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联证券]:数说智能汽车5月报之线控底盘:One-Box伯特利市占率提升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数说智能汽车5月报之线控底盘:One-Box伯特利市占率提升

交运设备2024-06-13高登国联证券嗯***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数说智能汽车5月报之线控底盘:One-Box伯特利市占率提升

核心逻辑: 高阶智能驾驶提升,底盘域各组件有望迎来升级。2023年L2+级车型占比6.0%,L2级车型占比为32.7%;2024年Q1 L2+级车型占比8.2%,L2级车型占比为34.3%。2024年预计L2占比为39%,L2+占比为13%。底盘域作为重要的智能驾驶的执行层,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空气悬架分别起到接收电信号后完成制动/转向/舒适度调节等方面的功能。数据指标选择上,底盘域各组件渗透率、零部件供应商市占率与客户配套关系是重要指标。 线控制动:EHB方案加速推进,配套能力是竞争关键 线控制动赛道中产品和技术的先发优势决定了客户配套速度,产能建设速度或决定行业格局。线控制动EHB方案中份额的领先是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EMB方案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执行终端,产品落地和产能建设速度成为格局的核心指标。EHB各方案均保持渗透率提升,其中One-Box逐步成为方案的主要方案,2024年Q1 One-Box渗透率为26.7%,同比+7.7pct,环比增长1.4pct;Two-Box渗透率为15.4%,同比-0.3pct,环比-1.8pct。格局来看,Two-box方案中博世份额保持领先,市场参与者增加明显;One-Box方案中弗迪科技产能增长明显,伯特利成长性显著。 线控转向:EPS占比保持高位,线控转向尚无法落地 电动助力EPS为目前主要转向方案,2024年Q1渗透率为98.9%,同比+0.4pct,环比-0.1pct。目前线控转向系统受制于安全性和法律法规,仍保留了部分机械件,以保证电子器件失灵时的转向安全。未来的线控系统将会增加安全冗余,提高控制器在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的能力。增强路感模拟技术的同时,并从目前的单路感电机增加至双路感电机。低压系统升级,从12V提升至48V,进而转向系统反应速度和灵敏度将进一步提升。 空气悬架:国产替代加速,各组件渗透率提升 2024年Q1空气悬架标配/选配渗透率为2.5%/0.9%, 同比分别-0.1/+0.3pct;电磁悬架标配/选配渗透率为0.4%/0.3%,同比持平。分价格带看,30-40万和40万以上仍是空气悬架配置的主要价格带。2024年Q1空气悬架在30-40万/40万以上标配渗透率分别为10.6%/16.9%,同比+0.7/-0.5pct。供给单元、MCU等组件供应商中,保隆科技、中鼎股份、经纬恒润等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线控底盘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受益于智能驾驶水平的提升,当下时间点线控底盘处于技术升级和渗透率提升的快速成长阶段,建议关注线控底盘细分赛道投资机会。线控底盘中主要包括底盘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和空气悬架等组件。重点关注空气悬架、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的投资机会。线控底盘技术持续迭代,建议关注细分赛道中技术领先的零部件企业。重点推荐伯特利、拓普集团、中鼎股份、保隆科技等,建议关注经纬恒润。 风险提示:智能化普及进度不及预期;增量零部件装配进度不及预期。 1.智能化渗透率加速,线控底盘升级正当时 2023年城市NOA元年,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有望快速落地,2024年L2+渗透率有望加速。政策端与主机厂积极配合,共同推进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落地。2023年L2+级别车型占比6.0%,L2级别车型占比为32.7%;2024年一季度L2+级别车型占比8.2%,L2级别车型占比为34.3%。2024年预计L2占比为39%,L2+占比为13%,优质供给增加或逐步成为影响车型销量的原因。(注:L2+标配高速NOA或ALC) 图表1:智能驾驶年度渗透率(分级别) 图表2:智能驾驶月度渗透率(分级别) 受益于智能驾驶水平的提升,当下时间点线控底盘处于技术升级和渗透率提升的快速成长阶段,建议关注细分赛道投资机会。线控底盘中主要包括底盘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油门和空气悬架等组件。从渗透率和技术成熟度两个维度来看,线控油门和线控换挡相对成熟,空气悬架技术相对成熟但渗透率较低,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技术成熟度和渗透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时间规划来看,预计2025完成智能底盘预控系统方案的落地,2030年完成一体化集成底盘的应用。后续我们将通过技术跟踪、数据跟踪等方式判断产品生命周期与渗透率拐点。 图表3:线控底盘各部分技术成熟度与渗透率对比 图表4:智能底盘发展节奏 图表5:车端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 2.线控制动:EHB方案加速推进,配套能力是竞争关键 线控制动细分赛道中,产品和技术的先发优势决定了客户配套速度,产能建设速度或决定行业格局。线控制动主要包括EHB方案和EMB方案,EHB方案中包括Two-Box方案和One-Box方案,向EMB方案过渡有EHCB方案,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案为EHB的One-Box方案和Two-Box方案,EHB方案中份额的领先是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 EMB方案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执行终端,产品落地和产能建设速度成为格局的核心指标。 图表6:线控制动技术方案迭代路径 EHB方案产能:博世为代表的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保持领先,国内厂商加大投入快速推进产线建设。真空助力器是EHB方案的核心组件,一套EHB方案中只需要一个真空助力器,故而EHB方案产能和真空助力器产能匹配,后续的分析中也将真空助力器产能作为EHB方案的产能。产能来看,博世当前EHB方案产能360万套,2024年底预计实现480万套产能。大陆、采埃孚等国际厂商产能分别为200万套、354万套,保持产能上的领先。内资处于产能投入阶段,产线建设速度或成为份额提升的关键因素。国内供应商中,伯特利产能优势明显,预计2024 H2 实现产能超过340万套,有望成为国产供应商中产能最大,拓普集团、亚太股份、同驭汽车、拿森科技等公司均具备较大生产规模,标准化产品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或帮助利润率稳步上行。 图表7:国内主要EHB方案产能布局 线控制动行业渗透率:线控制动下游以新能源车为主,部分燃油车使用线控制动。2024年Q1上牌口径新能源渗透率为36.3%,线控制动渗透率为42.2%,同比提升7.3pct,环比下降0.5pct。线控制动与新能源渗透率差值5.8pct,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EHB各方案均保持渗透率提升,其中One-Box逐步成为方案的主要方案,2024年Q1One-Box方案渗透率为26.7%,同比提升7.7pct,环比提升1.4pct;Two-Box方案渗透率为14.7%,同比下降0.3pct,环比下降1.8pct,主要系自主品牌在线控制动的选择中更偏向One-Box方案。 图表8:线控制动渗透率略高于新能源渗透率 图表9:EHB方案中One-Box逐步成为主要方案 Two-box方案:博世份额保持领先,市场参与者增加明显。Two-box方案中博世保持市场份额领先,2024年Q1博世市占率为73.4%,同比下降3.5pct,环比下降2.3pct。竞争加剧导致博世在Two-box份额出现下滑。 图表10:博世Two-box方案市场份额 图表11:除博世外其他厂商Two-Box方案市场份额 One-Box方案:弗迪科技产能增长明显,伯特利成长性显著。从市占率来看,博世保持领先,2024年Q1市占率为37.8%,同比下降17.5pct,环比下降0.4pct,主要系弗迪科技出货量的提升。考虑到弗迪科技线产品仅面向比亚迪内部供货,剔除弗迪销量后,2024年Q1博世市占率为55.6%,同比下降8.7pct,环比下降0.1pct。 2024年Q1伯特利市占率为19.0%,同比提升7.3pct,环比下降0.4pct,伯特利在手订单充沛有望保持市占率的持续提升。 图表12:One-box方案中博世和弗迪动力市占率 图表13:One-box方案中供应商市占率(剔除弗迪) 电子驻车制动(EPB)渗透率超过90%,产品成熟度与渗透率保持高位。EPB系统2024年Q1渗透率为92.0%,同比提升4.8pct,环比提升1.4pct。 图表14:电子驻车制动产品相对成熟,渗透率已超过90% EMB方案技术路线:需要整车完成低压到高压平台升级、电机升级和控制算法升级。EMB方案需要42V及以上的直流电源电压,主要系在制动过程中需要更大的制动力夹紧制动盘,充分保证短距离制动;电机等硬件需要完成更大瞬时功率完成更短时间的制动行为;执行算法来看,基于制动力的合理化分配和对每个车轮的单独控制均实现控制能力的提升。 图表15:EMB方案需要低压平台完成电压提升 图表16:大陆集团集成制动器的轮毂驱动单元 图表17:EMB方案中增加传感器应用 图表18:EMB方案通过多种算法实现控制能力升级 EMB产品规划:国内供应商与整车厂协同,研发及量产进度有望实现领先。产品进度和客户进展来看,国内供应商有望实现进度反超。产品进展来看,外资零部件供应商将于2025年集中量产EMB方案,其中布雷博的EMB系统SENSIFY于2021年发布,预计2025年量产;大陆集团的EMB系统FBS预计2025年量产。国内供应商进展加速,伯特利首轮EMB功能样件已顺利研制完成,拿森科技、利氪科技、比博斯特等公司均开始布局EMB方案。产能方面,伯特利年产60万套电子机械制动(EMB)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速推进项目落地,项目建设期为32个月。 图表19:主要供应商EMB方案产品进度及产能布局 3.线控转向:EPS占比保持高位,线控转向尚无法落地 转向系统升级与自动驾驶级别匹配。转向系统作为底盘的另一核心部分,发展至今,经历了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冗余转向系统(RSS)、线控转向系统(SBW)等多个阶段,逐步实现从机械件到电动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变,转向系统操作性能逐步提升,集成度、电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变高。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的逐步提升,转向系统将加速向线控转向系统演进。 图表20:转向系统方案升级路径 图表21:车端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 EPS方案为当下主要转向方案,EPS方案2024年Q1渗透率为98.9%,同比提升0.4pct,环比下降0.1pct。根据转向电机布局位置不同包括四种技术方案,包括转向管柱助力式EPS(Column-EPS,C-EPS)、小齿轮助力式EPS(Pinion-EPS,P-EPS)、双小齿轮助力式EPS(Double Pinion-EPS,DP-EPS)和齿条式助力式EPS(Rack- EPS,R-EPS)。工作原理方面,C-EPS将电机布置在转向管柱上,通过电机的转矩和驾驶员的转矩共同转动转向管柱实现主力;P-EPS将电机布置在小齿轮和齿条啮合处;DP-EPS将转向机有两个小齿轮与齿条啮合完成传动;R-EPS将电机直接布置在齿条上,通过滚珠丝杆和皮带完成传动。 图表22:EPS方案持续迭代升级 图表23:EPS出货量及渗透率 线控转向系统通过增加安全冗余,增强路感模拟技术,契合整车架构提升环境电压,保证系统稳定性和系统灵敏度,未来有望完成产品落地。目前,线控转向系统受制于安全性和法律法规,仍保留了部分机械件,以保证电子器件失灵时的转向安全。未来的线控系统将会增加安全冗余,提高控制器在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的能力。增强路感模拟技术的同时,并从目前的单路感电机增加至双路感电机。低压系统升级,从12V提升至48V,进而转向系统反应速度和灵敏度将进一步提升。 图表24:目前线控转向系统结构 图表25:未来线控转向系统结构 4.空气悬架:国产替代加速,各组件渗透率提升 汽车空气悬架核心用途为缓冲地面冲击,改善乘车舒适度。空气悬架通常由4大部分构成:空气弹簧、(阻尼可调)减振器、空气供给单元以及传感器/ECU,其中: (1)空气弹簧:可通过内部气室当中空气的进入与排出调节弹簧长度(车身高度)与刚度;(2)减振器:通常为阻尼可调减振器,与空气弹簧相配合,根据车厂设计方案可与空气弹簧相集成(减振器上增加空气弹簧模块)或分离;(3)空气供给单元:主要包括空压机、储气罐、气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