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4年第30期(总第541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五大看点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观察2024年第30期(总第541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五大看点

2024-07-19梁婧、范若滢、叶银丹、刘晨、刘佩忠、王静中国银行娱***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宏观观察2024年第30期(总第541期):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五大看点

Ω 研究院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者:梁婧中国银行研究院 范若滢中国银行研究院叶银丹中国银行研究院刘晨中国银行研究院刘佩忠中国银行研究院王静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话:010–66592780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周景彤梁婧联系人:王静刘佩忠 电话:010–66596623 2024年7月19日2024年第30期(总第541期) 二十届三中全会 《公报》的五大看点*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发布。《公报》提出,“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公报》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从经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济金融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有五大关注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五大看点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发布。《公报》提出,“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公报》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从经济金融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有五大关注点。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政府与市场关系,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探索和深化的重点,本次会议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改革任务之首,彰显了重视程度。《公报》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说法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具体而言,一是更好地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本次《公报》提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调“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这意味着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过程中将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提高宏观政策传导效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二是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力量载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近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 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改革创新,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56789”1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经济下行背景下,近年来民营企业出现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投资乏力的新情况,社会上还存在“原罪论”“离声论”等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言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次《公报》进一步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未来有望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一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持作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但也要看到,实践中还存在市场分割、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本次《公报》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表明未来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等,畅通全国大循环、释放发展新活力。 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公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 1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2,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而提出的重大判断3。《公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4。《公报》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明显,区域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5,为各地从实际出发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指明了方向。同时,区域间新质生产力发展差距也为各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未来,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各地灵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因时因地制宜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同时,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据国家数据局数据,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在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当前阶段通过制度建设和体系保障,有利于解决数据要素流动不通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均衡、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强大潜能。 二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寻找增长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同比增长8.1%,研发支出绝对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公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 2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6月16日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5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方向,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体部署以及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一脉相承。 三是继续深化产业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报》指出,“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据《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2013年至2017年全球平均每 年出台约500项贸易限制措施,2022年已猛增至2800项,目前已有29项国际贸易争端无法得到解决。本次《公报》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和产业安全三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有利于我国着眼于产业发展的体系性、完备性和安全性,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增强宏观调控科学性,提高政府治理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短期需求不足、预期偏弱问题与中长期结构转型阵痛相互交织,短期经济稳增长、防风险压力仍然存在,中长期改革和转型任务依然繁重,这就要求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提高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公报》对未来如何做好相关工作给出了方向指引,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宏观调控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公报》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未来,政府将加快构建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具体来看,一方面,将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另一方面,将合理把握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等调控目标,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此外,为更好地发 挥存量社会财富的价值,未来政策还将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 第二,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财税方面,《公报》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计未来一方面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财力平衡、权责划分等重点问题进行改革,包括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高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另一方面将加快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制度,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金融方面,《公报》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未来改革方向将延续二十大报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精神,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公报》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合力、实现政策目标初衷,也有利于形成一致、稳定的社会预期。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通过统筹好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各项政策,形成更大合力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球市场和资源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2023年,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达14.2%,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依托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集成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我国各类优质产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贸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单边主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