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益方生物:药构出发,面向全球的创新药Biotech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益方生物:药构出发,面向全球的创新药Biotech

2024-02-20张瀚予光大证券我***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益方生物:药构出发,面向全球的创新药Biotech

药构出发,面向全球的创新药Biotech。益方生物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立足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药物研发企业。公司研发团队学术背景深厚,凭借对疾病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选择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从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构象出发,设计药物,满足临床需求。 靶点出发,涵盖实体瘤及代谢性疾病两大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具有专利保护的创新型靶向药物,覆盖实体瘤、代谢性疾病两大领域。 实体瘤:已有产品进入商业化,瞄准临床需求迫切的适应症。 1)贝福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用于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23年5月,其二线治疗成功获批上市;一线治疗的NDA已获受理,目前已授权给合作伙伴贝达药业进行制造、市场推广及销售。EGFR-TKI作为NSCLC治疗的标准药物,目前共有三代,三代因其能克服 T790M 耐药突变,可大幅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因此,三代EGFR-TKI治疗优势明显,替代空间广阔; 2)D-1553:是一款KRASG12C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带有KRAS G12C突变的多种癌症,且已获得突破性疗法认证并处于临床II期(NSCLC);KRAS是癌症治疗中最重要的靶点之一,G12C作为KRAS最常见的突变,国内发病人群预计2025年达到5.1万人,患者较多;此外,国内尚无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临床需求十分急迫,有望加速获批上市; 3)D-0502:是一款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国内已进入临床III期。SERD靶向药是国内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但目前仅有氟维司群一款药物获批上市,其肌肉注射的给药特点,导致患者顺应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全球市场对于新型口服SERD靶向药有着强烈需求。 代谢性疾病:研发进度靠前,目标患者人群庞大的蓝海市场。 4)D-0120:是尿酸盐转运体1(URAT1)抑制剂,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随饮食结构变化,中国代谢性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现有治疗方案以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为主,安全性问题突出。由于促尿酸排泄比抑制尿酸合成更为有效,因此URAT1靶点潜力巨大。产品在国内已进入IIb期,进度靠前。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主营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83/2.90/4.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9/-1.86/-0.48亿元。采用对公司管线的绝对估值作为主要估值参考,给予公司整体估值89亿元,对应目标价15.5元。首次覆盖,考虑到公司技术平台潜力巨大,布局思路领先,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政策变化带来价格下降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简表 投资聚焦 关键假设 核心产品营收预测 1)贝福替尼:2023~2025年我国EGFR-TKI适用人群数量预计为23.6、24.1、24.6万人;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比例超过50%以及使用三代EGFR-TKI的患者比例约为25%;预估贝福替尼2023~2025年在二线治疗的渗透率分别为0.4%、1.2%、2%;在一线治疗的渗透率分别为0.05%、0.8%、3%; 2023~2025年年人均治疗费用分别为21.6、10.30、9.27万元;销售分成比例为15%。 2)D-1553:2023~2025年我国KRAS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人数预计为10.6、11.0、11.3万人;由于国内尚未有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且KRAS G12C突变的实体瘤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我们预计2025年商业化元年的产品渗透率达1.2%;人均治疗费用参照国外已上市KRAS G12C抑制剂索托拉西布的价格,即年治疗费用为22.80万元;销售分成比例为15%。 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布局实体瘤这一疾病领域的药企过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同时,受2023年医疗反腐事件影响,未来创新药学术推广、进院处方的难度将增大,不利于biotech公司发展壮大。然而,我们认为: 1)不同于其他biotech公司,益方生物临床管线从药物构效出发,研发成功率较大、商业化确定性更强。此外,公司临床管线上已有产品获批上市,因此相较于仍完全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益方生物盈利能力更强; 2)公司商业模式较为纯粹,仅负责药物的早期开发及临床部分,药物后端的生产、学术推广以及销售则交由推广经验更丰富、销售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负责,例如:将产品贝福替尼授权予贝达药业、D-1553授权予正大天晴等。 这样的商业模式能帮助仍处于净亏损阶段的biotech公司,集中精力在前端研发,即公司的优势项上,节省了公司在后端市场的铺垫和耗损,使资金和人力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2023年是公司商业化元年,贝福替尼作为三代EGFR-TKI,治疗优势明显,在非小细胞肺癌这一适应症上替代空间较大。未来几年,公司研发管线上将持续有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且都是市场需求较为急迫的药品,市场潜力巨大。 股价上涨的催化因素 长期股价催化剂:研发管线持续推进;产品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 短期股价催化剂:赛美纳 ® 商业化放量;D-1553获批上市。 估值与目标价 我们采用对公司管线的绝对估值作为主要估值参考,给予公司整体估值89亿元,按照最新股本5.75亿股换算为目标价15.5元。首次覆盖,考虑到公司技术平台潜力巨大,产品布局思路领先,给予“买入”评级。 1、益方生物:药构出发,面向全球的创新药Biotech 益方生物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立足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于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公司以解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理念,致力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创造并面向全球的创新药物,持之以恒地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可负担的治疗方案。2022年7月,公司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研发团队学术背景深厚,对药物构效关系理解深刻 益方生物由王耀林(Yaolin Wang)等多位海归博士联合创办,核心研发团队平均拥有超过20年跨国制药公司主持新药研发和团队管理的丰富经验。益方生物凭借对疾病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选择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从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构象出发设计药物,在对疾病实现精准治疗的同时,确保优异的人体安全性。 表1:公司核心管理层介绍 在研管线聚焦肿瘤、代谢性疾病,涵盖靶点机制丰富 基于出众和丰富的药品开发实力和经验,益方生物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具有专利保护的创新型靶向药物,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以及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代谢性疾病。 截至2024年1月,益方的产品管线上有1个已上市的药品(赛美纳),4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同时,公司依托独立的自主研发体系持续开发包括针对激酶、肿瘤驱动基因、肿瘤免疫、合成致死通路等一系列临床候选化合物,临床前研究管线布局十分丰富。 图1:公司研发管线 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里程碑付款,持续加码药物开发创新 产品甲磺酸贝福替尼(赛美纳 ® )的二线治疗及一线治疗分别于2023年5月、10月正式获批上市;产品D-1553于2023年8月与正大天晴签署许可与合作协议。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27亿元,主要来自产品对外授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在此之前,公司所有在研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因此并未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研发费用端,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3.49亿元。随着研发进度的推进,公司部分产品进入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始终需要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 图2:公司营业收入情况(2020年~2023年Q1-3,百万元) 图3:公司研发开支情况(2020年~2023年Q1-3,百万元) 2、研发管线:靶点出发,涵盖实体瘤及代谢性疾病两大领域 2.1、实体瘤:已有产品进入商业化,瞄准临床需求迫切的适应症 2.1.1、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赛美纳 ® ) 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 已授权给合作伙伴贝达药业。公司自主研发BPI-D0316至获准开展临床II期试验后,与贝达药业就BPI-D0316产品在合作区域内(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研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公司和贝达药业在合作区域内共同拥有BPI-D0316的相关中国专利及专利申请权,贝达药业在合作区域内针对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商业化、制造、使用、市场推广以及销售药品。 疾病背景介绍 1)肺癌是全球病死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85% 截至2019年,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根据病理类型,肺癌可分成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快速增殖和早期广泛转移为特征,恶性程度高,治疗预后较差,约占所有肺癌中的15%; 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其他(如鳞腺癌、肉瘤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等),约占所有肺癌中的85%。 图4:肺癌疾病分类 2)非小细胞肺癌共分为四型,我国约68%的患者处于晚期(III、IV型) 在病理类型上明确是非小细胞肺癌之后,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肺癌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及肺癌在其他组织的转移情况,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期,即I、II、III、IV期:①I期:癌症只存在于肺内;②II期:癌症已经扩散到邻近的淋巴结;③III期:癌症已经扩散到邻近的组织,例如扩散到胸腔;④IV期:癌症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位,例如扩散到肝脏和骨骼。 其中I、II期为早期,III、IV期为肺癌晚期。在中国,约有68%的新发肺癌病人为晚期患者。 3)针对晚期患者,基于不同的分子分型,多采用不同的分子靶向药 ①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采用化疗方式治疗。 ②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一般综合应用化疗、靶向用药、免疫治疗等。 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的反应较差,化疗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总生存期,但最高也只能达到20%的反应率和8-10个月的中位生存期。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可使用不同的分子靶向药。与传统抗肿瘤药相比,靶向药具有个性化治疗、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明显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图5: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肺癌临床治疗 4)EGFR: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靶点,目前已有三代小分子靶向药 EGFR是一组具有酪氨酸激酶(TK)活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细胞表面受体,与特异性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等生长因子结合后形成同源二聚体。二聚体的形成使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导致酪氨酸激酶(TK)激活及受体自动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包括PI3K、RAS、JAK等),产生细胞增殖效应。EGFR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肿瘤。 EGFR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结合EGFR,阻断EGFR与三磷酸腺苷(ATP)的结合并抑制其活化,从而阻断下游的信号通路,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EGFR现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约40%携带EGFR敏感突变。 图6:EGFR抑制剂作用机制示意图 目前,已有三代不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抑制剂的主要耐药机制包括 T790M 突变以及其他突变如MET扩增等,第三代EGFR抑制剂正是针对 T790M 突变而研发,其分子骨架也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EGFR抑制剂完全不同,能克服 T790M 耐药突变,大幅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公司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正是第三代EGFR-TKI。 表2:历代EGFR-TKI一览表 5)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4.6万人 2020年,中国有约65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