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2024H1营收216.59亿元,同比-5.73%,2024H1动力均价0.66元/Wh,储能均价0.37元/Wh,同比2023年H1分别下降31%、53%。2024H1归母净利润21.37亿元,同比-0.64%;扣非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19.32%。其中,Q2营收123.42亿元,同环比+4.68%/+32.46%,归母净利润10.72亿元,同环比+5.97%/+0.55%,扣非净利润7.98亿元,同环比+23.76%/13.77%。 储能消费满产满销,出货超预期:2024H1储能出货20.95GWh,同比增长133.18%,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主要系国内及海外装机需求旺盛推动出货快速增长,根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较2023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排名前进一名。动力电池出货13.54GWh,同比增长7.03%,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公司在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排名第二,市占率13.59%。 费用率同比增加,研发持续投入:公司2024年H1期间费用率11.17%,同比+2.59pct,其中财务费用同比+411%,主要系汇兑损益增加所致;研发持续投入,费用率同比增长1.27pct;销售费用控制较好,销售费用率1.47%,同比增加0.31pct;公司2024年Q2期间费用率9.77%,同环比+3.01pct/-3.24pct,其中研发费用7亿元,环比-3.20%,主要系研发原材料价格下降,销售费用1.49亿元,环比-11.02%。 加快海外布局,推出CLS业务模式:公司海外在建工程期末余额4.5亿,较期初上升271.52%,加快海外布局。此外公司正式推出全球CLS业务模式,首个CLS模式落地项目ACT公司(Amplify Cell Technologies LLC)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顺利动工,年产能约为21GWh,同时,动力电池与国际知名商用车客户达成合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现代起亚等提供产品,并荣获德国宝马集团、捷豹路虎、Rimac、通用汽车等客户的定点供应商资格。 投资建议:公司持续布局新产品和新产能,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545.68/688.40/915.26亿元 , 归母净利润46.44/53.88/66.66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30/12.32/9.9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技术产品替代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 产能过剩的风险。 1储能业务超预期,动力承压 利润表方面: 图1.营收及同比增速 图2.扣非净利润、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图3.分季度营收及同比增速 图4.分季度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2.66pct。消费电池营收48.49亿元,毛利率28.31%,同比+7.01pct,保持行业领先。 受降价影响,盈利有所波动。Q2毛利率15.56%,同环比+0.49pct/-2.08pct。环比下滑主要受产品降价影响;归母净利率8.68%,同环比+0.11pct/-2.76pct,主要系部分在建工程转固的影响。 图5.分季度毛利率、净利率 研发投入加大。24Q2公司研发费用率5.67%,相比2023年提升1.53pct,主要源于公司快充、大圆柱等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411%至1.6亿,主要系汇率持续上升,导致今年汇兑收益减少。 图6.分季度期间费用率 图7.分季度研发费用及增速 资产负债表方面: 固定资产规模扩大,在建工程增速放缓。2024年H1固定资产为248.9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5.17%,同比+96.5%,占总资产比重提升2.12%,主要系公司的厂房和设备达到可使用状态,转化为可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增速放缓,24Q2显著下降,主要系部分产能建设完成并开始进入产能释放期。 积极拓展海外客户,加快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在建工程期末余额4.5亿,较期初上升271.52%,正式推出全球CLS业务模式,首个CLS模式落地项目ACT公司(Amplify Cell Technologies LLC)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顺利动工,年产能约为21GWh,同时,动力电池与国际知名商用车客户达成合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现代起亚等提供产品,并荣获德国宝马集团、捷豹路虎、Rimac、通用汽车等客户的定点供应商资格。 图8.固定资产及环比增速(亿元) 图9.分季度资本性支出(亿元) 图10.分季度在建工程与合同负债(亿元) 库存明显改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公司24H1存货63.58亿元,同比-18%。存货周转天数从Q1的78.84天下降至65.19天,显著改善。2024年H1冲回资产减值损失0.39亿元,同比116.10%,主要系上年同期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24Q2信用减值损失-0.58亿元,同比减少0.87亿元,同比-307.45%,主要系计提了坏账准备。 图11.存货及周转天数 图12.资产减值损失 2受益于产线放量,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公司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迅速放量。2024年7月公司国内装机1.53GWh,同环比+15.91%/-9.47%,月度份额4%,同环比-0.82pct/-0.18pct;1-7月累计装机量9.99GWh,同比+25.98%,市场占比4%,同比-0.22pct,其中,磷酸铁锂累计装机8.46GWh,同比+34.5%,市场占比4.94%。全球方面,公司2024年1-6月实现动力电池装机9GWh,同比+38.2%,高于市场增速(同比+22.3%),市占率保持在2.5%。此外,公司储能电芯2024年1-6月出货量排名位居全球第二,动力电池2024年1-6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排名第二,电动重卡装机量排名第二。 图13.国内月度装机量及增速 图14.国内月度市占率 强化技术领先优势,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交付,截至2024年6月18日,已累计完成超21,000台的交付,已有13000台车辆稳定运行超过1000公里,最长里程已达83000公里。公司正式发布了大圆柱Omnicell全能电池,该款产品具备6C快充能力。在储能业务领域,公司通过浸没式液冷、高效的3T热管理和智能化电池管理等技术,成功解决了储能安全可靠性的行业难题,公司联合林洋能源和阳光电源开展储能电池项目,并与POWIN、Wärtsilä、ABS签署了供货协议,同时参股沃太能源,共同构建储能行业的新平台。此外,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从镍钴锂资源到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再到电池生产、回收和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3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其中正极材料又受上游锂、镍、钴、锰等矿产价格的影响。2021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对公司营业成本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已通过与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签署长期订单等方式保障原材料供应以及价格稳定性。虽然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但未来如果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供求变动、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发生上游原材料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形,将使得公司不能及时采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或者采购价格较高,进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新技术产品替代的风险: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系统。锂离子电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多学科交叉行业,公司坚持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和技术产业化的应用来建立竞争优势。若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其他新兴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并挤占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份额,而公司未能及时在相应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出具备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则公司将面临新产品技术替代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新能源汽车是公司产品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随着行业的逐渐发展,预计国家将适时调整包括补贴政策在内的行业政策。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1万辆,市场占有率为13.4%,绝对数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市场、技术及品牌推动阶段,对政策的依赖性越来越低,未来财政补贴进一步退坡甚至取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降低。若新能源汽车不能通过自身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提高面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竞争力,则产业政策调整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的下降,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产能过剩的风险:近年来,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带动了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消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随着行业技术标准提高和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具备强大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保障的企业倾斜。公司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将凭借技术、质量、规模、资金和环保治理等优势率先受益。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依托领先的技术水平,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加快建设优质产能。若未来电池行业市场环境或技术路线发生较大变化,或公司下游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或者竞争加剧,公司可能面临项目产能过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