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招商银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

2023-12-13招商银行有***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 记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上看,面对内外部多重挑战,2024年将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有力有效托举经济增长。 一、理论深化:五个必须坚持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对经济理论进行了新的时代化诠释,提出 “五个必须坚持”,“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初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位于理论框架的最顶层,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 接下来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会议将“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时俱进深化,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表明在发展与安全的权衡之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其他三个“必须坚持”,阐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方法和路径。一是必须坚持供需协同发力,推动“双循环”建设。二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形势判断:五大内部挑战 在肯定2023年经济工作的基础上,会议首先直面我国经济当前的 困难和挑战。 内部方面,会议将上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新为“五大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 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其中,“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仍在“三重压力”范畴之列,对预期的表述由“转弱”调整为“偏弱”,指向预期的变化在方向上已不再向下。供给形势研判出现显著改变,由“供给冲击”调整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表明疫后我国供给端修复总体强于需求端,钢铁、煤炭、光伏、电力设备等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三大方面。“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既包括供大于求,供需循环不畅,也包括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阻滞。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会议对上述挑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外部方面,会议判断“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主要风险包括美欧货币紧缩、西方经济体供应链“去风险”,以及俄乌冲突、哈以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 在客观认识发展挑战的同时,会议仍然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因此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 三、工作基调:十二字方针 会议用十二个字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不难发现,“稳预期”已成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目标。 三大基调之中,“稳中求进”沿用上年,表明“稳”仍是最大目标。 “以进促稳”指向经济工作将积极进取,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或维持在“5%左右”(图1),显著高于2023年三季度4.4%的两年平均增速,这意味着未来各项政策将积极作为,形成合力,着力提振经济增长内生 动能。 “先立后破”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先立后破”毫无疑问更强调“立”而非“破”。2024年经济工作将更加注重提振短期复苏, 以渐进平滑的方式推动长期转型,而非追求破釜沉舟、跨越式前进。唯有如此,才能达成“稳”的最大目标。具体而言,在新动能尚不足以完全支撑起中国经济之前,房地产等“旧动能”仍将延续存在。 四、政策部署:形成合力,托举经济 (一)总体要求:强化逆周期调节,加强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在政策部署上,会议提出两点要求。 一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被置于“跨周期”之前,与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应表述的排序不同,表明政策重心进一步倾向“逆周期”。会议对积极 的财政政策的要求由上年的“加力提效”调整为“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要求由上年的“精准有力”调整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可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着力点,更多在于财政政策。 二是“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一方面,近期重要会议均强调“充实政策工具箱”,在经济主体行为收缩、货币流通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传统货币政策总量工具的传导效能显著下降,未来创新性财政与 货币政策工具值得期待。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 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一要求不仅涵盖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经济政策,还包括“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这有助于防范各部门分头施策所导致的合成谬误,避免政策对经济造成意图之外的收缩性效果。其中会议尤为重视“稳预期”工作,要求“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尤为关注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要求“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 命感”。一是要求“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凸显了“稳增长”的紧迫性,未来各项政策或密集出台。二是提出注意把握处理好“四个关系”,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在政策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市场关切,有助于“稳预期”。三是要求“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意味着政策将留有相机抉择余力,视乎经济修复情况渐进出台。 (二)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对财政政策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总量上“适度加力”,“用好财政政策空间”。2023年10月,中央增发1万亿“特殊”国债,其中5,000结转至2024年使用,年度官 方赤字率因此由3.0%上调至3.8%。“适度加力”的要求,意味着财政扩张总体力度可能较上年边际增强。预计2024年官方赤字率或为3.6% (图2),考虑上述5,000亿结转资金后实际上接近4.0%。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或为4.0万亿,相较上年增加2,000亿,增幅与经济增速 相当。总体上看,我国中央政府加杠杆空间仍然充足。初步估计2023年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3.4%,而2022年美国联邦政府杠杆率高达120%。 其次是“增质提效”,“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会议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24年中央财政或进一步加力,“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二是“合理扩大专项债用作 资本金范围”1,提升公共投入的撬动作用。三是“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2024年减税降费重在“落实”,新增规模或较上年的1.8万亿有所收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四是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 1自2019年国务院允许将专项债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以来,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领域不断扩容,至2023年已经扩大到包括新基建、新能源、供气、供热等在内的15个领域,但不包括地产领域。 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会议还要求“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后续可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的定调和部署。 (三)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会议对货币政策进行了系统性部署,有不少新提法值得注意。 首先是将上年“精准有力”的要求调整为“精准有效”,指向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或边际收敛,更加注重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相较“有力”, “有效”在力度上边际收敛。考虑到2023年信贷增长供需失衡、量价背离,当前央行要求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2024年信贷总量增长要求或边际弱化。另一方面,“有效”更加注重政策实效, 会议主要强调三点。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图3), 预计2024年降准降息可期,节奏上将渐进审慎,相机抉择。三是“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其次是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出现显著调整,此次会议要求两者“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而以往的表述是“社融和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金融供给目标的调整,包含两点重要信息。一是由单目标调整为双目标。之前钉住的是名义GDP增速单一指标,现在则拆解为实际GDP增速和通胀两个指标。参考美联储“双目标”决策框架,未来我国通胀水平或对金融供给施加更为显著的影响。当前通胀低迷对短期经济修复形成较大挑战,推动通胀回归至合意水平,仍有待疏通政策传导路径直达实体。二是由实际值调整为目标值,更易于执行。每年GDP名义增速只有在统计数据发布后才能最 终确定,难以锚定;而以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为锚简单明确,有助于稳定政策执行和预期。考虑到2024年经济增速和通胀目标或分别设定为 5%、3%,再根据经验法则加上2pct的偏离,预计社融和M2增速或在 10%左右。政策托举下,社融增速或较2023年有所上行;随着经济内 生动能改善(图4),M2增速或较2023年边际下行。五、重点工作:九大任务 2024年经济工作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扎实做好九大重点工作,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被前置为重点工作之首,旨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经济工作中着重要“立”的部分。会议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具体赛道上连续第二年提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首度提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增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第二,着力扩大内需,位次相较上年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互换。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议新增“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表述,体现对消费认知的深化。消费重在激 发潜能,投资重在提高效益,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同时,稳定扩大传统消费。政府投资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发挥带动放大效应,预计PPP新机制将在社会资本合作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上,重点有三。一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二是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会议指出“要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点出要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跨境数据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三是“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四是抓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行动和项目的落实落地。 第五,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是“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短期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长期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包括土地购置制度以及预售制度等,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对于地方工作,会议 要求地方债务方面,会议要求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 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第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会议以“建设农业强国”为总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展开,新增“大农业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等多项表述。 第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方面,2023年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相关工作启动,2024年落实力度有望加大。城乡方面,会议新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或指向城乡间要素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会议新增“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或意在应对外部环境对高质量发展形成的不利影响。 第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致