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开源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自免赛道成长性高,国产单品商业化元年即将开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自免赛道成长性高,国产单品商业化元年即将开启

医药生物2024-01-28余汝意、汪晋开源证券一***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自免赛道成长性高,国产单品商业化元年即将开启

国内自免药品市场规模远小于肿瘤,对标海外有较大提升空间 供给端看,国内自免临床阶段管线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格局相对更好。需求端看,肿瘤新患虽然数量较少,但具有刚性治疗需求,就诊率与用药意愿高,药品定价也有更大的空间;国内自免患者基数大,但就诊率与用药意愿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患者教育的普及、基层医疗市场的建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药品单价的下降,自免类疾病的就诊意愿与治疗意愿将持续提升,市场规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3年国内多款自免单品申报NDA,2024年有望成为国产自免单品商业化元年。 供给端:国内自免与过敏临床阶段管线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格局相对更好从整体管线数量以及分热门靶点比较,国内自免类管线数量整体少于肿瘤类管线。我们统计了肿瘤领域热门靶点(如PD-1、EGFR、HER-2等)以及自免领域热门靶点(如JAK、IL-17A、IL-4R等)的国内临床管线布局,结果表明自免类靶点临床+上市管线数量整体小于肿瘤类靶点,竞争格局相对更好。 需求端:自免与过敏领域患者基数较大,就诊率与用药意愿预计将持续提升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是将潜在患者人群转化成实际用药人群的3个重要指标。肿瘤新患虽然数量较少,但由具有刚性治疗的需求,就诊率与用药意愿高,药品定价也有更大的空间,故肿瘤药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自免与过敏类疾病为慢性病,虽然患者基数大但国内整体的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用药人群相对较少。由于需要长期服药,自免与过敏类疾病患者对药品单价的敏感度也较高。随着患者教育的普及、基层医疗市场的建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药品单价的下降,自免及过敏类疾病的就诊意愿与治疗意愿有望持续提升,国内自免+过敏药品市场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及受益标的 推荐标的:制药及生物制品:九典制药、恩华药业、东诚药业、人福医药、华东医药、恒瑞医药、神州细胞;CXO:药明生物、百诚医药、阳光诺和、诺思格; 科研服务:毕得医药、奥浦迈、皓元医药;医疗器械:翔宇医疗、可孚医疗、伟思医疗、迪安诊断;零售药店:益丰药房、健之佳;中药:悦康药业、太极集团、康缘药业、羚锐制药;医疗服务:海吉亚医疗、美年健康;疫苗:康泰生物。 受益标的:制药及生物制品:上海谊众、奥赛康、一品红、海思科、科伦药业、京新药业、仙琚制药、百济神州;CXO:万邦医药、诺泰生物;科研服务:药康生物、诺唯赞;中药:昆药集团、方盛制药;零售药店:大参林、漱玉平民; 医疗服务:爱尔眼科、固生堂、华夏眼科;医疗器械:鱼跃生物、三诺生物、迪瑞医疗、普门科技、麦澜德、诚益通等、联影医疗、金域医学。疫苗:智飞生物、康华生物、百克生物;原料药:仙琚制药、奥锐特、健友股份、苑东生物。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不及预期。 1、中国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规模远小于肿瘤,对标海外有较大 提升空间 国内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规模远小于肿瘤,对标海外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肿瘤与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2221/1969亿美元,后者占比前者约88%,两者规模整体相差较小;2023年国内肿瘤与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3221/735亿元,后者仅占比前者的23%,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远高于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规模。究其原因,供给端看国内缺乏有效的上市治疗药物(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均为海外MNC旗下产品),需求端看国内自免+过敏类疾病的医患教育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标海外,国内自免+过敏药物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略高于自免药物(亿美元)图2:国内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远高于自免药物(亿元) 1.1、供给端:国内自免与过敏临床阶段管线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格局相对更好 相较于肿瘤,国内自免与过敏管线数量相对较少,供给端看竞争格局相对更好。 根据Insight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20日,国内肿瘤/自免/过敏临床阶段与上市项目数量分别为2825/340/106个,后期临床+上市项目数量分别为563/140/57个。整体看国内自免与过敏临床阶段与已上市项目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格局相对较好。 图3:国内自免/过敏临床+上市项目数量整体较少(个)图4:国内自免/过敏后期临床+上市项目数量较少(个) 分靶点看,国内自免类各靶点整体布局管线少,竞争格局相对更好。我们统计了肿瘤领域热门靶点(如PD-1、EGFR、HER-2等)以及自免领域热门靶点(如JAK、IL-17A、IL-4R等)的国内临床管线布局,结果表明自免类靶点临床+上市管线数量整体小于肿瘤类靶点。根据Insight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20日,国内肿瘤类热门靶点PD-1、EGFR、HER-2与PD-L1临床+上市管线数量分别为115/111/104/97个 , 其中后期临床+上市管线数量为31/44/32/15个 ; 自免类热门靶点JAK/IL-17A/TNF-α/IL-4R临床+上市管线数量分别为60/15/13/11个,其中后期临床+上市管线数量为19/11/7/5个,整体少于肿瘤类靶点管线数量,竞争格局相对更好。 图5:自免类靶点临床阶段+上市管线数量相对更少(个)图6:自免靶点后期临床+上市管线数量相对更少(个) 肿瘤类靶点与自免类(过敏类)靶点都有诞生大单品的潜力。针对肿瘤领域热门管线以及自免(过敏)领域热门管线2022年全球销售额以及同比增速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肿瘤类销售额排名靠前的管线有帕博利珠单抗(PD-1)、纳武利尤单抗(PD-1)与伊布替尼(BTK),2022年全球销售额分别为209/9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8%/9.3%/-14.6%;自免类销售额排名靠前的管线有阿达木单抗(TNF-α)、乌司奴单抗(IL-12/23)、度普利尤单抗(IL-4R)、瑞莎珠单抗(IL-23A),2022全年销售额分别为212/97/8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6%/6.5%/41.0%/75.7%。自免类(过敏类)靶点同样拥有发展成为大单品的潜力,成长性较强。 图7:肿瘤类靶点与自免类(过敏类)靶点都有诞生成为大单品的潜力 1.2、需求端:自免与过敏领域患者基数较大,就诊率与用药意愿预计将持续提升 根据Frost & Sullivan披露的国内肿瘤、自免与过敏疾病领域的患者人群基数数据,2020年国内肿瘤患者基数相对最小,各癌种每年新发患者数量仅几十万人;自免类疾病各病种患者基数整体达百万人;过敏类疾病患者基数最大,各病种患者数量整体达千万人。 国内自免与过敏领域患者基数较大,但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肿瘤新患虽然数量较少,但由具有刚性治疗的需求,就诊率与用药意愿高,药品定价也有更大的空间,肿瘤药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自免与过敏类疾病为慢性病,虽然患者基数大但国内整体的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用药人群相对较少。 图8:国内自免+过敏领域患者基数较大,但就诊率、诊断率、治疗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是将潜在患者人群转化成实际用药人群的3个重要指标。由于需要长期服药,自免与过敏类疾病患者对药品单价的敏感度较高。随着患者教育的普及、基层医疗市场的建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药品单价的下降,自免及过敏类疾病的就诊意愿与治疗意愿将持续提升,国内自免+过敏药品市场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9:就诊率、诊断率与治疗率是将潜在患者人群转化成实际用药人群的3个重要指标 基层就医的便捷性与可及性增加,自免患者的就诊意愿将持续提升。相较于肿瘤患者具有向头部医疗机构集中的倾向,自免与过敏类患者相对更分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还处于早期阶段,就诊意愿较低。随着国家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更多自免与过敏患者的就诊意愿将持续提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中国医院数量于2022年底达到36976个,较2021年底增加406个;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于2022年底达到97.98万个,较2021年底增加1978个,基层就医的便捷性与可及性将持续增加。 图10:近年来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持续增加(个)图11:近年来中国医院数量持续增加(个) 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提升,自免患者的用药意愿将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8228元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39218元,2018-2023 CAGR达6.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2018年的1685元提升至2023年的2460元,2018-2023 CAGR达7.9%。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医疗卫生领域支付能力逐渐增强;出于一些社交属性以及对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患者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用药的自免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意愿也正持续提升。 图12:近5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元) 图13:近5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提升(元) 海外自免单品持续降价,患者用药负担大幅减轻,用药意愿持续增加。针对自免及过敏性疾病,中国目前已有多款海外自免大单品获批上市,且均已纳入医保; 随着多轮医保谈判,海外单品单价大幅降低。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例,2019年国内上市时初始定价为2998元/150mg,2023年底挂网价已降低至870元/150mg,年治疗费用约27840元,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用药意愿。司库奇尤单抗凭借较好的临床疗效以及较低的单价,在国内市场正快速放量,2022年国内同比增长约228.67%。未来国产自免新药陆续上市后,预计将以更低的价格进一步提升自免靶向药物的市场渗透率,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表1:中国已上市的海外自免大单品持续降价,患者负担逐渐减轻 2023年国内多款自免单品申报NDA,即将开启商业化进程。2023下半年至今,海外单品多适应症在国内密集获批,我们推测在海外MNC企业的推动下,国内各自免领域的医患教育将进一步加强,靶向制剂在各细分适应症领域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23年国内多款自免大单品已申报NDA,预计在2024年将陆续获批,2024年将是国产自免单品商业化元年,国内自免领域广阔市场空间将不断打开。 图14:2023年国内多款自免单品申报NDA,即将开启商业化进程 2、1月第4周医药生物下跌2.73%,医药流通板块涨幅最大 2.1、板块行情:医药生物下跌2.73%,跑输沪深300指数4.69pct 从月度数据来看,2024年初至今沪深整体呈现下跌趋势,市场较为疲软。2024年1月第4周美容护理、电力设备、电子等行业均出现明显下跌,房地产、建筑装饰、石油石化等行业上涨幅度较大。本周医药生物下跌2.73%,跑输沪深300指数4.69pct,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8位。 图15:1月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1.16%(单位:%) 图16:1月第4周医药生物下跌2.73%(单位:%) 2.2、子板块行情:医药流通板块涨幅最大,医疗研发外包板块跌幅最大 2024年1月第4周大部分板块均下跌,本周医药流通板块涨幅最大,上涨3.58%; 中药板块上涨0.13%,血液制品板块上涨0.06%,医疗设备板块下跌0.45%,体外诊断板块下跌1.82%;医疗研发外包板块跌幅最大,下跌10.57%,其他生物制品板块下跌4.85%,线下药店板块下跌4.03%,疫苗板块下跌3.37%,原料药板块下跌2.84%。 图17:本周医药流通板块涨幅最大,医疗研发外包板块跌幅最大 表2:1月以来医药流通位居领先 表3:子板块中个股涨跌幅(%)前5 3、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