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人大国发院]:2024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2024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

2024-05-13-人大国发院灰***
2024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

报告撰写团队: 领衔撰写人:祁凡骅赵檀吴鹏 核心撰写人:王鹭何清清康媛璐李正午朱亮 甘巧婷高天翼安嘉琪杭舜尧林欣 摘要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宏观之上,更蕴含于微观的基层之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否落细落实、有效贯彻,与基层的治理能力息息相关。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从战略格局的高度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展开了论述,深掘了基层治理的内在规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建设,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列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不仅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而且也促进了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分别从思想、原则、目标、任务、保障等方面对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更进一步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其中特别关注“创新和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持续细化基层治理体系的工作要求,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大有裨益。 县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枢纽”。县域在中国的基层治理场域中具有多重特殊性:行政建制成熟、组织形态完整、行政职能全面、辖域融合城乡。县域的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的高低,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理念引领。 本报告的总报告《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着重测算了中国治理县域现代化指标,发现了如下规律:第一,经济发展与治理能力呈现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沿海地区治理水平普遍较高;第二,城市集群的叠加效应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成渝双城等城市群治理现代化水平更为突显;第三,城郊县作为“接点”的功能日趋突显,主动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助于强化“逆虹吸”效应;第四,数智化改革引领治理现代化水平跃升,科技赋能将有效激活治理领域新质生产力;第五,注重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的地区,更易因“整域推进”保持区域发展的一致性水平;第六,中西部地区可以依据自身“大而全”或“小而美”的特征,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了针对我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的三大建议,分别是提高数字化水平、增强城市群合力、实施整体性推进。 分报告一《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环境篇》,从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和人文环境等维度,构建了县域治理环境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域治理环境总体均衡,局部突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表现亮眼。要提升县域治理环境,需要警惕生态环境陷阱,增加生态环境优势的转化力度;注意社会风险苗头,提高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提升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力度,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分报告二《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篇》,从党建引领、干部能力、智慧治理、法治能力等维度,构建了县域治理能力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域治理能力总体呈现出东部突出、西部亮眼、整体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东中西部、省市县各级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整体表现突出,中西部相对较弱。要提升县域治理能力,需要强化党建引领,以党建红引领“治理优”;要强化干部梯队培养,以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导向实现干部能力接续;完善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强化法律供给能力;畅通政民互动,注重柔性治理;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发展数字产业,实现高质量“智治”;注重公共伦理,实现责任政府。 分报告三《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绩效篇》,从制度、民生、创新、经济等维度,构建了包含治理奖惩、公民满意、创新水平、经济水平的县域治理绩效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县域治理绩效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持续进步的良好态势,但东中西部、省市县各级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整体表现突出,中西部相对较弱。要提升县域治理绩效,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地区排名差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立足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中央和地方要形成合力,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目录 摘要2 目录1 总报告1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1 一、引言1 二、县域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3 (一)指标体系说明3 (二)指标和数据计算过程6 三、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分析7 (一)县域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7 (二)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分析13 (三)直辖市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分析17 四、我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规律分析18 (一)经济发展与治理能力呈现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沿海地区治理水平普遍较高.18 (二)城市集群的叠加效应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成渝双城等城市群治理现代化水平更为突显19 (三)城郊县作为“接点”的功能日趋突显,主动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助于强化“逆虹吸”效应20 (四)数智化改革引领治理现代化水平跃升,科技赋能将有效激活治理领域新质生产力 ................................................................................................................................................20 (五)注重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的地区,更易因“整域推进”保持区域发展的一致性水平 ................................................................................................................................................21 (六)中西部地区可以依据自身“大而全”或“小而美”的特征,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径22 五、加速县域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路径23 (一)提升数字化水平,打造“智能化+”县域治理总枢纽23 (二)增强城市群合力,关注“城郊县”治理能力的发展和突破23 (三)实施整体性推进,做好县域治理升级前瞻性规划24 分报告一25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环境篇25 一、治理环境指标体系说明25 二、县域治理环境指数分析26 (一)总体指数分析26 (二)县域治理环境指数的多维分析36 1.按省份分析36 2.按地区分析36 三、关于县域治理环境的规律性认识37 1.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总体均衡、局部突出37 2.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存在三种类型:禀赋主导型、治理牵引型和并驾齐驱型37 3.关注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中的“生态资源陷阱”38 4.警惕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中的“社会风险多发”现象38 5.重视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中的人文环境“不均衡”现象39 6.注重县域治理环境现代化中的营商环境“黄金标准”39 分报告二40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篇40 一、县域治理能力指标体系说明40 二、县域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分析43 (一)总体指标体系分析43 (二)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多维分析52 1.按省份比较52 2.按区域比较53 三、关于县域治理能力的规律性认识53 (一)党建引领:“党建红”引领“治理优”53 (二)地方主官:年轻化、高学历特征凸显,梯度培养能力接续54 (三)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公共伦理精神不断彰显57 (四)社会协同:东部突出、西部亮眼,逐步壮大58 (五)政民互动:整体活跃、颇具亮点,个性化情感治理与程式化信息沟通并重58 (六)法治能力:法律供给能力持续提升59 (七)智慧治理:东部沿海成绩突出、西部地区逐步凸显,新基建带来数字红利60 分报告三61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绩效篇61 一、县域治理绩效评估体系61 二、县域治理绩效指标体系分析63 (一)总体指标体系分析63 (二)治理绩效关键指标分析73 1.治理奖惩:强化基层执法监管夯实治理绩效基础73 2.公民满意:优化公共服务改善居民满意度74 3.创新动能:产业人才赋能助力创新实力提升75 4.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释放增长新动能75 三、结语77 总报告 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蓝皮书 一、引言 郡县治,天下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治理现代化就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命题。县域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县域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民群众感知美好生活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能够提升基层政府的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安全。 近年来,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如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监测和评价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成为关键所在。本报告从治理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三个维度透视县域治理现代化。“治理环境”是指县域治理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治理环境是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前提条件,也是县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治理能力”是指县域治理主体运用制度、法律、政策、技术等手段,管理县域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治理能力是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其涵盖了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也包括法治、智治等多样化的治理举措。“治理绩效”是指县域治理实践的结果和影响,是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检验标准。治理绩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和社会治理奖惩等方面。 构建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意义在于为县域治理提供科学的评估工具和决策参考,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实现基层治理的高效、公正和可持续。这一指标体系构建具有多重意义: 第一,评价县域治理,引领治理方向。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能够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估框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系统监测和综合评价县域治理的重要维度。这有助于各级政府和决策者深入了解当前县域治理的水平和状况,发现县域治理中的问题存量和能力短板,帮助政府明确优先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设定目标和指标,指标体系为政府指明了治理的方向和路径。政府和决策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的引导,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 第二,对标县域标杆,助力基层创新。通过分析指标数据,可以发现各地区县域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差异和优势,政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政策,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指标体系还具有提出最佳实践的作用,对标县域标杆有助于政府更加精准地定位自身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短板和不足。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县域的治理数据,政府可以深入了解先进地区的治理经验和做法,从而找到自身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差距。这种对标分析有助于政府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县域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展现县域风貌,促进公众参与。指标体系的公开透明能够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县域治理的各个方面。通过了解指标的具体内容、数据来源和评估标准,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政府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指标体系的公开透明能够促进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通过了解指标体系,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有助于政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县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