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包容发展研究报告 (2024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2024年3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 当前,数字技术和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底层驱动力。但是,数字技术在创造巨大财富、推动经济社会包容发展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的不平等。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平等、普惠、包容的数字世界,越来越成为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指出,我们要把提升包容性置于更突出位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关系,重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提出,各国应该携手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和素养,尤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努力消除数字鸿沟。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致辞中强调,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在互联网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本报告旨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字包容(DigitalInclusion)的概念内涵、全球困境、中国实践以及推进策略等进行分析总结,推动形成对数字包容的广泛共识。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数字包容是对原有相关概念的整合和升华。数字包容概念是结合数字鸿沟、包容性发展等概念提炼发展而来的。数字包容更加关心如何采取行动影响技术应用效果、更具实践意义,更加关注人们应用数字技术、参与数字生活的结果。 ——数字包容的本质是数字化技术-经济范式两面性的体现。数字化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相比以往更为迅速,其带来的偏向性也更加明显和激烈。未来,在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克服技术扩散中产生的偏向性。 ——数字包容在全球推进面临困境,中国方案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全球来看,各国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数字时代的“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或将更加悬殊。相比之下,中国构建了一整套推动实现数字包容的“中国方案”,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把握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推动数字化红利普惠共享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字包容不会自发实现,需要积极开展实践。当前,数字包容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类主体结合各领域实际特点和需求,瞄准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推进机制、探索实施方式、积极筹措资源、明确发展路径。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包括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项目办公室、华润智能与数字化部、腾讯研究院、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在此一并致谢。研究报告仍有诸多不足,望请各界批评指正、共同探索。 一、数字包容概念的源起和意义1 (一)源起: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1 (二)概念:减少数字时代不平等的一种理念和安排3 (三)意义:推动数字红利普惠共享的关键举措6 二、推动数字包容的全球困境与中国实践进展9 (一)技术-经济范式视角下数字包容的本质特征9 (二)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在数字时代掉队风险12 (三)中国数字包容实践探索取得积极进展15 三、践行数字包容的典型案例22 (一)青椒计划:以“互联网+”赋能乡村青年教师全面发展22 (二)小修补大民生:腾讯推出“小修小补”便民地图27 (三)以科技为“耳目”:鸿蒙用数字技术打造有温度的无障碍体验30 (四)数字助农:华润“软硬件+物联网”一体化解决方案加快推动农产品数字化管理33 四、加快推进数字包容的策略建议39 (一)加快数字包容发展的推进思路和整体框架39 (二)加快数字包容发展的推进建议41 参考文献45 图1腾讯小修小补便民地图28 图2腾讯便民生活圈地图29 图3鸿蒙开放计算视觉能力32 图4业务信息框架图推动36 图5数字包容的整体框架41 一、数字包容概念的源起和意义 (一)源起: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 当前,数字技术各领域颠覆创新与协同演进日新月异。全面联网、广泛覆盖、实时在线的新一代高速网络设施加快形成,传输与感知技术正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边缘智能感知设施低成本广泛部署,有力支撑与塑造万物互联新世界。深度学习、类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进步,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逐渐走入日常生活。内存、闪存等各级存储介质的存储密度和存取速度持续提升,能够在多数领域应用,持续促进生产率提高,推动新产品新模式产生,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同期,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生物、能源、材料和神经等领域交叉融合。通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新技术与新探索持续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生产力发生飞跃,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潜在能力,展现出塑造经济社会新形态的强大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发展迸发出强大活力,对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包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数字经济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 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看,数字技术的快速应用,为实现治理的精准精细和公共服务的高效透明提供了支撑,切实助力实现“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看,人们越来越多的活动直接发生在虚拟世界之中,线上线下生活紧密交融,数字化生活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数字化的春风并没有吹到每一个角落,在发展中与欠发达经济体,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完全无移动网络覆盖或仅有2G网络覆盖的环境下,亦或无法负担数字接入的费用,因此很难享受数字红利。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不同个体的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和身体状况等也都存在较大差异,数字技术在带来效率提升、推动社会包容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关注的重点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访问权限对不同人群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主要指在接触数字技术和使用数字终端上的个体差异— —一些无法获得和使用数字技术与终端的人不能在快速变革的信息社会中同步获益,且机会、收入和财富等方面的差距扩大。伴随着数字技术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治理的融合,数字鸿沟围绕互联网接入可及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的差异,被划分为接入鸿沟、应用鸿沟等多个层级。前者着眼于国家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供给的普及性,后者则关注由不同区域、不同个体能力差异所带来的不平等。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技术演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态的变动。人类从几乎完全依靠大自然或直接利用自然物作为生活资料,到逐渐发挥人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构筑了一个“人工世界”。技术变革带来产业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进而引发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变革,从而带来了文明变迁。与此同时,每一次新的技术变革都不是线性向前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隐藏着巨大风险,在带来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以做出适应性调整与适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的内在潜力,克服技术扩散中产生的偏向性。 (二)概念:减少数字时代不平等的一种理念和安排 包容一词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近现代以来,包容含义不断丰富,从社会领域向发展领域延伸,衍生出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等概念。这些概念均强调要通过快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更多人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促进机会的相对平等和社会福祉的扩大,尽可能地保护每个个体的尊严和行动能力。伴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生活,能否充分参与数字化发展过程并从中受益,对于每个个体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和解决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数字包容逐渐成为相关政策主张、学术议题和社会行动的核心概念。 数字包容的国际关注度逐渐提升。在政策主张方面,早在2000 年7月,八国峰会发布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就提出信息社 会的包容原则,即“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应该参与到、并受益于信息社会,任何人不应该被排除在外”。同年10月,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在互联网发展报告《网络的落伍者:走向数字包容》中明确提出数字包容(DigitalInclusion)一词,但仅仅是作为数字鸿沟扩大的反向趋势,并未涉及更多清晰的概念界定。2006年,“数字包容”一词被正式纳入欧盟的政策话语体系,欧委会发布报告《数字包容: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技术欧洲》,提出“致力于通过ICT技术消除限制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屏障,并寻求去除ICT技术使用和服务的障碍”。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涵盖教育、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17项发展目标(2015-2030年),数字包容被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推进。2019年,国际电信联盟将数字包容界定为“旨在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适当的技能,从广泛数字技术和系统中受益的策略”。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数字包容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以“DigitalInclusion”、“E-Inclusion”为关键词的英文文献数量(2010-2021年)明显上升1,从2016以前的年均5篇以下上升到2019、2020、2021年的10、22、35篇。研究包括“ICT接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性别差异”“数字包容与数字排斥”等主要议题,涉及数字包容的内涵(数字包容是什么),影响因素(影响数字包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实践内容和效果(数字包容实践的内容包括什么,效果如何),以及反思和优化(数字包容实践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提升)等研究主题。 1来源:WebofScience数据库。 数字包容在国内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在政策主张方面,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宽带中国战略、数字乡村建设、信息无障碍行动、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为解决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可及性、可用性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弥合数字鸿沟、推进数字包容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对数字包容的研究近年来呈明显增多趋势,据中国知网显示,以“数字包容”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数量明显上升,从2019以前的年均10篇以下上升到2020、2021、2022年的11、14、32篇,学科领域包括图书情报、信息经济、新闻与传播等,研究范畴包括数字包容的概念综述、作用机制、重点群体、实现路径等方面。此外,许多科技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提出数字包容的主张并付诸实践。 关于数字包容的概念内涵,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明确、一致的定义。梳理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报告发现,尽管各方对数字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内容都肯定了数字包容与数字鸿沟的关系,并且在关注数字技术的获取、使用之外,更关心如何采取行动影响技术的应用效果。数字包容最早是作为弥合数字鸿沟2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