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方证券]:宏观伴读系列(1):技术进步催生新职业吗?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伴读系列(1):技术进步催生新职业吗?

2024-03-13陈至奕、孙国翔东方证券B***
宏观伴读系列(1):技术进步催生新职业吗?

宏观伴读系列(1):技术进步催生新职业吗? 研究结论 今起推出“宏观伴读”系列,话题聚焦宏观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内容上结合海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旨在从细微处去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变。系列之首期聚焦新型就业。 去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等文件,其中给出了“新就业形态”的定义,主要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钟点工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群体规模已经相当之大——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的 数据,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比约 21%。考虑到这些行业多数与互联网平台有关,可以说成为了技术改变社会、改变 职业形态的观察窗口。 技术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研究话题,著名经济学家DavidAutor及其合作者曾以美国为例进行这一研究(详见NewFrontiers:TheOriginsandContentofNewWork,1940-2018),其利用普查职业分类和劳动力替代有关的专利数据构建了长达 80年的新职业数据库,发现大多数当下存在的职业都始于1940年以后,但不同阶 段产生的新职业不同,1940-1980年产生的是中等薪酬的生产工人和文员,1980年以来则是高薪酬的专业人士和低薪酬的服务业岗位,这一现象被称为“就业极化” (jobpolarization)。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有助于新职业的产生,也不是所有技术都会导致职业的消亡,取决于技术冲击是否能助力该职业的产出或提振对该职业的需求,而在过去四十年中,自动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侵蚀有所加剧,需求增强型的创新却没有跟上。 也有国内研究者做类似的考察,去年年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王永钦、董雯 (202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整理了中国的职业分类变化,与普查数据相结合统计各职业从业人员数量,研究发现,在2020年的就业人数中约有20%的就业是由1999年之后出现的新职业贡献的,新职业贡献最大的大类是社会 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约为52%),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角度,作者发现,2004-2006时期中国平均工资增长最快的职业是工资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 技术人员等高技能职业,其次是非技术工人(一般从事常规型、程序化任务),工资增长最慢的是服务和销售人员。而2013-2019年数据显示,与2004-2006年相同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等高技能职业仍然是工资增长最快的职业,但从事常规型任务为主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工资增长明显低于其他职业。作者通过计量进一步发现——当职业的常规任务密集度越高时,其新职业产生相对较少,制约了新工作创造效应对相关职业就业增长的贡献。 从青年就业动态来看,技术对国内岗位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今年3月新华社报道“促进青年就业,怎样打开新空间”曾引用一个案例,一家制造业企业转向智 能制造后,减少了一线普工数量,但同时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精密模具制造成型 等数百个新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亟待补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这与前述文献的结论高度一致。相对技术的采用来说,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更慢的变量,这可能是当下就业压力的来源之一,短期之内,财政给予吸纳就业 补贴、稳定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改善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水平等等依然会成为对冲就业压力的手段。 风险提示 海外文献的结论不契合国内实际情况的风险;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宏观经济|动态跟踪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陈至奕021-63325888*6044 chenzhiyi@orientsec.com.cn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19090001香港证监会牌照:BUK982 孙国翔sunguoxiang@orientsec.com.cn 执业证书编号:S0860523080009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宏观经济|动态跟踪——宏观伴读系列(1):技术进步催生新职业吗? 分析师申明 每位负责撰写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师在此作以下声明: 分析师在本报告中对所提及的证券或发行人发表的任何建议和观点均准确地反映了其个人对该证券或发行人的看法和判断;分析师薪酬的任何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及将来,均与其在本研究报告中所表述的具体建议或观点无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投资评级和相关定义 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 (A股市场基准为沪深300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500指数); 公司投资评级的量化标准 买入: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15%以上;增持: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5%~15%; 中性: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在-5%~+5%之间波动;减持:相对弱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在-5%以下。 未评级——由于在报告发出之时该股票不在本公司研究覆盖范围内,分析师基于当时对该股票的研究状况,未给予投资评级相关信息。 暂停评级——根据监管制度及本公司相关规定,研究报告发布之时该投资对象可能与本公司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情形;亦或是研究报告发布当时该股票的价值和价格分析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研究依据支持分析师给出明确投资评级;分析师在上述情况下暂停对该股票给予投资评级等信息,投资者需要注意在此报告发布之前曾给予该股票的投资评级、盈利预测及目标价格等信息不再有效。 行业投资评级的量化标准: 看好: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5%以上; 中性: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在-5%~+5%之间波动;看淡: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在-5%以下。 未评级:由于在报告发出之时该行业不在本公司研究覆盖范围内,分析师基于当时对该行业的研究状况,未给予投资评级等相关信息。 暂停评级:由于研究报告发布当时该行业的投资价值分析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研究依据支持分析师给出明确行业投资评级;分析师在上述情况下暂停对该行业给予投资评级信息,投资者需要注意在此报告发布之前曾给予该行业的投资评级信息不再有效。 有关分析师的申明,见本报告最后部分。其他重要信息披露见分析师申明之后部分,或请与您的投资代表联系。并请阅读本证券研究报告最后一页的免责申明。 2 免责声明 本证券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制作及发布。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报告的全体接收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本报告被转发给他人。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且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客户也不应该认为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同时,本公司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证券研究报告。本公司会适时更新我们的研究,但可能会因某些规定而无法做到。除了一些定期出版的证券研究报告之外,绝大多数证券研究报告是在分析师认为适当的时候不定期地发布。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若有必要应寻求专家意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作出邀请。 本报告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收入可能会波动。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表现,未来的回报也无法保证,投资者可能会损失本金。外汇汇率波动有可能对某些投资的价值或价格或来自这一投资的收入产生不良影响。那些涉及期货、期权及其它衍生工具的交易,因其包括重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本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间或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所有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协议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发或公开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不得将报告内容作为诉讼、仲裁、传媒所引用之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 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协议授权刊载或转发的,被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刊载或者转发责任。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提示客户及公众投资者慎重使用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证券研究报告,慎重使用公众媒体刊载的证券研究报告。 东方证券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中山南路318号东方国际金融广场26楼 电话:021-63325888 传真:021-63326786 网址:www.dfzq.com.cn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相关主管机关核准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据此开展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正在或将要与本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企业发展业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对报告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证券研究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