,消费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南方多地受降雨等影响道路施工。9月份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给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安徽等地带来强降水,这些地区受台风天气影响,需求阶段性转弱。 图:中国沥青消费量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国信期货 此外结合当前数据来看,房地产很难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各方研报,预计2024年房地产仍偏悲观。建筑防水材料需求或将因此持续减弱,从而导致沥青需求继续继续下滑。 图:中国沥青消费量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国信期货 四季度沥青需求预计将继续走弱。一方面,资金面紧张依旧会制约项目开工,从而影响沥青需求的释放。其中,国庆节后,东北、西北需求进入尾声,市场刚需及投机性需求都可能走弱,将继续利空现货价格。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低迷会继续抑制沥青防水需求,这使得整体需求面临压力。房地产市场在四季度如果仍然保持低迷状态,对沥青的需求抑制作用明显。在建筑领域,沥青常用于屋顶防水等工程,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意味着新建房屋数量减少,房屋维修和改造工程也可能因市场环境而减少,进而使得对沥青防水方面的需求降低。 3、成本利润分析 沥青是原油加工后的产物,沥青的成本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原油价格的震荡使得沥青价格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在2024年,沥青行业连续出现利润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据卓创资讯测算,本季度沥青行业的利润情况有所改善,虽然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整体仍未摆脱亏损困境。近期山东沥青周度生产毛利为-477.05元/吨,环比下滑114.27元/吨。主要因为山东地区沥青价格小幅下跌,导致沥青生产利润走低。 图:山东沥青周度生产毛利 数据来源:WIND国信期货 3、沥青进口情况 一方面,国内贸易商偏好低价资源,部分低价进口资源量增加明显。另一方面,尽管国产沥青的加工工艺和水平已能达到国际标准,但在某些方面,如气味、延展性、光泽感,以及稳定性及抗老化性能等方面,中东沥青仍具有优势。因此,为了满足高标准建设需要,中国会进口一部分高质量的沥青。据Mysteel统计,2024年1-8月,沥青累计进口量为257.76万吨。本季度沥青月均进口30万吨左右,环比上季度有所下滑。展望四季度,进口增量仍将以国外低价资源为主,但由于国内沥青库存高位,加之终端需求难有起色,四季度西北等地区需求将进入淡季,预计沥青进口量增速将有所回落。 图:中国沥青进口量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国信期货 三、后市展望 供应角度看,预计沥青装置开工负荷仍低位震荡,生产端压力相对有限,对炼厂价格带来支撑,有利于炼厂及社会库存的去化,利好现货价格。 需求角度来看,在资金环境较差的情况下,需求改善幅度或受限,整体现货供需矛盾不大。虽然目前沥青市场处于传统的季节性施工旺季,但沥青需求表现出旺季不旺的特征,对沥青市场利好有限。随着淡季到来,需求仍有下降的空间。 成本方面,宏观降息背景下成本端偏利空,原油价格维持宽幅震荡的整体走势,成本端对沥青价格支撑不足。目前沥青生产效益已经较年内最差水平有所改善。 总之,从基本面供需情况看,四季度沥青下游消费依旧低迷,低供应对价格支撑相对较弱,加之原油预期向下,沥青价格反弹动力不足,中长期沥青仍将弱势运行。虽然目前沥青生产亏损,但是短期沥青价格对生产亏损的反馈不足,而对原油价格的变动方向及幅度反应更及时。第四季度,油价料将维持整理,继续影响沥青价格中枢维持低位波动。需求弱现实对沥青现货价格利空影响较为明显,沥青现货价格上行动力不足。四季度RU2410合约关注下方2900-3200元/吨附近的支撑情况。预计继续下跌空间或有限。 重要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由国信期货撰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布及分发研究报告的全部或部分给任何其他人士。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国信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国信期货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报告所引用信息和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国信期货力求报告内容、引用资料和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不对所引用资料和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仅代表报告撰写时的判断,仅供阅读者参考,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不得被视为任何业务的邀约邀请或推介,也不得视为诱发从事或不从事某项交易、买入或卖出任何金融产品的具体投资建议,也不保证对作出的任何判断不会发生变更。阅读者在阅读本研究报告后发生的投资所引致的任何后果,均不可归因于本研究报告,均与国信期货及分析师无关。 国信期货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