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南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

公用事业2024-03-01-东南大学大***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23) 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苏州) 前言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和谐共处,强调共建一个富裕、平等、和平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即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坚持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中国碳达峰(peakcarbondioxideemissions)、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的“30•60目标”。《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23)》(蓝皮书)通过对2015年至202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16个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结合了国家统计局等统计机构、行业协会和研究中心的数据,报告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报告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SustainableDevelopmentReport2023》)的分析方法,但是是以中国“30•60目标”为指引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规划设计的。 东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东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苏州)谨此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对蓝皮书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蓝皮书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专家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使命:为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我们的使命: 为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领导小组成员: 赵林度张为公梅汉成孙胜楠戴栋王平沈明徐征刘美云李洋丁俊雄许祯祥何纲谌中平李天松陈林左凌宇杨朦许雯李玉龙顾星袁义倥吕斌吴超卢晨阳刘海旭董娟王宏亮姚江邓军王万俊彭宇张丹庄剑 编写组成员: 赵林度周俊鹤王涵娇朱雯雯蒋豆李政辉贡喜梁艺馨邱华清徐鹏宇常笑笑姚尧梁玉秀李逸龙孙国豪李旭铮华陈宸李知远瞿子栋化晶晶许凌霄李民玺莫馥榕刘子玉黄茜曼黄欣张晗曦 支持单位: 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大悦城华东(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苏州交投数智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微易(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东南集萃(江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盐城市大数据产业园(数梦小镇)管理办公室泰州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 盐城西伏河数字智能创新社区管理办公室江苏综艺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市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诺得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路易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 恩纳基智能装备(无锡)股份有限公司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苏州分所 江苏中碳能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冠恒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常州辉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苏航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泰州天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创客空间孵化器有限公司苏州市名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目录 “30•60目标”的内涵及要义1 1.1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2 1.2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3 1.2.1全国碳市场运营机制3 1.2.2碳排放监测架构4 1.2.3碳交易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6 1.2.4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7 1.3区域碳交易完成情况8 1.4企业可持续素养12 1.4.1企业可持续素养定义12 1.4.2企业可持续素养框架12 1.4.3企业低碳转型路径15 “30•60目标”达成度的政策和监测架构20 2.1双碳目标政策体系架构21 2.2双碳目标进展情况28 2.3相关组织机构及会议29 2.3.1国家层面29 2.3.2地方层面30 2.3.3社会层面30 “30•60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论32 3.1指标体系确定33 3.1.1区域及行业指标体系33 3.1.2相关指标含义36 3.2Methods方法总结整理42 3.2.1数据选择42 3.2.2数据来源43 3.2.3缺失数据和估算43 3.2.4“30•60目标”指标和仪表盘构建方法43 “30•60目标”区域完成情况49 4.1“30•60目标”区域基本情况50 4.1.1区域划分标准及原因50 4.1.2东北地区51 4.1.3京津地区52 4.1.4北部沿海地区54 4.1.5东部沿海地区55 4.1.6南部沿海地区57 4.1.7中部地区58 4.1.8西北地区61 4.1.9西南地区63 4.1.10港澳台地区66 4.1.11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碳排放情况68 4.2“30•60目标”区域达成度70 4.2.1“30•60目标”区域达成度评分70 4.2.2“30•60目标”区域指标现状及趋势仪表盘76 “30•60目标”行业完成情况85 5.1“30•60目标”行业基本情况86 5.1.1行业选取86 5.1.2各行业碳排放情况91 5.2“30•60目标”行业达成度92 5.2.1“30•60目标”行业达成度评分92 5.2.2“30•60目标”行业指标现状及趋势仪表盘95 中国34个区域概况图101 中国16个行业概况图146 法律声明164 “30•60目标”的内涵及要义 1.1双碳目标的背景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可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nvironmentProgramme,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orWorldWildlifeFund,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提出“没有使千百万人得以脱贫的发展,自然保护的目标难以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相互依存,发展需要以呵护地球为前提”。可见,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和谐共处,强调共建一个富裕、平等、和平的人类社会。 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问世,敲响了全球传统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警钟;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orBrundtlandReport),作为纲领性文件提出并定义了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再到1992年全球102个国家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签署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达成空前的一致。1994年,全球第一部国家级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布,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2003年初,《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发布,明确了未来10~2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 由碳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过去八年有望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八年,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以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代内涵,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碳达峰(peakcarbondioxideemissions)、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的“30•60目标” [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坚持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 1赵宗慈,罗勇,黄建斌.2015—2022年全球最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3,19(03):400-402. 2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3). 共生的现代化。 “30•60目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碳达峰和碳中和,其中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3];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互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4]。可以认为:“30•60目标”就是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里程碑。 1.2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 2023年1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旨在系统总结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运行经验,以促进社会了解碳市场建设情况。报告详细介绍了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的市场交易和履约情况,涵盖了配额分配和清缴工作的解释,以及对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制度体系建设的总结。 1.2.1全国碳市场运营机制 全国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管理碳排放的政策工具,为重点排放单位提供了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场所,其主要运行环节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以及市场交易监管等环节(如图1-1所示)。重点排放单位在参与市场前需要核算和报告上一年度的碳排放数据,并接受政府组织的数据核查,核查结果作为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分配和清缴的依据。 3王金南,严刚.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1-01-04(01). 4章诚,郑玉洁,凌红.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J].河海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6):78-87+131. 图1-1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框架图示来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 国家在综合考虑重点排放单位生产排放需求、技术水平和国家减排需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排放单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作为其获得的规定时期内排放额度,该额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排放需求。重点排放单位在获得配额后,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碳市场对配额进行买卖,但需在履约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少于自身排放量的配额用于履约。 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交易系统保障全国碳市场配额集中统一交易。 1.2.2碳排放监测架构 碳排放量高低是衡量碳达峰碳中和的直接数据支撑,对碳排放量实现精准测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碳监测技术创新,建立碳监测网络,将间接核算与直接监测相结合,不断提高计量精度。在行业领域,采用“自下而上”形式的碳排放计量途径,建立M(Monitoring)R(Reporting)V(Verification)体系,利用市场交易体制实现企业碳排放管理。 大力发展碳监测技术,努力实现碳排放精准测量 常用的碳排放计量方法有核算法和监测法。目前,我国碳计量大都采用碳核算法,利用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实现碳排放量的统计。而碳监测方法则是通过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数据和同化反演模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和碳汇状况三类数据进行统计,可实现碳排放量的实时获取和精准获取。2021年2月,中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