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信用]:新格局赋能经济结构优化 双循环助力疫后经济增长——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新格局赋能经济结构优化 双循环助力疫后经济增长——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2020-12-31大公信用黄***
新格局赋能经济结构优化 双循环助力疫后经济增长——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1 / 21 宏观研究 编号:【2020】12-No.3 大公国际:新格局赋能经济结构优化 双循环助力疫后经济增长——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核心观点 2021年全球疫情影响将逐步消退,疫苗有望大范围接种,全球经济将开启渐进复苏模式。明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不仅需要完成疫后经济恢复工作同时还需要为“十四五”开好局。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度变革和我国内部宏观经济增长轨道转换的新局面,中央在年内几次重要会议中确立了我国未来发展新的战略基点,即以内部大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基于这一新格局的确立,大公国际对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如下预期: 第一,全年经济总体增速预计将超过8.0%并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第二,供给端持续回升,服务业有望加速回暖。工业产出以满足需求适配为主,企业利润受工业品价格回升影响将小幅上涨。 第三,需求端发力,增长动力向内生性转变。消费将快速回升,成为明年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制造业投资随需求回暖将获得快速回升,基建延续增长势头,新基建有望获得突出表现,房地产增长保持总体稳定; 第四,外贸面临环境依然复杂,明年上半年外需对中国供给替代的需求仍然较高,支持外贸持续走强。疫情消退和疫苗普遍接种后,全球贸易逐步复苏,外需或有所回落,外贸增速在下半年或有所放缓; 第五,通胀总体温和,CPI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明年全球油价有望中枢上行且海外开启补库周期,双重作用下PPI有望在4月份转正并在5月达到顶峰后逐步回归常态化增长; 第六,明年宏观调控政策重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从政府发力向市场发力的平稳过渡;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政策操作强调精准有效,不急转弯。中长期政策重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研究|2021宏观经济展望 2 / 21 正文 2021年全球经济将开启渐进复苏模式,中国经济以新格局为战略基点,在低基数作用和内需拉动下明年经济增速有望超过8.0%。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围绕疫情展开的防控、救助以及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兴起和美国大选的跌宕起伏使今年全球经济环境处于深度变局,总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新兴市场需求萎缩,全球经济失衡;二是全球利率水平和债务水平齐破记录,主要经济体基准利率突破历史下限,债务水平突破历史上限;三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经贸关系重构。 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亮眼,2020年三季度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转正,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全年经济预测中均是2020年全球唯一可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经济今年以来的突出表现主要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制度优势保障下疫情防控得力,以最短时间全面控制疫情蔓延;其次,“六稳”、“六保”政策下,生产率先恢复,以供给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中外疫情发生时间的错位以及中国“保供给”与欧美“保需求”的疫情救助政策差异间形成互补,外需的增长和中国强大的供给能力带来中国外贸的超预期增长并拉动工业产出平稳复苏。 2021年,疫情因素仍将是影响全球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目前全球首款疫苗已在英国获批上市,预计随后陆续会有多款疫苗逐步获批量产上市并有望在明年二、三季度实现全球范围内分批接种,伴随疫苗的落地,全球疫情的影响将逐步消退。在低基数效应和疫苗普及的双重作用下,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开始有较明显回升。在政策方面,预计全球货币财政宽松环境不会立刻收紧但会针对通胀和债务风险的变化进行边际调整;美国大选落地,未来全球经贸关系不确定性或减少,贸易摩擦预期下降。预计2021年全球主要市场将逐步有序恢复生产、重启商务活动,全球经济有望加速修复。 2021年作为中国“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全球环境的深度变局,明年中国经济将主要以巩固复苏成果,调整增长结构为主线。中国政府在年内几次重大会议中确定了未来中国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战略基点,并在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因此,预计明年经济将在供给端夯实的基础上,需求端接力助推经济复苏,以畅通内循环为主要工作抓手,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内循环的高质量建设促进外循环高质量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安全。预计2021年我国GDP增速有望在低基数效应和内需拉动下回升 宏观研究|2021宏观经济展望 3 / 21 至8.0%以上水平。 明年GDP季度同比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低基数作用下一季度GDP将呈现两位数增长,达到年内增速高点,随后回归常态化增长。 图1:GDP及三次产业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大公国际整理 2020年以来中国经济表现主要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经济V形反弹;二是第二产业增长快于第三产业,工业表现好于服务业。 受疫情突发影响,今年我国经济在一季度遭受深度冲击,经济停摆,GDP深度下探,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的决心和力度空前,三月末疫情在我国基本得到控制,全国进入常态化防控。二季度GDP增速大幅反弹,三季度继续回暖,并在三季度末实现累计增速同比转正(0.7%)。从增长结构来看,由于新冠疫情的供给冲击特点,第二产业在第一季度下探幅度最深,但在保供给政策的指引下第二产业率先回升并加速上涨,一改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以第三产业拉动为主的动力结构,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第三产业在一季度受冲击幅度相对较小,这主要受益于疫情期间宅经济对线上服务业需求上涨拉动,但因社交距离限制,线下流通和服务领域恢复相对滞后且由于下半年国内仍有部分地区有零星病例出现,线下服务始终未完全开放,第三产业修复缓慢。进入三季度后全国线下领域放开扩大,线下餐饮服务场所陆续回归常态,服务业回升加速,从11月最新数据显0.7 2.3 0.9 0.4 -15-10-50510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GDP:不变价:累计同比GDP:不变价:第一产业:累计同比GDP:不变价:第二产业:累计同比GDP:不变价:第三产业:累计同比0.7 0.1 0.3 0.2 -8-6-4-2024682019Q12019Q22019Q32019Q42020Q12020Q22020Q3GDP:不变价:累计同比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第一产业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第二产业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第三产业 宏观研究|2021宏观经济展望 4 / 21 示各项经济指标向好趋势不变,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速自10月起已超过工业增加值,11月二者增速差距进一步扩大,带动第三产业开启加速回升模式,产业增长结构逐步回归均衡。 图2:工业增加值增速与服务业生产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Wind 大公国际整理 2021年我国经济将从疫情救助全面转向疫后恢复,随着国内需求的回暖和全球经济复苏面积的扩大,预计明年我国经济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其中在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一季度增速可能反弹至两位数高位,随后逐步回归常态化增长。 剔除基数效应来看明年三次产业增长,第一产业受疫情影响不大,且我国粮食供应稳定,口粮对外依存度较低,农林牧渔和种植业明年将仍将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当季增速自今年三季度起基本已恢复至疫前水平,明年将主要以满足需求适配性为主,第二产业总体产出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速,同时在产业链升级政策促进下增长结构或有调整,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类产业及高技术产品生产有望呈现高速增长。第三产业的恢复速度将在流通和社交领域全面回暖、线下服务需求复苏拉动下加速回升,同时在新技术应用和国家新型服务业政策推动下,跨境线上服务预计能够带来服务业的超预期增长,第三产业对GDP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接替第二产业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供给端增长将从政策引导型恢复转向需求拉动型增长,全球“补缺口”将成为工业保持上涨的动力,高技术产业仍将领跑,企业经济效益预计将小幅改善。 2020年我国供给端在全年经济“稳增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自2月末国内逐步复工复产,工业增加值降幅便开始逐步收窄,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在10月转正(0.7%),除9月份受原材料成本和企业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导致当月增速回落外,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基本保持逐月上涨态势。 7.0 2.3 8.0 -0.7 -30-25-20-15-10-50510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 宏观研究|2021宏观经济展望 5 / 21 图3:工业增加值与工业企业利润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大公国际整理 今年工业产出供给结构总体表现出上游原材料和中游设备制造好于下游消费品生产的特点,消费品产出增长主要以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链条为主。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在三大门类中率先转正且保持较高增速,截至10月累计增速已增至2.4%,主要是今年政策引导性性复工复产推动的产出增长以及海外疫情爆发后新订单向国内转移带来的出口产出增长所致,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工业产出整体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出今年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一方面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引导效应显现,另一方面今年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美国对中国技术壁垒限制导致部分高技术产品转向国产替代也是其高增的原因之一。企业效益方面,今年因供给端修复快于需求,政策引导下的复工复产初期带来存货上涨,但随着国内需求逐步回暖和外需拉动,存货水平逐步降低,最新数据显示产成品和原材料存货均已处于相对低位。前11个月中,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利润实现转正,其中石油产业链受全球原油价格低迷以及工业品价格一直低位的影响,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导致企业利润仍未回到疫前水平。企业资金回笼方面,截至11月数据,应收账款仍然较高,回款压力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年底工业产出和工业利润的回升速度。 75.9 76.2 76.2 76.6 67.3 71.1 73.1 2.4 15.5 2.3 -80-302070-40-2002040工业产能利用率:累计值季(右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 宏观研究|2021宏观经济展望 6 / 21 图4:工业企业利润与库存水平走势(%) 数据来源:Wind 大公国际整理 图5:工业增加值分行业表现(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Wind 大公国际 -40-30-20-10010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092020-102020-11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电热中游设备制造-40-30-20-1001020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092020-102020-11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酒、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家具医药汽车下游消费品-40-30-20-1001020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工业企业:存货:累计同比-30-20-10010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092020-102020-1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化工化纤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非金属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