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泰期货]:能化:伊朗制裁背景下以油品为代表的全球能化品何去何从 - 发现报告

能化:伊朗制裁背景下以油品为代表的全球能化品何去何从

2024-05-04陈鑫超国泰期货Y***
能化:伊朗制裁背景下以油品为代表的全球能化品何去何从

能化:伊朗制裁背景下以油品为代表的全球能化品何去何从 陈鑫超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20238chenxinchao029552@gtjas.com 报告导读: 对伊朗制裁主要分为三个主体:美国、联合国以及欧盟相关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制裁是伊朗制裁历史上历时最久且程度最为严厉的代表。近几年来,伴随美国对伊朗制裁加深,伊朗向外输出大宗商品的路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伊朗作为传统产油大国以及相关石油产品输出大国,其相关产品在全球大宗市场占据重要比重。 从油品出口结构看,18年美国重启制裁后,原油以及燃料油流向地结构发生转变,实际物流已经重构稳定;若后期美国加强制裁对与伊朗能源有接触的实体企业,对实际物流的影响也仅限于用额外的时间去达到新的稳态,而非18年之后几年那种流向地范式的转变,市场对进一步制裁影响下的物流转向并未反应过度。而唯一处于出口增长的LPG是伊朗近10年来物流相对稳定的一个油品领域,且10年来出口流向结构并未发生明显重构,因而若制裁继续升级,相比较于原油、燃料油,LPG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油品由于其国际化的影响,同时国内的定价权相对较低,因而我们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伊朗的出口流向上,而绝大部分化工品的全球产能集中在亚洲,亚洲则主要集中在国内,因而化工品我们更需要关注对国内进口边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制裁对甲醇物流重构的影响相对有限。而聚乙烯、乙二醇等名义进口和实际进口相差不大的品种则更有可能在制裁升级后面临物流的重构,并且两者之间,相对较于乙二醇,聚乙烯出口的边际变化对国内边际供应影响可能更大。 以中东湾作为出发地,其原油贸易体量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36%,石脑油出口也占到全球贸易体量的32%,凝析油占比则达到全球贸易体量的42%。相比较油品,中东湾出口的化工品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相对小,但仍然有部分品类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25%以上,例如甲醇以及乙二醇在中东湾的出口占到全球贸易总量比重分别为30%以及26%,尿素、对二甲苯出口占比则分别为20%和6%左右。因而可以认为中东湾除去影响油品的全球贸易格局外,对甲醇、乙二醇、尿素以及部分对二甲苯都有潜在的影响。 目录 1.伊朗制裁前后油品及化工品流向变化..............................................................................................................................................31.1伊朗制裁历史................................................................................................................................................................................31.2伊朗制裁前后油品及化工品流向变化..................................................................................................................................41.2.1油品流向变化....................................................................................................................................................................41.2.2化工品流向变化...............................................................................................................................................................72.霍尔木兹海峡影响...................................................................................................................................................................................82.1波斯湾沿岸重要港口分布.........................................................................................................................................................82.2中东湾出口油品及化工品影响................................................................................................................................................9 1.伊朗制裁前后油品及化工品流向变化 1.1伊朗制裁历史 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相对稳定,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国际制裁。革命后,随着伊朗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对外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其核计划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对伊朗实施制裁。 制裁主要分为三个主体:美国、联合国以及欧盟相关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制裁是伊朗制裁历史上历时最久且程度最为严厉的代表: ◼美国对伊朗制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制裁阶段(1985-1995),这个阶段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国际安全和发展合作法案,加上1987年的12613号总统令等措施禁止美国本土公司从伊朗直接进口石油,该阶段禁令主要集中在美国本土公司,并未全面禁止海外企业与伊朗石油的贸易往来;(2)制裁升级阶段(1995年以后);以《伊朗贸易制裁规则》以及《达马托法》为标志,全面制度化限制海外公司与伊朗能源相关领域的产业来往(这其中包含2006年与联合国一起实施的制裁;(3)短暂缓和期(2015-2018),2015年,伊朗和P5+1国家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用核限制换取制裁减轻(包含石油出口禁令),但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对伊朗重新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制裁回到高强度状态;最新制裁:4月25日,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宣布对与伊朗有关的十多个实体、个人和船只实施制裁,称其在促进和资助伊朗国防部秘密出售伊朗无人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美国还对参与伊朗商品运输的两家公司和一艘船只实施了制裁。 ◼联合国、欧盟对伊朗制裁步伐相对一致:(1)初步制裁阶段(2006-2010),针对伊朗核计划以及不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的行为,联合国第1737号、1747号、1803号以及1835号决议对伊朗核计划进行制裁,并对伊朗相关进出口进行了限制,欧盟同步类似决议;(3)严厉制裁阶段(2010-2015),第1929号决议等严厉禁止伊朗进行任何核武器运载相关的活动,并对核相关投资以及海外贷款作出新的限制;(4)缓和阶段(2015年以后),伊朗用核限制换取制裁减轻,联合国解除部分制裁,欧盟同步。但2018年以后,伴随美国重新制裁,实际操作中很多欧盟企业仍然选择撤出伊朗市场。这个时期,制裁分化,整体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近几年来,伴随美国对伊朗制裁加深,伊朗向外输出大宗商品的路线发生了深刻变化;伊朗作为传统产油大国以及相关石油产品输出大国,其相关产品在全球大宗市场占据重要比重。因而对伊朗制裁后整体大宗物流变化的跟踪对我们分析能化市场风险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1.2伊朗制裁前后油品及化工品流向变化 伊朗作为全球第四大产油国,以及中东地区燃料油,LPG等油品的重要供应来源,其上游能源产业变化以及物流转向对全球油品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1为近20年来伊朗原油产量变化。可以看到,伊朗历史原油产量一度接近400万桶/日,2015年之前伴随美国、联合国以及欧盟的制裁加深,产量最低下滑至250-300万桶/日。而后伴随制裁缓和,伊朗原油产量回升至历史高点附近。2018年伴随美国重新制裁以及新冠疫情冲击,伊朗原油产量一路下滑至低于200万桶/日,而当前伊朗原油产量处于逐步回升状态,产量攀爬至300万桶/日上方。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1.2.1油品流向变化 伊朗原油出口总量基本和伊朗原油产量趋势趋同。从总量上看,2015-2018年经历了短期高峰后,19年出口开始锐减,并于2020年达到低点,随后出口缓慢回升。从出口流向国家看,伊朗原油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图中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欧洲基本不进口伊朗原油(这和2006年以后联合国以及欧盟逐步加深对伊朗制裁直接相关),而彼时伊朗原油出口基本流向亚洲区域。2015-2018年,伴随伊朗制裁缓和,欧洲部分国家开始重新进口伊朗原油,但这一趋势在2018年以后戛然而止;2018年以后,尽管欧洲并未主动提出更多制裁措施,但相关企业担心受到美国制裁的波及,因而欧洲再次停止进口伊朗原油。于此同时,亚洲进口国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名义进口数据统计显示,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在2019年以后不再进口伊朗原油,而印度,中国则成为伊朗油的主要消费地,并且不明流向的原油比重占到50%以上,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伊朗原油出口通过非注册的方式流向各个消费地。 资料来源:Kple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相比于原油,伊朗燃料油出口结构则保持相对稳定,除去大趋势上和伊朗原油产量趋势大致吻合,但燃料油出口整体量仍然维持增长的态势。2022年,伊朗名义燃料油出口超过2200万吨,22年以及23年,出口量则整体维持在1000-1500万吨之间。由于中东地区整体发电需求的增长,燃料油中东自我消化的比例在增加,2023年中东燃料油进口相比3年前增长超过20%。 资料来源:Kple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Kple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资料来源:Kple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伊朗LPG出口得益于亚洲地区大量PDH项目的投产以及伊朗自身LPG出口终端的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大幅增长。仅波斯湾沿岸就有7个终端用于出口LPG,包括Bandar Imam Khomeini,BandarMahshahr、Bushehr以及Assaluyeh等。从LPG出口看,近年来名义出口体量并未受到制裁的限制。从出口结构看,结构基本稳定在主要出口中国,其余小部分流向东南亚。唯一的区别在于制裁前埃及也是伊朗LPG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之一,18年美重启制裁后,向埃及的名义出口归零。 资料来源:Kple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 伊朗油品出口主要以原油、燃料油及LPG为主,汽柴油出口不多,因而这里不做赘述。而从油品出口结构看,18年美国重启制裁后,原油以及燃料油流向地结构发生转变,实际物流已经重构稳定;若后期美国加强制裁对与伊朗能源有接触的实体企业,对实际物流的影响也仅限于用额外的时间去达到新的稳态,而非18年之后几年那种流向地范式的转变,市场对进一步制裁影响下的物流转向并未反应过度。而唯一处于出口增长的LPG是伊朗近10年来物流相对稳定的一个油品领域,且10年来出口流向结构并未发生明显重构,因而若制裁继续升级,相比较于原油、燃料油,LPG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1.2.2化工品流向变化 除去油品外,伊朗在部分化工品领域对全球供需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包括甲醇、塑料、尿素等。分析伊朗化工品影响,主要从伊朗整体出口以及对国内进口端两方面出发。 伊朗甲醇目前产能约1560万吨,聚乙烯约500万吨,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