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研究报告|2024年05月11日 ESG深度研究 如何理解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核心观点策略研究·策略深度 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整合气候变化风险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发挥了核心作用。MPA通过综合考核金融机构在七大核心方面的表现(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确保金融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在披露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尤其是高碳资产风险上,国际金融机构的披露与报送实践能够在一致性和标准化方面提供借鉴。本文从巴塞尔III高碳资金风险敞口、美欧的立法和信披机制等入手,进行对比和探讨。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成为重要的管理工具。压力测试通过识别和量化各种气候风险,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支持调整信贷及投资组合。国内机构发布的气候压力测试一般由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气候风险量化评估、结论与建议三个模块构成。这些测试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认识和管理气候风险,还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步骤。此外,国际上如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也在进行类似的气候压力测试,这些努力表明,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中,以增强金融系统的整体韧性。 气候立法推动企业气候风险管理。欧洲国家在气候变化立法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制定了多项法规将气候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国内虽然在气候变化立法上起步较晚,但已开始通过政策文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和企业管理框架中。 全球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和治理框架、推动绿色金融稳健发展。金融机构面对气候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不同地区的银行已经在气候风险识别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各国监管机构逐渐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气候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整合气候风险至其风险管理框架中,通过系统化、分层级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了各级管理层和部门的职责,实现了从策略到执行的全链条覆盖。 国际公共养老金成为ESG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投资决策平衡ESG与财务回报成关键。近年来,国际养老基金逐渐将ESG因素融入投资决策,推动了可持续投资的发展。然而,反ESG浪潮加剧了对信披和执行环节可能牺牲经济回报的担忧。近期,美国的部分银行退出“赤道原则”、代表性资管机构部分退出气候行动倡议,反映出在海外金融机构投资中存在一种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背景下,“养老金的投资决策如何平衡ESG标准与财务回报的挑战”或将成为关键课题。 风险提示:海外政策、立法等与国内差异化问题;ESG策略在全球资源品供给受限、价格拉升过程中推动受阻等风险。 证券分析师:王开证券分析师:陈凯畅021-60933132021-60375429 wangkai8@guosen.com.cnchenkaichang@guosen.com.cn S0980521030001S0980523090002 基础数据 中小板/月涨跌幅(%) 5957.29/3.90 创业板/月涨跌幅(%) 1878.17/4.93 AH股价差指数 137.29 A股总/流通市值(万亿元) 103.88/92.34 市场走势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相关研究报告 《策略专题研究-如何理解“壮大耐心资本”》——2024-05-06 《2023年报&2024一季报深度解析(一)》——2024-04-30 《多元资产比较系列(七)-寻找股债配比的黄金分割点》——2024-04-29 《价值投资新范式(一):四位一体挖掘“现金流创造”机遇》— —2024-04-26 《策略实操系列专题(五)-公司治理数据在A股投资中的实践》 ——2024-04-26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及其项下所有内容 内容目录 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5 宏观视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6 1.理顺“机构-监管部门”报送机制6 1.1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考核目标概述6 1.2高碳资产规模及风险敞口披露报送7 1.3国际金融机构披露与报送实践10 2.完善金融体系气候变化压力测试13 2.1国内金融体系气候压力测试的现状与案例13 2.2国际金融体系气候压力测试方法论与实践16 金融企业视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18 1.立法层面18 1.1欧洲国家的气候变化相关立法18 1.2国内现行政策对比20 2.1国内外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总体进展23 2.2案例分析:花旗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对比24 投资机构视角:在海内外开展绿色低碳投资26 1.“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建设26 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行业趋势27 能源领域的绿色投资27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展望28 2.国际绿色投资的实践28 2.1国际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的实践28 2.2国际养老金投资中的ESG约束30 2.3新发展:反ESG浪潮的影响32 风险提示35 图表目录 图1:巴塞尔框架气候风险的定性披露要求9 图2:巴塞尔框架气候风险的定量披露要求9 图3:TCFD披露框架11 图4:RCPs气候情景对比13 图5:SSPs排放情景对比14 图6:NGFS气候情景对比14 图7:中国工商银行压力测试流程16 图8:欧央行压力测试的情景和风险维度17 图9: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气候压力测试18 图10:《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对各类机构的特别规定22 图11:气候风险传导示意图23 图12:花旗银行气候风险治理框架25 图13:中国工商银行气候风险治理框架26 图14:2013-2023年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按部门划分)27 图15:2013-202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投资情况(按不同能源)28 图16:加速“一带一路”倡议绿色投资的五步框架28 图17:2018-2023年全球主权基金规模29 图18:2018-2023年SOI投资规模29 图19:2022-2023年公共养老基金(PPF)的GSR记分变化情况30 图20:2023年NBIM的GSR记分表30 图21:GSR和ESG约束31 图22:养老金投资基础设施中的ESG考虑32 图23:按团体划分的关键ESG决议的平均支持率33 图24:每月推出的限制(反对)或要求(支持)ESG业务考虑因素的总体监管动态(2020-2023)33 图25:2023年美国各州对公共养老金投资中运用ESG策略的态度34 表1:《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梳理5 表2:MPA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具体指标及相应权重)7 表3:ESRS报告主题和披露要求12 表4:欧洲国家气候立法19 表5:中国气候政策文件21 表6:IMF发布ESG评分解构31 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共七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或将成为未来5-10年中国绿色战略的关键指导文件,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总体要求”、“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组织保障”。 表1:《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梳理 关键行动 解析 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 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核算标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分步分类探索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 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 息披露指引,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 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 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 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丰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绿色金融区域改革。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 健全审慎管理: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多边及双边绿色金融合作机制。主动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各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地方政 强化组织保障 府因地制宜,明确责任分工,建章立制,保障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支持金融机构与国内外同业机构就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开展技术交流。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意见》明确,在未来五年,主要目标是实现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到2035年,要实现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具体行动指南如表1所示,本报告以此为基础,从宏观视角、金融企业视角以及投资机构视角出发,梳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脉络。 宏观视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1.理顺“机构-监管部门”报送机制 1.1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考核目标概述 2015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的考核主要围绕: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以下是央行对这七个指标的官方解析1: ①资本和杠杆情况。此项考察是MPA考核的重中之重。在资本和杠杆方面,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行为,加强风险防范。其中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指标主要取决于广义信贷增速和目标GDP、CPI增幅,体现了巴塞尔Ⅲ资本框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机构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要素,杠杆率指标参照监管要求不得低于4%。 ②资产负债情况。在资产负债方面,要求适应金融发展和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考察广义信贷(包括贷款、证券及投资、回购等),既关注表内外资产的变化,也纳入了对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稳健性要求。 ③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资产业务,提高准备金管理水平,并参照监管标准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的要求。 ④定价行为。评估机构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特别是对非理性利率定价行为作出甄别,体现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初期对利率市场竞争秩序和商业银行定价行为的高度重视。 ⑤资产质量。这一指标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以及对资产的经营管理的审慎性进行考察,鼓励金融机构提升资产质量,加强风险防范。其中包括对同地区、同类型机构不良贷款率的考察。 ⑥跨境融资风险。在这一方面,将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跨境融资的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等方面综合评估,以适应资金跨境流动频繁和跨境借贷增长的趋势,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监测和防范。 ⑦信贷政策执行。坚持有扶有控的原则,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