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民生证券]:策略专题研究:涅槃之路:梦回2002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策略专题研究:涅槃之路:梦回2002

2024-03-21牟一凌、吴晓明民生证券肖***
策略专题研究:涅槃之路:梦回2002

策略专题研究 涅槃之路:梦回2002 2024年03月21日 实物消耗>GDP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并非当下特例。2022年疫情冲击过去后,中国经济已经悄然恢复,指示工业生产活动的克强指数已经达到2022年以来新高,但另一侧是过往房地产链条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和中游产能过剩的担忧。投资者往往习惯于遵循短周期的规律决策,然而该策略在应对经济系统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时容易失效。中国经济不是只有过去10年债务扩张期的一种形态。我们把目光投向20年前,在那段实物消耗增加的历史中找寻相似的韵脚。2000年初的艰难转型:债务出清与产业发展。彼时的金融系统因为承接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转型与国企改革的转轨成本,资产端不良贷款率不断抬升。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与应对加入世贸后未来的国际大行的竞争,金融系统中银行监管与内部控制不断加强,金融部门发生阶段性收缩。而与此同时,彼时实体经济却正在供给侧不断发力:中外企业部门为中国加入WTO后承接全球化产业链分工而增加投资;而在1998年城镇地产市场化改革后,庞大的购房需求被激发,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被撬动;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国企改革与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稳定税源,为招商引资同样扩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反,债务压力更大的中央政府则开始逐步去杠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下岗潮让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中枢下移,而过去被中小国有企业所占用的信贷资源逐渐释放流入更偏实物工作量的出口、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等领域,生产结构由轻工业向重工业逐步切换。在全社会增加值率下降的同时,实物工作量得以维持,供给相对过剩使得当年的物价有下行压力,中游企业利润承压,直到多部门共振扩表后带来需求的持续走强,当时中国宏观经济才逐渐走出“价跌“阴影。2002-2004:生产制造活动是主线,资源+基础设施表现出色。高度注重实物工作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资源消耗加快,彼时供给端约束并不强硬的上游依然展现出了较高的价格弹性,产业链利润占比同样抬升。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蛋糕”不断被做大的年代里,全产业链利润实现扩张,投资者目光往往聚焦于当时市场空间广阔,渗透率低,微观增速高的环节,而对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格局容易忽视。体现在资本市场上,上证指数在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宽幅震荡区间内涨幅靠前的板块中,生产建设制造活动是重要线索,其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上游资源板块涨幅靠前,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表现优秀,这两者恰好映射当下“红利投资”的主要行业,而汽车(合资车进入)、电力设备等中下游高景气板块同样表现出色。 分析师牟一凌执业证书:S0100521120002邮箱:mouyiling@mszq.com分析师吴晓明执业证书:S0100523080002邮箱:wuxiaoming@mszq.com相关研究1.行业信息跟踪(2024.3.11-2024.3.17):消费或是3月经济中更具韧性的一环-2024/03/192.策略专题研究:资金跟踪系列之一百一十二:配置盘与交易盘的共振-2024/03/183.策略专题研究:完美故事的尾声,实物的再度崛起-2024/03/184.A股策略周报20240317:资源:定价转型,齐头并进-2024/03/175.行业信息跟踪(2024.3.4-2024.3.10):从高频数据的视角探寻行业24Q1业绩-2024/03/12 不一样的2024:债务周期下行,产业发展前行。随着地产景气度的趋势性下行,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的三方金融循环被打破,去金融化主线不断演绎;而近两年来决策层稳增长的方式也向实物工作量为主的出口与制造业相关倾斜,稳住实体经济的杠杆意愿较强,而供给侧也在政策扶持下产业升级仍在继续。与2002不同的是,当前全球化路径已发生逆转,海外政府与企业部门扩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重构,中国制造企业同样加速出海“外卷”,更多拉动的是对资本品与中间品的需求。受制于债务周期,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新增投资较为低迷;地产财富效应的缺失与收入预期的下滑,消费升级面对压力。相较之下,中央政府、央国企与部分制造业则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非金融企业部门中的加杠杆主体。无论如何,增加值率下降、债务压力和经济韧性是共同特征,生产制造活动成为主导,资源消耗有望大于利润增长。未来:生产制造活动仍是主导,产业链利润向上分配成为显性因子。当前工业生产与产品出厂价格的差值重新回升至供给侧改革以来的高点,量价关系回到了2000年初的状态。2010年来以地产为主的债务驱动模式正在远去,资源消耗>GDP>上市公司利润的不等式已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远期需求预期悲观下上游企业长期面对供给瓶颈时价格存在韧性,如果后续面对中期需求预期的恢复,两者将形成资源类企业利润的向上弹性。买入资源和红利股,本质上并非对于经济增长总量的悲观,而是承认我们经济结构性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挥别2010年以来以居民+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为主导的驱动模式,重回生产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之路上。尽管强度不同,但经济结构却和21世纪初的中国有诸多类似,而利润往上游集中是本轮周期的重要特征,新时代的壁垒资产已经跃然纸上,拥抱资源,拥抱实物消耗,超越“红利思维”。 风险提示:政策刺激回归地产金融化模式;全球经济超预期衰退。 目录 1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金融向左,实体向右3 1.1“历史包袱”重压下,艰难前行的金融系统3 1.2“涅槃重生”后轻装上阵的实体经济5 2映射当下:又见金融收缩,扩表部门却呈现镜像7 2.1全球化路径发生逆转,中国企业的角色或实现对换7 2.2资产负债表的接力:中央政府与央国企成为主力8 3涅槃前夜:实物消耗加强与产业链利润向上分配10 4风险提示15 插图目录16 在以房地产为载体,以地方政府——居民部门进行扩张的债务驱动模式正在当下走向尾声之际,基于2010年至2021年这一模式鼎盛时期(由此带来的中下游利润不断扩张)的投资范式适用性可能也正在下降。我们曾在前期春季策略中指出,当下金融系统去杠杆,而实体经济稳杠杆的宏观组合一定程度上与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状态相似。在当年,国企和中央政府债务扩张的驱动模式逐步力竭,而加入WTO后的产业建设却又迫在眉睫,制度改革让地方政府开始得以获得新的债务扩张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一场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接力在悄然完成,庞大的实物消耗与增加值率下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这是总量经济与企业盈利略显背离的时期,或许会为我们理解当下重要不等式——单位GDP实物消耗>GDP增长>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提供重要借鉴。 1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金融向左,实体向右 1.1“历史包袱”重压下,艰难前行的金融系统 改革开放以后,银行系统替代财政成为了投融资的主渠道,国家建设资金与国有企业经营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实现了国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变,保证了中国改革转轨时期社会资金链和资本链的延续,避免陷入资金短缺的“贫困陷阱”,然而信贷手段的过度使用和银行经营的财政化一定程度上也承接了经济改革与国企改革的转轨成本,不良资产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迅速积累。 图1:相较于银行存款的扩张规模,财政收入增长不足,银行系统替代财政成为了投融资的主渠道,有助于 实现了国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变(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 120,000.00 图2:随着银行系统替代财政成为了投融资的主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贷款比例抬升(左轴:亿元,右 轴:%) 全国财政支出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人民币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例(右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国内贷款所占比例(右轴)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0.00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40,000.00 20,000.00 0.00 30.00 20.00 10.00 0.00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系统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警觉,如何处理彼时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的巨额坏账无疑成 为重中之重。决策层最初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减少政府对银行的直接行政干预等方式开始化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然而由于彼时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等政策主张下,大量国企破产重组,使得银行系统资产端快速恶化,即使在剥离1.4万亿元坏账后资产不良率依然居高不下 (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仅1.14万亿元)。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1年国有四大行不良贷款规模(包含剥离与未剥离)达到了3.4万亿元,占总贷款的42%,GDP的35%。 图3:“有进有退”、“抓大放小”等政策主张下,大量 国企破产重组,国有企业个数迅速减少 图4: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1年国有四大行不良贷款 规模(包含剥离与未剥离)达到了3.4万亿元,占总贷 款的42%,GDP的35% 资料来源:《中国国有企业的破产研究——改革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和途径》,民生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BIS,民生证券研究院 随着金融系统中银行监管与内部控制不断加强,并且不再需要强行为国有中小企业承担“最后担保人”的角色,金融部门同样发生阶段性收缩。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后,于金融系统而言,国有银行薄弱的资本金,沉重的坏账压力,与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都将使得其在未来与国际大行的竞争中存在压力;而于整体经济而言,来自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风险始终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的宏观上的不稳定因素。在2002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决策层最终官方定调“加强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并指出“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内忧”与“外患”之下,金融系统以产权为核心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逐渐拉开帷幕。 图5:由于银行监管与内部控制不断加强,金融部门发 生阶段性收缩(%) 26.00 24.00 22.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人民币:同比中国:M2:同比 图6:21世纪前五年,金融部门杠杆率扩张速度相较过 去明显放缓(%)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206-2010: 杠杆率扩张倍数(资产方) 1.53 杠杆率扩张倍数(负债方) 1.42 2001-2005: 杠杆率扩张倍数(资产方) 1.00 杠杆率扩张倍数(负债方) 1.38 1996-2000: 杠杆率扩张倍数(资产方) 2.19 杠杆率扩张倍数(负债方) 2.09 中国:金融部门杠杆率(资产方)中国:金融部门杠杆率(负债方)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8-01 1998-06 1998-11 1999-04 1999-09 2000-02 2000-07 2000-12 2001-05 2001-10 2002-03 2002-08 2003-01 2003-06 2003-11 2004-04 2004-09 2005-02 2005-07 2005-12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资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