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财信证券]:全球产业链专题报告一: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驱动因素和前景展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全球产业链专题报告一: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驱动因素和前景展望

2023-12-15王与碧财信证券杨***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全球产业链专题报告一: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驱动因素和前景展望

证券研究报告 策略深度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驱动因素和前景展望 全球产业链专题报告一 2023年12月15日 投资要点 上证指数-沪深300走势图 成本驱动、技术驱动和大国竞争是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要因素。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链转移,美国、 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分别是前四次产业链转移的最主要受益 16% 6% -4% -14% 上证指数沪深300 者。在过去的四次产业链转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劳动力成本和技术革新,产业链由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梯度转移是最主要的特征,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引领了前三轮全球产业链转移。此外,产业链重构的背后通常伴随着大国竞争和国际秩序重组,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布局对全球产业链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2022-122023-032023-062023-092023-12 %1M3M12M 上证指数-3.71-5.88-7.37 沪深300-6.71-10.50-15.51 王与碧分析师 执业证书编号:S0530522120001 wangyubi@hnchasing.com 相关报告 1大类资产跟踪周报(11.20-11.24):北交所虹吸效应明显,A股三大股指悉数收跌2023-11-29 2大类资产跟踪周报(11.13-11.17):美国加息周 期或已结束,国内经济曲折修复2023-11-21 3美联储10月CPI点评:美国CPI超预期回落本轮加息周期或已结束2023-11-17 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冲突等因素正在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处在第五次重大转移中,欧美“再工业化”战略、新 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等因素共同促成了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的抬头,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政策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东盟、印度、拉丁美洲以及中东欧等全球四大转移热区已经基本成型。中美竞争引发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大陆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由2017年21.58%的峰值降至2022年的16.5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其“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将继续提速,区域化、本土化是大势所趋。在比较成本和保护主义等因素的驱动下,“短链革命”开始兴起,这将加速区域化趋势。预计中国加入CPTPP和DEPA的进程将加速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和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也将促进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贸易和经济整合。在技术因素的驱动下,“工业4.0”和智能制造成为全球产业升级的重要议题,这将进一步促成制造业回流和产业链本土化趋势,根据美国“回流倡议组织”的预测,2023年全年美国回流的岗位中超过90%属于高技术或中高技术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有望推动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将加快实现科技自主。 投资建议:(1)在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土化趋势下,建议关注围绕中国本土市场的新消费领域以及深度参与区域贸易或者在海外投资较大的TMT、先进制造及运输等板块。(2)随着科技创新,全球产业链可能突破传统的演进规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可关注服务型制造和ICT等顺应多元化的行业。(3)中美科技竞争将促使中国加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随着中国自研芯片的异军突起,半导体产业在华投资有望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领域也具备主导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潜力,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壁垒升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此报告考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内容目录 1全球产业链的历次重要变迁与内在逻辑4 1.1历史回顾:全球四次重大产业链转移4 1.2产业链重构的主要驱动因素5 1.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后的国际竞争7 1.4本章小结8 2全球产业链的现状:逆全球化与贸易秩序重塑9 2.1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9 2.2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促成新的产业链转移热区12 2.3中美贸易冲突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14 2.4本章小结16 3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前景:区域化、本土化与多元化16 3.1成本驱动下的短链革命与区域化趋势16 3.2技术驱动下的工业4.0与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18 3.3中美科技竞争促使中国寻求科技自主20 3.4本章小结22 4投资建议22 5风险提示22 图表目录 图1:历次全球产业链转移路径4 图2:“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的30年内,德国、日本持续挤占美国、英国货物出口份额.5 图3:“亚洲四小龙”货物出口金额占全球综合比重在70-80年代快速增长5 图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净出口显著拉动经济增长5 图5:加入WTO后中国出口金额大幅增长5 图6:美国企业单位劳工成本在20世纪经历了数轮大幅增长6 图7: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最低时薪对比(美元)6 图8:1990年各地区人均国民总收入对比(现价美元)6 图9:近10年四大制造业大国创新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7 图10:2020年中国纺织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相比1990年明显回落7 图11: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与北约成员国基本重合8 图12:美国、日本、德国GDP对比8 图13:日美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对比8 图14: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在70-80年代显著扩大8 图15: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回落9 图16: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和比重变化9 图17:美国制造业岗位招聘公告情况(2010-2023E)11 图18:英法德三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整体呈持续增加的态势11 图19:近10年来英法德制造业劳动力投入明显回升11 图20:加拿大、墨西哥货物出口金额(亿美元)12 图21:印度货物出口金额(亿美元)13 图22:东盟货物出口金额(十亿美元)13 图23: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货物出口金额(亿美元)13 图24: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四大转移热区14 图25:美国进口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占比自2018年以来明显下降15 图26: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6 图27:PWC调查的在华美企商业战略分布情况16 图28:新冠疫情大流行后RTA数量显著增长17 图29:分区域的RTA数量(截至2023年11月)17 图30:德国仍是当前欧洲的价值链中心18 图31:德国2030年工业4.0愿景18 图32:2023年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数量显著减少21 图33:中国大陆晶圆厂所属企业属性结构21 表1:美国“再工业化”相关重要政策梳理10 表2:美国2023年上半年回流与FDI岗位数对比10 表3:中东欧四国的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及出口占比情况(2022年)14 表4:不考虑TCO和考虑TCO的成本对比案例17 表5:主要国家工业4.0相关重要政策梳理19 表6:根据技术水平划分的美国回流和FDI岗位及企业占比(2023E)20 表7:中国企业基础研究占企业研发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但仍远低于美国21 1全球产业链的历次重要变迁与内在逻辑 1.1历史回顾:全球四次重大产业链转移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历了四次重大的产业链转移,每一轮产业链转移都对全球产业链结构带来了深远影响。第一次产业链转移发生于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部分过剩产能,并促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转 移发生于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 湾、新加坡、韩国)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次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很快成为“世界工厂”,基本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覆盖。 图1:历次全球产业链转移路径 资料来源: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财信证券 从参与历次全球产业链转移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每一轮产业链转移均显著支撑了转移主体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深刻影响了全球产业链布局。具体来看,第一次产业链转移为美国构建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国并进一步发展为“超级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后续美国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产业链转移中,日本、德国逐渐挤压美国、英国等传统工业大国的出口份额,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受益于第三次产业链转移,“亚洲四小龙”的出口份额于80年代开始显著扩大,支撑了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产业结构重心也逐步偏向高附加值产业。 图2:“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的30年内,德国、日本持续挤占美国、英国货物出口份额 图3:“亚洲四小龙”货物出口金额占全球综合比重在70-80年代快速增长 100% 1948 1951 1954 195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80% 60% 40% 20% 0%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资料来源:Wind,财信证券资料来源:Wind,财信证券 中国在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全球产能的最大承接主体。在于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出口金额在2002年到2007年之间连续6年以高于20%的速 度增长,特别是2003年的同比增幅达到34.6%的历史高位。1990年,中国货物出口金额 仅占全球总和的1.78%,而该比重在2010年已跃升至10.31%。由于出口增长对经济形成 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经历了20余年的高速增长。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由玩具、制衣、 箱包等低技术产业逐步向通用设备、电子产品等先进工业升级,工业体系不断完善。 图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净出口显著拉动经济增长图5:加入WTO后中国出口金额大幅增长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0.00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亿元) GDP增长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00.00% 50.00% 0.00% -5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出口金额(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10000.00-100.00% 资料来源:Wind,财信证券资料来源:Wind,财信证券 1.2产业链重构的主要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与技术驱动是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过去的四次产 业链转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劳动力成本。 以美国为例,美国凭借在第一轮产业链转移中承接英国产能带来的工业发展成为20 世纪初叶的“世界工厂”,但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开始面临劳动力成本 持续升高、市场容量有限等问题,特别是美国劳动力成本在50年代经历了大幅的增长, 促使美国向日本和欧洲转移产能;此外,美国在70年代再次经历了一轮劳动力成本的快 速攀升,企业单位劳动成本指数增幅一度达到11.2%的历史高位,这使得美国进一步向中 国、拉丁美洲等低成本地区转移产能。 图6:美国企业单位劳工成本在20世纪经历了数轮大幅增长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