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基本完善,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打造10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通用航空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通用航空动力实现系列化发展,机载、任务系统及配套设备模块化、标准化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从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角度思考受益标的。低空经济上、中、下游产业链大体可分为航空装备制造业、通航产业运营以及低空经济服务与应用。上游产业主要包含了飞行器整机与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核心为电机电控、电池、飞控、导航、通讯与整机,建议关注主机厂:万丰奥威、纵横股份、中直股份、山河智能;电驱:卧龙电驱、蓝海华腾,同时关注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厂商的迁移能力;电子元器件及导航:华依科技、星网宇达、中航光电、航天电器;其他零部件:铂力特、华曙高科、爱乐达;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通航机场、空港装备、机场通信装备和空域管理等,建议关注威海广泰、莱斯信息、四创电子、四川九洲、纳睿雷达;配套服务主要为检验检测、维修、培训等,适航证获取十分关键,贯穿通航装备设计生产到运行保障环节,核心检测项目如环境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检测过去多用于军工、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国内检测三方企业广电计量、谱尼测试、苏试试验、信测标准、西测测试、中机认检均有实验室的多地布局及多年试验能力的积累,能够对无人机企业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下游产业主要构建“低空经济+”的应用生态,例如低空经济+物流、农业、应急救援等。 新股中瑞股份(301587.SZ):公司主要从事圆柱锂电池精密安全结构件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动力型、容量型锂电池组合盖帽系列产品。精密安全结构件是圆柱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动力锂电池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要求。由于关系到电池的安全使用,锂电池客户对安全组件的认证周期较长,需要公司拥有较强的工艺积累、技术储备和客户拓展能力。公司坚持定位于中高端产品市场,持续发展下游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智能家居等动力型锂电池行业的优质客户。公司已与LG新能源、能元科技、比克电池、力神电池等国内外行业领先锂电池生产销售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特斯拉Model 3、Model Y等新能源汽车,小牛、哈啰、雅迪等品牌电动自行车,戴森(Dyson)、TTI、博世等品牌电动工具,以及数码3C类产品等,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美誉度。2023年公司实现总营收6.87亿元,同比-10.07%,实现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25.91%。 投资建议:2023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性复苏已现,工业品库存见底,有望推动进入补库周期,叠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高端装备行业或迎景气上行机会,建议关注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信捷电气、伟创电气、英威腾、禾川科技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等;激光设备领域杰普特、英诺激光等;消费设备领域永创智能、杰克股份、宏华数科等。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完备,国产品牌在全球仍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较为低迷背景下我国工业品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海外市场孕育更广阔增量空间,建议关注叉车领域安徽合力、杭叉集团;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恒立液压、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柳工;设备出海方向格力博、银都股份、杰克股份等。“变量”看新技术,建议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柯力传感、东华测试、鸣志电器、绿的谐波、奥普光电、禾川科技、华依科技等;刀具领域鼎泰高科、欧科亿、华锐精密等;工业气体领域杭氧股份。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景气度不及预期;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重点行业政策实施不及预期;公司推进相关事项存在不确定。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一、行情回顾 (一)板块行情回顾 本周上证综指涨幅为-0.23%,深证成指涨幅为-1.72%,沪深300涨幅为-0.21%。其中,机械(中信)板块涨幅为-0.50%。 机械各子板块中,工程机械涨幅最大,涨幅为5.62%;锅炉设备最小,涨幅为-7.21%。 图表1主要指数当周日涨跌幅 图表2机械行业细分板块当周累计涨跌幅 本周涨幅最大的是石油石化,涨幅为4.28%;涨幅最小的是传媒,涨幅为-9.19%;机械行业涨幅为-0.50%。 图表3全行业当周涨跌幅 (二)个股行情回顾 个股方面,本周涨幅前五名依次为津荣天宇(+64.3%)、山推股份(+27.0%)、星云股份(+25.3%)、科瑞技术(+18.2%)、金盾股份(+17.3%)。 图表4涨幅前五 本周涨幅后五名依次为动力新科(-27.5%)、华菱精工(-23.8%)、咸亨国际(-20.8%)、文一科技(-16.7%)、南方精工(-14.1%)。 图表5涨幅后五 二、行业与公司投资观点 (一)行业及公司研究报告 1、机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的Optimus时刻”系列(六)—IMU(姿态感知):旧火新茶,其时已至 IMU(惯性测量单元):姿态测量和惯导的核心传感器。IMU是测量物体三轴角速率及加速度的装置,通常由两个及以上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组成。IMU作为惯性定位技术的核心设备,经过误差补偿和惯性导航解算,最终输出载体相对初始位置的坐标变化量、速度等导航信息。IMU按使用性能从低到高可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和军用级,不同级别的IMU在设计、制造和成本方面都有所差异,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 IMU下游应用广泛,涵盖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到工业与通信、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 IMU成长空间广阔,国产替代蓄势待发。MEMS传感器细分种类繁多,IMU及核心零部件在所有细分产品中占比最高。据Yole数据,全球IMU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13.79亿美元、12.04亿颗增长至2027年的27.92亿美元、22.82亿颗;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是其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受益于新能源车需求增量和替换量的双重利好,2027年我国IMU市场有望达到75.5亿元。博世、ADI等海外大厂在技术研发、制造工艺和市场拓展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经验,形成了核心壁垒,2021年全球IMU市场的前五大厂商均为国际大厂,总计占据88%的市场份额。国内IMU市场中,相比外资厂商,本土厂商在本地化服务、供应链整合等方面积极进行差异化竞争,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双轮驱动,IMU迎来发展新机遇。1)智能汽车:L2+车型选择“GNSS+IMU”组合导航方案正迅速普及。据百度Apollo,GNSS+IMU的卫惯组合可以实现85%左右的场景覆盖,增强导航系统在各类环境下的稳定性。伴随着我国自动驾驶L2+级别的渗透率到2030年有望达到65%的水平,经过我们的测算,2023年我国自动驾驶领域车载IMU市场规模为31.51亿元,到2030年将提升至154.94亿元,期间CAGR为25.55%。2)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近期发布的视频中,Optimus可以做出高难度的瑜伽、舞蹈动作,展示出强大平衡控制和行走导航能力。IMU在人形机器人中主要应用在平衡维持、导航定位和动作执行三个方面,基于合理假设,经过我们的测算,在特斯拉Optimus量产达到10/50/100万台时,对应的IMU市场规模分别为2.4/10/16亿元。 国产厂商迎难而上,加速破局。1)华依科技:公司前瞻布局惯性导航业务,2020年与上汽集团签署技术合作开发备忘录,联合开发高级别自动驾驶中的定位技术。公司积极进行IMU前期研发布局,继2022年获奇瑞汽车定点后,2023年公司分别获得智己汽车某项目惯性导航总成和某客户某车型惯性导航定点的开发通知书,惯导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2)芯动联科:公司以陀螺仪为核心产品,向IMU积极延伸。公司的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具有小型化、高集成、低成本的优势,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3)明皜传感:公司形成了以MEMS加速度计为核心的产品组合,凭借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优势,公司已向荣耀、小米、联想、歌尔等行业知名终端客户批量供货。此外,公司车规级MEMS加速度计已向东软集团批量供货,并已导入比亚迪等汽车级客户。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21年度公司MEMS加速度计全球市占率2.11%,位列MEMS加速度计厂商的全球第七位,打破海外厂商垄断。 行业投资评级与投资建议。IMU应用空间广阔,核心技术壁垒高筑,人形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驱动IMU市场高速增长。国内厂商有望通过多年产业、技术积累和高性价比,加速导入核心客户,实现国产替代。给予IMU行业“推荐”评级。重点关注华依科技、芯动联科。 风险提示:人形机器人进展不及预期;国内厂商产品开发进度、核心客户导入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成本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等。 2、金橙子(688291)深度研究报告:激光加工控制系统领先企业,软硬件多方位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激光加工控制系统厂商之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掌握激光振镜和激光伺服这两条主流控制系统技术路线的公司,2022年公司振镜控制系统产品总发货数约占市场总量三分之一,在国内细分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激光系统集成硬件、激光精密加工设备,下游涵盖3D打印、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汽车等领域。2018-2022年,公司营收从0.70亿元增长至1.98亿元,CAGR为29.84%;2018-2022年,归母净利润从0.17亿元增长至0.39亿元,GAGR为22.70%。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是激光设备控制环节,主要分为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和激光伺服控制系统。激光振镜控制系统主要用于高精度、高速度、微加工等高精密微加工领域,而激光伺服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大功率、大幅面等宏加工领域。在激光振镜控制系统领域,公司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0年市占率达到32.29%。在中低功率激光伺服控制系统领域,柏楚电子和维宏股份占据国内主要份额,公司将持续布局伺服控制领域,中长期来看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发力中高端激光振镜控制系统,国产替代打开成长空间。激光振镜控制系统主要适用于小幅面、精密加工领域,除激光焊接、清洗等需要大功率激光器外,主要适用的激光功率集中在1.5KW以内,而在高端应用领域,目前主要由德国Scaps、德国Scanlab等国际厂商主导,公司研发高投入驱动,高端市场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大力布局高端振镜业务,软硬件结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公司激光系统集成硬件产品包括振镜、激光器、场镜及其他主要配备于激光加工设备上的各类硬件,该类产品客户为激光加工设备厂商,通常为公司控制系统客户。公司将重点投入振镜硬件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20亿元、2.73亿元、3.3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4亿元、0.69亿元、0.9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3元、0.68元、0.91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激光加工控制系统领先企业,积极拓展高端振镜硬件业务及伺服控制系统业务,并取得积极进展,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首次覆盖,给予2024年40倍PE,目标价为27.20元,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