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国内:两部门:2025年底,建成100座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采取“遴选一批、新改扩建一批”的方式,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国外:德意志银行发行首笔5亿欧元社会债券。7月4日,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宣布首次发行社会债券筹集了5亿欧元,所得款项旨在支持该银行的可持续资产池,该资产池为经济适用房等领域提供融资,并为老年人或弱势群体提供基本服务。此次发行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德意志银行发布《可持续工具框架》之后发布的,该框架详细说明了该银行发行的绿色和社会金融工具的收益的合格用途,以及用于资产评估和选择、收益管理和报告承诺的流程。 政策动态:《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于2024年6月29日正式实施。《指南》涵盖7大类35项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可持续性采购、碳中和、场地利用、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提升大型活动的绿色低碳水平,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资源利用,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ESG产品跟踪: 1)债券:截至2024年7月5日,我国已发行ESG债券达4048只,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存量规模达6.11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7月5日,本月发行ESG债券共11只,发行金额达113亿元。近一年共发行ESG债券1038只,发行总金额达10,314亿元。 2)基金:截至2024年7月5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544只,ESG产品净值总规模达5,166.22亿元人民币。其中环境保护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40.94%。 截至2024年7月5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0只,发行份额为0.00亿份,近一年共发行ESG公募基金69只,发行总份额为232.20亿份。 3)银行理财:截至2024年7月5日,市场上存续ESG产品共531只。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达60.64%。截至2024年7月5日,本月发行ESG产品共11只,主要为纯ESG和社会责任,近一年共发行ESG银行理财365只。 ESG专家观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去碳化和数字化将影响未来30年人类社会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人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团结合作才是应有之义。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去碳化时代,同时,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人类也正在迈向一个数字化时代。 风险提示:ESG发展不及预期;双碳战略推进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热点聚焦 1.1.国内 (1)两部门:2025年底,建成100座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采取“遴选一批、新改扩建一批”的方式,2025年底前,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在已经建成、运行良好的污水处理厂中,围绕水质、节能、降碳、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系统协调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一批代表性标杆厂。对标遴选出的标杆厂相关指标和经验做法,结合中央预算内投资、大规模设备更新等工作,鼓励支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并同步完善配套管网,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能源资源综合回收利用。 (2)正式发布“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7月4日,兴业银行与中碳登合作开发的“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以多家商业银行、碳资产管理公司碳配额质押业务为数据来源,根据碳市场月平均成交价格、碳排放权抵质押项目月平均抵押价格进行加权计算,以2021年7月16日为指数基日,基点为1000点,计算和发布频率为每月一次。 (3)国办:制定出台面向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政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方案》中提出制定出台面向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对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或符合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的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 (4)《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发布。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新高,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现出增多趋势,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 1.2.国外 (1)德意志银行发行首笔5亿欧元社会债券。7月4日,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宣布首次发行社会债券筹集了5亿欧元,所得款项旨在支持该银行的可持续资产池,该资产池为经济适用房等领域提供融资,并为老年人或弱势群体提供基本服务。此次发行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德意志银行发布《可持续工具框架》之后发布的,该框架详细说明了该银行发行的绿色和社会金融工具的收益的合格用途,以及用于资产评估和选择、收益管理和报告承诺的流程。 (2)丹麦宣布首次对农业征收碳税。近日,丹麦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该国农业部门对气候和自然影响的举措,包括计划对牲畜排放征收碳税。该倡议是新的“绿色三方”协议的一部分,包括政府、环保组织、农业部门协会和工会。丹麦政府称,丹麦的新举措包括从2030年开始对牲畜征收碳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碳税。根据新计划,畜牧生产者在征税开始时将被征收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20丹麦克朗(17美元)的有效税,到2035年将增加到300丹麦克朗(43美元)。 2.政策动态 (1)安徽省六部门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日前,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能源局印发《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的若干措施》,推动全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项目用地管理。根据若干措施,安徽省将加强规划统筹引领,做好绿色能源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优化大型光伏基地和光伏发电项目空间布局。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合理安排光伏发电项目新增用地规模、布局。 (2)《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于2024年6月29日正式实施。《指南》涵盖7大类35项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可持续性采购、碳中和、场地利用、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提升大型活动的绿色低碳水平,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资源利用,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比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垃圾分类收集率、场地生态恢复或补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交通物流,从新能源车辆占比、绿色交通出行率、平均疏散时间、物流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低碳与气候变化,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减碳措施施行率、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碳中和实现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南网储能ESG表现研究 深耕电力行业,致力于储能发电。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网储能”)由原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和文山电力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成立,专业负责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站的投资建设和运维生产,业务范围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 电力行业ESG更聚焦于社会和治理。参考MSCI指标体系,对电力企业而言,环境项权重最高,占比47.5%,其次为治理项,占比35.8%,社会项权重最低,为16.6%。环境指标中,电力企业需要考虑有毒排放物和废物,可再生能源机遇、碳排放、水压力、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等等;社会指标中,人力资源发展、社区关系、隐私&数据安全、健康&安全等等;治理指标中,治理问题最为重要。 表1:电力行业MSCI评级指标 隐私&数据安全健康&安全治理 0.20%0.10%35.80% 治理 公司ESG得分处于行业领头水平。根据iFind显示,南网储能的同花顺ESG评级为A,在电力行业中综合得分排名第17,占前13.7%,ESG综合得分70.80分。公司在环境管理、社会管理、治理管理各方面的得分分别为53.47、60.96、63.15,治理管理处于行业领头水平。 图1:电力行业ESG评级分布 图2:南网储能与行业平均ESG评分对比 完善三级治理体系,推动强有力的管理。公司将ESG建设提升至董事会治理层面,逐步完善由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以及ESG工作小组构成的三级治理体系,以自上而下强有力的ESG管理推动ESG理念真正融入企业经营当中,持续提升公司ESG工作质量及水平。 图3:公司三级治理体系情况 丰富ESG理论研究,为ESG品牌价值赋能。公司积极参与ESG理论研究、国资委ESG专项课题研究,助力中国ESG体系构建;组织开展“中央企业所属控股上市公司ESG体系建设路径的探析”课题研究,积极参与中上协等机构组织开展的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凭借自身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秀实践入选多个研究课题,实现从ESG理论研究到ESG实践的落地生根。 图4:公司入选“央企ESG·先锋100”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公司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育、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多方联动协同的“产学研用”育人机制,以“一人一策”精准支持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平台、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依托平台资源,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安全等方向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搭建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布局。公司科研院成功获得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信息监测平台认证并挂牌、获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 图5:公司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攻克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公司紧密围绕事关国家安全、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领域核心竞争力等重大战略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找准科技创新着力点和突破点,强化重大项目和核心攻关过程管理和把关,通过支持新型储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与攻关,聚焦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物理储能技术研究、做好储能新技术路线储备等领域。同时,公司从科技创新、产业链接、政策试点、资源整合、支撑联合实验室等五方面出发,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加快建设新型储能科研示范基地,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及产业研发中心实质化运作,制定并印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引(试行)》,规范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及转化流程。2023年,公司共有科技成果开展转化44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增长率超20%。 把握“双碳”机遇,提速业务发展。公司系统推进向储能生态系统服务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转型,大力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业务发展,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系统谋划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并通过探索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打造近零碳示范区、发行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等方式,打造绿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在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中发挥作用。2023年建成投产我国首个采用多技术路线的电化学储能站——佛山宝塘储能站(300MW/600MWh)项目。 图6:公司2023年业务发展情况 加强资源管理,杜绝资源浪费。公司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通过设备节能改造、数字化管理等方式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重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管理,推动公司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型。 图7:2023年公司水资源管理情况 4.ESG金融产品跟踪 4.1.债券 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占比最大,达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