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季度整体收入增长超过26%,其中消费者业务增长超过60%,医疗业务增长超过100%,汽车业务增长超过70%,金融业务增长超过90%。 ·教育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学习机收入增长超过100%,智能办公硬件收入增长超过100% 。 ·学习机每月销售额持续高速增长,NPS净推荐值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高端科大讯飞交流 纪要20240618 ·公司一季度整体收入增长超过26%,其中消费者业务增长超过60%,医疗业务增长超过100%,汽车业务增长超过70%,金融业务增长超过90%。 ·教育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学习机收入增长超过100%,智能办公硬件收入增长超过100% 。 ·学习机每月销售额持续高速增长,NPS净推荐值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高端市场份额和线 上销售额均为第一。 学习机产品功能亮点包括AI个性化学习和大模型定义的AI一对一互动式辅助学习功能。 ·大模型在toC端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教育硬件和智能办公硬件,这些产品的一季度收入增长超过100%。 ·大模型在toB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金融、央企、汽车、运营商和家电领域,多个项目已中标或处于中标状态。 ·B端项目推进速度在加快,众多订单和商机正在验证阶段。 ·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围绕老产品和新技术应用进展较快。下周将发布对标GPT-4Turbo的版本。 ·教育业务收入中30%来自toG项目,30%来自学校的toB业务,40%来自家长的toC业务。 公司调整收入结构以减少toG业务的比例。 ·公司整体收入结构中B业务占比约40%,C业务占比约30%。未来增长的驱动力将是B加C业务。 ·大模型toB的落地进展正在加快,涉及金融、汽车、运营商等领域,预计下半年速度 加快。 ·现有toB业务如汽车增长超过70%,金融增长80%,医疗场景增长100%,这些增长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中国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去年公司固定资产增加17亿,主要用于算力和服务器,未来3到5年以折旧摊销方式计入研发费用。 ·一体机适用于需要华为算力的客户,或者在行业模型训练完成后在边缘侧部署使用,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公司在办公等工具类产品领域有优势,互联网公司多专注内部业务赋能或平台化打法,而科大讯飞擅长场景应用交付。 ·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在不同省份的规模化落地上更具优势,与创业类公司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 Q:公司在教育业务方面,尤其是toG端的财政压力情况如何?对此公司的全年预期是怎样的? A:ToC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政务和智慧教育,其中大约30%的收入来自于toG的项目。 当前toG端确实面临财政压力,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去年。 公司近年来有意识地调整营收结构,以教育业务为例,30%是toG业务,30%是toB业务 ,40%是面向家长的toC业务。 目前toB业务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而学习机等toC业务增速较快。 未来一两年,toG业务占比预计将持续下降,公司会专注于一些产粮大省,防范预投入和应收账款风险。 公司整体收入结构中,B和C业务占比最高,B端业务占40%以上,C端业务约30%。未来,公司增长的主要引擎将是B端和C端业务。 A:公司在toB端的业务主要分为大模型落地进展和现有存量业务。 上半年大模型项目的进展较快,预计下半年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涉及金融、汽车、运营商、央企、国企及民营企业等多种场景。 现有的toB业务也表现出稳健增长,如汽车业务增长70%以上,金融业务增长80%,医疗场景增长100%。 公司将在新旧业务交融过程中,逐步提升大模型解决方案的比重,继续引领未来增长。A:去年公司在大模型的研发投入显著,包括增加了17亿元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算力和服 务器。 未来3到5年内,这些投入将以折旧摊销的方式计入研发费用。除了算力折旧,研发费用还包括人员成本和数据相关费用。 公司在人员招聘方面较为谨慎,优先内部转岗,提升人均效能。整体来看,去年的大规模投入对未来几年的基本面影响不大。 A:公司的AI计算一体机适用于需要华为算力的客户,提供标准化软硬件结合产品;对于不需要华为算力的客户,则可单独提供行业大模型。 目前很多客户还处于方案验证阶段,商机不断增加。 一体机适用于行业模型训练完成后在边缘侧部署和大规模推广。 B端项目决策涉及多个环节,需要一定时间来推动和落地。 一体机是备选方案,不影响公司toB业务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落地。Q:公司如何看待互联网巨头进入大模型赛道,是否会对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科大讯飞有什么应对计划?A:我们将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分为两类来看待。 互联网公司中,有些专注于娱乐和社交,有些则偏向工具属性。科大讯飞的大模型主要应用于办公等工具类产品。 竞争层面上,互联网公司通常擅长平台化打法,但在实际应用落地、交付和服务保障方面,科大讯飞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教育、医疗、金融、汽车等自有场景中的应用。 相比创业公司,我们在技术到产品化、解决方案化以及规模化落地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品牌优势更为明显 。 虽然我们在资源禀赋上与一些大厂存在差距,但我们基于国产化算力和高效的研发投入,已在实际应用效果上取得显著成果,并有信心在6月27日发布的新版本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A:公司在国产算力布局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自去年四次发布会以来,我们已经在十月份搭建完成了基于国产化算力的万卡集群,所有的讯飞星火能力都是依托国产化算力部署的。 基于华为昇腾的算力,我们已经能够持续迭代大模型版本。 国内各地也在推动计算建设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30万P算力,这表明国产化算力成为趋势。 目前,只有科大讯飞能够搭建这种规模的国产算力平台,并在算子库补充、资源调度等方面与华为合作取得成功。 未来的版本迭代也将基于国产化策略推进。Q:从行业视角看,国内外AI应用的发展情况如何? 目前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一个应用点在哪里? A:目前AI应用的发展在国内外都有所差异,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瓶颈和应用场景的成熟度尚不足。 未来,大模型后的下一个应用点可能集中在更具体的行业应用,如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这些领域对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较高,且能直接受益于大模型技术的进步。 Q:目前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应用进展如何?尤其是文生视频和其他应用的效果如何? A:目前,科大讯飞的文生视频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达到ChatGPT的成熟度。虽然国内已有类似产品,但其效果和成本尚未得到验证,用户体验也有待提升。 目前,大模型在C端应用尚未爆发,渗透率较低,主要集中在办公和娱乐等领域。 大模型的原生应用在日活跃用户上与Facebook、TikTok等平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大模型的基础能力仍在不断迭代进化,当前各大公司都在对标GPT-4。 A:大模型技术对现有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明显。 以科大讯飞的学习机为例,加入大模型技术后,其核心竞争力和销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类产品在推广中不仅强调内容层面的卖点,还推销AI相关卖点,显示出大模型技术在提升传统产品竞争力方面的潜力。 科大讯飞在这方面成为行业推动者和受益者。 A:ToB领域的大模型技术应用具有其特定特点,中国市场的行业丰富度高于美国,包括面向开发者、一般民企和央国企等。 央国企由于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其市场体量大,例如科大讯飞的运营商业务已达到约20亿的规模。未来,面向特定行业央企的业务可能成为一种确定趋势,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A:国内大模型开发者数量持续增长,对大模型技术的热情高涨,目前正处于试错阶段,寻找适合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AI开放生态逐渐繁荣,虽然收费规模尚未显现,但未来潜力巨大。 科大讯飞自2010年起就提供AI能力,当前其AI相关SaaS能力已达到五六亿的规模。未来,基于大模型的能力收费将成为一种确定趋势,覆盖语音、图像等领域。 国企和一般民企也在探索行业大模型的应用,随着效果达到预期,推进速度将加快。A:价格战对公司的API业务影响不大,目前API收入在五六亿规模,不是因为大模型产 生的,而是在大模型出现之前就已有的收入。 关于降价问题,需要区分长期主义和市场化竞争。 科大讯飞的降价是基于AI推理成本下降,为了普及AI能力。而其他公司则多是基于市场竞争。 科大讯飞降价的版本是旧版本,新版本不降价。 这种策略有助于更多人使用大模型技术,推动大模型生态的发展,对公司整体经营无影响。Q:请基于应用成熟度,对科大讯飞的AI应用进行排序,包括toB和toC,原生和既有 的应用。 A:对于科大讯飞来说,应用成熟度排序如下:第一类是toC的智能硬件,这是最快且最确定性的抓手。 第二类是现有软件产品,如讯飞输入法、讯飞听见等,已自然融入大模型能力。第三类是toB类项目,主要是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已在落地。 第四类是toC的大模型原生应用,由于其从0到1的特性及市场教育过程,发展较慢。目前像ChatGPT这样的应用也未达到超级应用的活跃度。 未来大模型原生应用将首先出现在工具类,然后是娱乐社交、电商、搜索等场景。 以讯飞星火为例,主要应用于办公场景,拥有两千多万用户,提供各种助手功能。 公司优先级上,原生应用较靠后,工具类应用为主,逐步验证在不同场景中的用户满意度。A:大模型原生应用未来将面向不同场景,首先出现在工具类应用中,解决特定专业问题,以 提高用户活跃度和满意度。 随后可能扩展到娱乐社交、电商、搜索等场景。 讯飞星火作为办公助手,已拥有两千多万用户,并在去年6月发布了智能体助手功能。这些助手的出现是为了验证在不同场景中提升用户体验。 大模型原生应用的优先级在公司内部较低,但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教育,将逐步推进。A:公司将在6月27日发布最新的星火V4.0版本。 公司希望投资者持续关注这一进展。 星火V4.0版本将进一步提升办公场景中的助手功能,验证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用户满意度和获得感。 未来,公司会继续优化和拓展这一产品,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