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工银亚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组合拳”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组合拳”

2023-12-18李卢霞、侯鑫彧、黄斯佳、王珊、苏静怡、杨妍工银亚洲f***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组合拳”

欢迎扫码关注工银亚洲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 李卢霞侯鑫彧黄斯佳 �珊苏静怡杨妍 研究报告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组合拳”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阅读摘要 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诠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延续机遇、挑战并存的基本提法,但明确给出“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整体判断。对于经济工作任务,短期“稳中求进”,稳预期重要性提升;中长期“以进促稳”,坚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政策统筹主线,“先立后破”是正确处理“稳”与“进”关系的钥匙,财政政策要积极、货币政策要稳健,政策工具要创新和协调。 部署四大经济“组合拳”,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第一,宏观政策组合拳,总量积极的基础上,更强调政策本身的精准增效,以及不同政策间的协调配合。 第二,创新改革组合拳:聚焦科创、民企、开放等重点领域,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红利。 第三,扩大需求组合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调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以制度性开放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第四,风险化解组合拳:“先立后破”,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将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统筹考虑。房地产一方面要“立”: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另一方面要“慎破”:稳步化解风险,一视同仁地满足合理的融资需求,继续发挥“三支箭”作用。地方债“立”的角度,要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撬动社会多元资金。同时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要“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破”的角度,积极采用转移支付、再融资债券等政策手段,配合市场化债机制,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注:本报告的预测及建议只作为一般的市场评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报告版权归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所有,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修改、复制、刊登、引用或向其他人分发。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组合拳”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近日,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科 学判断,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 一、深入诠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一)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 的基本判断,强调防范化解风险 相比前两年,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对供给和需求的直接冲击逐步消退;二是外部政策、地缘形势更加复杂。但多重不确定性扰动下,全球需求和增长前景依然偏弱。在此背景下,此次会议对经济形势 的判断也出现了相应调整:一是“需求收缩”调整为“有效 需求不足”;二是“供给冲击”调整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三是“预期转弱”调整为“社会预期偏弱”;四是新增“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的表述。 对经济发展环境,延续了机遇、挑战并存的基本提法,但明确给出“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整体判断,既在于提振内部信心和底气,也回应了当前国际市场部分对中国经 济的悲观论调。 (二)经济工作任务:短期“稳中求进”,稳预期重要 性提升;中长期“以进促稳”,坚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 的总钥匙” 今年会议对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新增“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一方面是强调短期延续以“稳” 为主,另一方面,相比于去年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的重要性大为提升。复杂形势下,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均提升,对外政策诠释和沟通工作重要性相应增强。 本次会议新增“以进促稳”,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21年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22年未提),指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相较去年的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经济增长诉求,坚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辩证思维。 (三)政策统筹主线:“先立后破”,财政政策要积极、 货币政策要稳健,政策工具要创新和协调 “先立后破”明确了中国经济创新转型的逻辑和路径, 也是对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和方向的整体要求。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创新的攻坚期,在经济新增长动能的“立”尚未弥补传统动能“破”之后的缺口之前,政策仍需重视稳定传统动能。 具体到政策内容,强调要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包括稳健货币政策对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以及更广泛的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二、部署四大经济“组合拳”,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一)宏观政策组合拳:总量积极的基础上,更强调政 策本身的精准增效,以及不同政策间的协调配合 1.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今年会议财政政策定调“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上首次提到“用好财政政 策空间”,表明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财政政策是跨周期逆周期宽信用、稳增长的重要发力基础。 第一,“适度加力”表明财政政策加力仍有总量空间。 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国债后,今年财政赤字率从3%升至3.8%。2024年稳增长大概率仍需赤字率继续突破3%。今年新增国债5,000亿元结转明年,并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 分新增地方债额度,有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2024年初经济工作“开门红”。 第二,“提质增效”旨在进一步强调调整支出结构。一 方面多向民生领域重点倾斜,例如增发国债首批项目清单明确将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减灾防灾、农田建设等民生基础设施列为重点投入;另一方面重点投向高新技术及制造业产 业升级等领域;同时削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无效 支出”。 第三,政策发力统筹好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间关系。考虑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压力,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区域发展是财政 政策发力重要方向,同时经济大省在“以进促稳”、化解风险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 2.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本次会议对货币政 策定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相比2022年的“精准有力”、 2021年的“灵活适度”更强调相机、提效等要求。 第一,“量”的投放重视“价格水平预期目标”。本次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需“同经济增长和 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此前2022年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多 因素影响下今年物价中枢偏低,不利于稳预期、稳增长,客观上提升了价格水平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权重,预期2024年货币政策总基调仍较积极(见图表1)。 第二,疏通“价”的传导渠道,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1,今年6月和8月基准利率连续调降25BP,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分别下行20BP、10BP,3季度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4%、与去年末持平,考虑今年通胀水平较低、实际利率较高,亟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宽货币”加快向 “宽信用”传导,改善融资需求。 第三,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做好重点领域金融支持,要求“盘活存量、 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 1202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二中明确,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包含5个方面,分别是LPR压缩点差;调降MLF利率;调降再贷款利率;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以及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直达工具等综合措施,推动降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支持力度”,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为新 增。 图表1:实际GDP+CPI目标与M2和社融相匹配 数据来源:WIND、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 3.政策统筹: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协调。 本次会议要求强化政策协同,突出系统性思维。一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的协同将进一步增强,财政发力关键时点配合货币投放加量,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健宽裕;重大民生、高 新技术等重点领域财政贴息与再贷款等货币政策配合施策;配合“统筹协调好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货币政策或针对性使用相关流动性支持工具(SPV)等。 另一方面,非经济政策亦要纳入统筹考虑,加强财政、货币和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形成合力。同时,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误读、提振信心。 (二)创新改革组合拳:聚焦科创、民企、开放等重点 领域,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红利 1.全方位推动制度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 体系建设。会议6次强调“科技创新”,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化体系建设”放在重点任务的首位,强调科技创新是“稳中求进”之“进”的最重要体现,以及“推动经济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最本质要求。 第一,鼓励以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会议强调“要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性,是产业创新引擎力量。会议强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截至2022年末,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由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后续有望在基础科研、企业研发领域给予更多财税优惠。会 议还指明了未来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和战略新兴产业,包含“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和“打造生物制 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以更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产业链韧性和质量。 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调要继续发挥集中力量 攻坚的资源配置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 安全水平”。同时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 快传统风险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广泛深入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也有望成为发展趋向。 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了数十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前9个月,电气机 械、化工、电子和汽车4个行业对整体工业增长贡献接近六成。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在稳外贸、稳投资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金融力量。 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旨在为创科企业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融资环境。12月8日《私 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主要修订方向包括落实创业投资基金差异化要求,明确私募基金退出和清算要求等11个方面。此次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为近年来首次,进一步强调通过 制度创新,为创科企业引入风险偏好更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渠道。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第一,改善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信心。截至2023年11月27日,A股共有3,553家上市民营企业,占A股所 有上市公司的67%;总市值3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39%。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活力和动能重要基础。本次会议明确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 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反映了聚焦“堵点”、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壮大的政策决心。7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具体举措, 8月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系列资源保障举措,后续预计会进一步细化政策并推动相关举措加快落地见效。 第二,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会议 强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截至2023年7月末,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9.8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2万多家。2022年,专精特新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0%,高于全部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23%的平均增长率。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推出关于促进专精特新、高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