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也是资源分配、考核、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 FTP(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全行的资金集散中心(司库)与经营单位会按照一定规则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的目的。FTP的应用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剥离至总行,也成为资源分配、考核、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如EVA和RAROC考核就需要基于FTP核算创利。 从资金成本看银行资产端分化:风险偏好、期限结构、配债策略各有不同 (1)资金成本越低的银行,贷款风险偏好越低。(2)资金来源越稳定的银行,越有能力承受较大程度的存贷期限错配。(3)资金成本较高的银行,配债策略更主动,交易盘占比高,配置较多的信用债和非标来增厚收益,通过基金实现间接加杠杆、信用下沉和避税。 FTP视角评估债-贷比价:债券利率潜在下行空间有限 复盘2017年以来债贷综合净收益率利差和银行债贷增速表现发现: (1)债贷比价效应明显:当国债与贷款的综合净收益率利差走阔时,银行配置国债与贷款的增速差提升,反之则下降。(2)债贷比价存在上下限:当债贷综合净收益率利差达到高点时,伴随银行配债力度不断加强,债市利率会下降; 反之,银行配债需求减弱,债市利率回升。2017年以来,国债和贷款的综合净收益率利差在-19BP~84BP运行。(3)债贷综合净收益率利差区间在收敛:伴随盈利压力变大以及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提升,银行对债贷性价比的反应更灵敏,银行配置行为变化更迅速,从而债贷比价区间趋于收敛。 (4)若贷款收益率保持不变,根据国债和贷款的综合净收益率利差底线粗略测算,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有约15BP~22BP下降空间。 (5)假设以司库资金支持业务:贷款类业务资金成本以LPR为基准,投资类业务资金成本以国债(5Y)到期收益率为基准,分别计算各类资产业务的EVA贡献。测算得出每多做1000亿业务带来的EVA贡献,维持当前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放贷和买债EVA贡献一致时的国债(10Y)收益率为2.35 %。 2024年FTP对银行配债影响 因债券收益率曲线快速平坦化,而FTP下调幅度可能跟不上外部定价,所以部分银行可能主动增加交易性质的债券投资,降低纯配置比例。后续我们判断: (1)LPR非对称下调使得债贷静态比价的天平向债券倾斜,但动态看不一定,一方面是外部定价调整并不同步,另一方面银行决策隐含大量预期管理。(2)存款降成本能打开FTP曲线下移空间,但对投资业务影响可能偏慢。(3)优质资产荒背景下,对新增资产的收益率和流转要求可能加强。(4)盈利压力决定下阶段农商行的配债态度。(5)银行投资基金影响:债券利率快速下行或能对冲部分资本新规赎回压力。 FTP视角评估新利率环境下的银行经营:中小银行需聚焦在某一领域,将使资金的来源与应用在客户端变得更加高频;大中型银行需更加注重客群定价能力及资金使用效率。受益标的如常熟银行、瑞丰银行、中信银行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债市利率大幅波动等。 1、出发点:反映银行资负管理的效果——拆解净息差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逻辑在于资金的获取与分配,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衡量银行资负管理的效果,我们觉得净息差可能比较好。除了信用风险以外,基本所有的“总量&结构、价格、期限”等要素的调整都能在净息差上有所体现。比如, 总量&结构:当银行外部定价水平即净利差保持不变时,若生息资产增速领先于计息负债增速,则净息差倾向于提高。 图1:若生息资产增长快于计息负债,即使净利差下降,净息差仍有可能逆势上升 价:若银行资本充足率承压,需要压降高风险权重资产,比如把信贷额度拿去配置国债,则绝对定价水平有影响,净息差收窄。 期:当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时,相当于拉大资负的期限错配程度,净息差提高;反之,若流动性承压减轻期限错配时,利差变薄、息差受损。 当然,净息差绝对值的大小与银行风险偏好有关,并不能拿来简单横向比较。 但是其是否长期稳定可持续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资金运用的水平。我们可以把影响净息差的主要因素拆分出来: 净息差 净利息收入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利息收入 利息支出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 = −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利息支出 计息负债平均余额 计息负债平均余额× = −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计息负债平均余额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计息负债平均余额 =净利差+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1− )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按照以上公式推导,我们发现净利差是净息差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进一步拆解为外部定价和内部定价(FTP)。外部定价即为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对外报价,内部定价指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实操过程中内部定价可能对资负结构的调整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图2:净息差可以反映银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效果 银行内部定价的研究对债市利率走势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银行自营资金作为利率债市场的最大买盘,其投资行为对债券市场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市场化投资机构也需重点关注银行配置各类债券的均衡价格水平,其中FTP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内部定价的角度来说,FTP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定价的边际下限,当资产收益率低于FTP价格的时候,业务人员做该笔资产业务会产生亏损,理论上来讲,银行就不会再做该类资产。 基于这个思路,本篇研究核心解决两个问题: (1)债券利率还有多少下行空间?2024年以来长债收益率快速下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跌至2.5%以下,国债期限利差持续收窄,长债利率的拐点何时到来? 我们认为可以从银行FTP考核的角度思考,当长债收益率下行到什么位置的时候,银行不会再买。 (2)银行债贷配置的价格平衡点在哪?大多数时候,银行资产配置存在明显的债贷比价效应,综合净收益率=名义收益率-资金成本-资本成本-税收成本-信用成本+存款派生收益,其中资金成本即为贷款和债券的FTP价格。因此,FTP定价体系是寻找债贷比价平衡点的研究基础。 2、FTP的核心要义:利率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2.1、定义 FTP(FundsTransfer Pricing)译为资金转移定价,有区别于存贷款利率等对外报价,它是一种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在银行经营中,全行的资金集散中心(司库)与经营单位会按照一定规则有偿转移资金,从而达到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的目的。 这个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资金获取部门(吸收存款),按照一定价格(存款FTP)将资金转移给司库,再由司库按一定价格(贷款FTP)转移给资金使用部门(发放贷款),司库是全行所有资金进出的计价中心。 所以,银行的产品定价其实可以拆成两部分,内部定价(FTP)是资金上游向下游转移的价格,外部定价是银行向客户出售或购买资金的价格。需要注意的是FTP是核算价格,更多是会计记账的概念,并没有实际发生资金交易。 图3:银行FTP体系运行流程 图4:银行存贷利差拆解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FTP呢?本质上源于银行的盈利模式。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经营资金的期限错配来获取利息收入,但如果仅考虑外部定价这部分,这种模式运行下来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1)机构间资金进出不协调: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众多,虽然都是运营资金获取利息收入,但各地区确实也有资金进出不协调的情况。比如东北地区存款多,贷款需求偏弱,有可能吸收的资金用不出去,反而在信贷需求旺盛的地区资金来源又不够。如果全行没有一个统一的资金协调机制的话,分支机构容易出现各自为战、分头去找资金来源或投向的情况,极端情况会使一些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 图5:部分国有行东北地区存贷比例高于其他地区(2023H1) (2)利润来源不好识别,客户经理做业务还要担心利差会不会变。大部分情况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和去向不是一一对应的,没有规定吸收的一笔存款只能去放贷,银行资产业务,比如发放贷款、投资债券、拆放同业这些资金用途他们的收益率不同,占用的银行资金成本是多少需要明确,才能对这些业务的真实收益进行衡量。另外,从客户经理视角,对接好信贷需求后还要去找资金来源,还要担心资金成本后面变了怎么办,难度确实是太大了。 (3)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利率市场化后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明显提高。一般来说,分支机构很难配置庞大且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但却天然具备放大资金期限错配获取盈利的冲动。尤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必要性愈发显现,客观上需要更加科学的风险管理工具。 FTP的本意是剥离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到总行统一管理,利率对冲等操作在总行而不在经营机构。商业银行通过FTP机制集中管理资金定价,内外部利差已经锁定不会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利率风险交给更专业的司库来承担,分支机构可以把重心放在客户对接和信用风险管控上。而在资金头寸上,因为每一笔资金来源都由总行收购,每一笔用途也都由总行计价转移,总行可以对全部的资金头寸做到更好把握来平衡。 当然,分行可能并不认同风险剥离的做法,认为由自己承担更好,更能体现出自己的风险定价能力。总行会适当考虑,同时为形成一定激励或约束,司库盈余或亏损有时会选择返还。 图6:部分商业银行会将司库损益进行再分配 2.2、演变历程:伴随资金业务发展,从差额到全额 回顾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2010年起变得复杂,金融市场以及同业业务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而流动性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金融投资业务对银行营收贡献由2010年的23.6%提高至2022年的27.1%,其中投资净收益占营收比例提升4.4个百分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FTP应运而生开始广泛应用到银行经营管理中。 注:金融投资对银行营收贡献=投资利息净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 收益 图7:商业银行金融投资业务对营收贡献度提升 2010年前资金业务主要用来调节流动性,此后为节省资本或绕道监管快速上量。由于同业资产风险权重仅为20%-25%,远低于一般企业贷款(100%),为节约资本,银行将信贷资产包装为同业资产,“三方买入返售”为代表的模式逐渐兴起。 再加上2012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新规等相关政的出台,为银行的非标投资提供了一定的通道,2011-2012年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比大幅上升。 图8:2011-2012年除农商行外,其他银行同业资产占比显著上升 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开始由差额切换到全额。银行既能放贷又能做金融投资还能在同业市场上拆放资金,随着资产端业务变得多样,分支机构层面的流动性余缺调剂和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困难,这就是银行资金管理模式由差额向全额转变的背景。 在较早的时候,国内商业银行采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即分支行有自己的资金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之间产生的资金头寸由支行自行平衡。当产生资金缺口时,可以通过当地的同业市场拆入资金,若产生盈余,则可以向同业拆出资金。此外,分支行也可以和总行资金部门进行资金交易。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1)承担利率风险的是各分支机构,但分支机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利率风险较高;(2)资金管理较为分散,可能会出现A分行出钱、B分行收钱的情况;(3)各项业务的贡献难以有效识别,例如存款业务的收益无法有效衡量。全额资金模式下每笔资金业务均按照FTP价格转移至总行,可有效识别各项资产及负债业务的贡献,同时将利率风险从分支机构剥离至总行。 2.3、功能多样化:FTP逐渐成为资源分配、考核、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 资源分配需要合适且公允的参照。银行在分配资源时,额度到底分给哪个条线,可谓是患寡也患不均。业务部门主导的话,不太考虑监管指标,朝着业绩KPI最大的方向去做,这时候资负部就成了救火员,哪里指标不够补哪里。但如果由资负部分配的话,好像又缺乏市场敏感度,不太灵活。所以,资源如何分配需要一个公允的标准。我们可以按照产品/条线的综合贡献去分配,但衡量各类资产或负债的综合贡献,也要有一个合适的成本线来参考。 应用EVA和RAROC指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