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产省政策视角:日本如何推动企业出海? 国联证券策略研究团队 2024年09月 证券研究报告 请务必阅读报告末页的重要声明 顶层设计:站在全局角度,通产省的政策脉络 出海支持:各维度、各部门的具体配套政策 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 目 录 第一部分 宏观背景:外需or内需?日本的选择与应对 为什么要关注出海?——中日或面临相似问题 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再度扩张图:对比来看,日本在经历几轮出海扩张后,当前OFDI占GDP比 收购占大头 例接近40%,显著高于中国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3 一、宏观背景:外需or内需?日本的选择与应对 宏观背景:整体经济增长中枢经历两次下移 图: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中枢经历两次下行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5 上世纪60-90年代日企出海背景: (1)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内外需均强,产品出口竞争力快速提升,为出海投资奠定基础。 (2)70年代,宏观经济经历了第一波降速,贸易摩擦加剧下出口形势不妙,政府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相关政策,企业出海开始起势,但中途受石油危机影响而暂时停滞。 (3)80年代,经济降速后企稳,内需受政策强刺激,出口受约束的形势未改变,出海替代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4)90年代,地产泡沫危机后经济第二波降速,内需疲弱、贸易顺差降至低点,出海增速也显著下降。 宏观背景:出海投资的几轮变迁 图: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海外直接投资变迁图:上世纪80年代,日本OFDI经历一波高增 资料来源: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6 贸易摩擦:随着美国对日逆差扩大,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图:美日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叠加产业结构转型,一批高附加值产业竞争力提升,美日贸易失衡加剧引发贸易摩擦 6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初现端倪; 7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伴随日本产业升级逐步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 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激烈,升级成贸易战。 资料来源:Wind,METI,国联证券研究所7 贸易摩擦:不同行业摩擦协定,以及日本的应对措施 图:随着贸易摩擦领域的扩大,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同时逐步向海外转移生产 资料来源:《日本学刊》,《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对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启示》,《日本通8 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 贸易摩擦:升级至制度层面,包括外汇和经济方面 图:制度方面,日本被动实行金融自由化和扩大自美进口,从而实现美国贸易获利的意图 资料来源:《日本学刊》,《20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对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启示》,《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1980-2000》,国联证券研究所 9 贸易摩擦:《广场协议》带来日元升值,利好出海、不利于出口 日元升值驱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兑美元快速升值,价格效应下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滑,出口金额大幅减少。企业在面对汇率升值推升成本压力、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时,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的新选择,85年 -90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日本汽车、化工、造船等诸多产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本、研发要素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维持日本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 图: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价格效应影响日本出口贸易增速 图:与此同时,日元升值利于日企海外投产,OFDI加速增长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10 内需刺激:内外需相继走弱,经济增长中枢下一台阶 内外需相继走弱,经济增长中枢下一台阶。战后日本通过“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经济高速增长,50-60年代日本的内外需均较为强劲。进入70年代,受环境污染、第一次石油危机等影响,日本经济增速迅速下滑、内需持续走弱。尤其是70年代后期,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出口持续受抑制,出口增长中枢明显下移。因此这个时期日本出现了内外需双弱的局面,反映到GDP增速从15%的中枢水平降至5%的中枢位置。 11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60-70年代出口仍相对强势,进入80年代开始明显下滑图: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中枢经历两次下行 资料来源:Haver,国联证券研究所 内需刺激:1986年《前川报告》后,政策重心转移至扩大内需 《前川报告》发布后,日本当局将经济重心转移至扩大内需,过于宽松的政策导致泡沫滋生。日本采取大规模“放水”的宽松货币政策,在1986-1987年间连续5次下调官方贴现率,由1985年的5.0%累计下调250BP至2.5%,并持续至1989年5月,日本国内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热情高涨,过度保护的金融体制加大了银行过度信贷的行为,80年代后期,日本贷款基本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泡沫逐渐滋生。 图:80年代日本大规模贷款资金流入地产和金融板块 资料来源:Haver,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1986年日本当局降息刺激房价急剧上涨,1989年主动加息并收紧地产政策,地产泡沫破裂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12 内需刺激:主动刺破泡沫,此后内需持续不振 日本当局主动刺破泡沫,日本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大幅减少,内需持续不振。1989年日本经济过热且通胀持续上升引发政府担忧,日本当局主动刺破泡沫收紧土地政策及融资政策,引发房价大跌。一方面,居民和企业部门财富效应急剧减少,消费支出持续走弱;另一方面,地产收紧带来地产链甚至其他板块的投资增速均下滑。 图:泡沫破裂后经济下行,居民财富效应放缓、消费预期转弱,国内消费需求不振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13 图: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下滑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内需刺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内用工成本抬升、追求海外低成本生产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不足导致日企国内用工成本抬升,海外低成本生产成为一个重要选择。可以看出这段期间,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明显下降,同时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攀升。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企业为了留住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薪资水平和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从而导致了用工成本的上升。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压力抬升,间接推升了日企寻求海外低成本生产的动力。 图:日本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问题逐步出现图: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14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 二、顶层设计:站在全局角度,通产省的政策脉络 70年代之前仍以出口导向为主,73年石油危机后侧重能源转型和出海投资 图: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通产省产业政策重点变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 资料来源:METI,《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年报》,国联证券研究所16 80年代后出海政策密集出台,期间内需刺激和产业升级阶段性优先 图: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通产省产业政策重点变迁——1980-1984年以及1989-1994年期间,与海外投资相关政策密集提及且顺序靠前;此外提振内需和产业升级也比较重要 进入80年代:在日本国内经济环境发生转变、贸易摩擦日益激烈、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得益于7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倾斜,电气机械业、汽车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海外建厂帮助日本企业避开出口限额,以避免市场占有份额的潜在损失。 17 资料来源:METI,《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年报》,国联证券研究所 50年代-70年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国内以发展钢铁、化工、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将不再具有生产优势的食品、服装、烟草等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更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 70年代中期: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重化工产业逐渐步入“边际产业”行列,国内开始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料来源: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1971—2004年日本不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图:制造业不同地区海外直接投资额比率变迁 资料来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国联证券研究所18 三、出海支持:各维度、各部门的具体配套政策 各维度政策汇总:对外投资自由化、税收和金融优惠、信息便利等 图:日本促进企业出海的政策汇总,包括对外投资自由化、税收优惠和融资便利、提供信息引导等方面 为了推动企业出海,日本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放宽对外投资限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保险业务,以及为企业提供出海投资方面的信息援助。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20 对外投资逐步自由化,石油危机之后快速放开 图:日本对外投资限制经历的好几轮放开措施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21 以亏损准备金制度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资源品为主 图:税制方面多以亏损准备金的形式弥补企业的出海投资风险 资料来源:Wind,国联证券研究所22 提供税收优惠:对于向政治不稳定区域的出海企业,政府通过在税制方面弥补企业的投资风险,对出海企业的亏损进行补偿,总之税收优惠政策间接促进了日本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对出海企业进行税收饶让抵免。 建立亏损准备金制度,使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海外经营风险。 此外,在资源战略上,煤炭、石油、钢铁、农业等部门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海外资源的稳定供应;将石油冶炼、化工等国内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某些夕阳产业转移出去。 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侧重中小企业 提供融资便利:由于海外投资会面临差异化的融资环境,抵押、担保以及评级等环节可能有所不同,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日本政府发展一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其中,主要针对中小企业。 图: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出海提供融资便利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23 保险进一步兜底风险 保险弱化对外投资风险:海外投资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据主要地位,由于海外不可抗因素造成企业出海投资亏损以及索取赔偿困难的可能性较高,通常会影响企业出海积极性。为解决此类问题,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以国家财政作为理赔后盾,对企业出海风险进一步兜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促进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为保证资源以及原材料供应,日本政府对资源品以及原材料的海外投资保险相对更加完善。 图:各项海外投资相关的保险制度,尤其在上游资源、原材料领域的保险相对更加完善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 24 为出海企业提供各维度信息帮助 图:各类专业机构提供各维度海外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促进信息交流与透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有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获取信息渠道较少,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日本政府通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信息的交流与透明,帮助企业了解出海目的地。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25 通过经济合作项目和政府援助维护与被投资国的关系 图:通过大规模经济合作项目、工业开发计划等措施,积极维护被投资国家/地区的关系 资料来源:《通商产业政策史》,国联证券研究所 图:1965年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比例提升显著 26 宏观背景:不同阶段时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贸易环境和出海情况 图: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企业出海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其中70-80年代是出海高速增长期 资料来源:METI,国联证券研究所 27 风险提示 1.日本宏观背景梳理存在遗漏。本文主要对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日本宏观环境、政策进行梳理并总结结论,可能会由于梳理遗漏导致对出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